“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因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诗句中的“东流”而得名。

△东流镇

东流镇濒临长江南岸,是历史文化名镇。在东流镇林立的青砖小瓦之中,隐藏着一条极具徽派风格的古街——东流老街。东流老街自唐初逐渐形成,历经千年沧桑,现存的“十”字形老街位于东流镇的西南隅。东流镇历史文化馆馆员叶江红介绍说:

老街全长米,其中东西街道全长米,路面宽3至4米,石板铺道,共占地0.2平方公里。老街明清古民居鳞次栉比,共幢,间,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东流老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区,并列入《中国旅游信息》。同时被列入以中英文出版向世界发行的《中国旅游信息库》的旅游名城,年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在年9月又入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老街荣誉

图源:皖江文学

走进老街,从眼前古朴的建筑中,你能感受到时光停留的痕迹。老街的房屋多为“前店后坊,闺阁深藏”的古建布局,“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的徽派建筑风格。

△东流老街景象

明清时,老街的四周建有城墙,由“山城”“水城”和“平城”构成。

如今,老街内设有杨玉贵美术馆、王文生油画馆、苏豪伟雕塑馆、影像东至东流展厅、戏迷俱乐部等,与老街的古朴交相辉映。东流镇历史文化馆馆员叶江红介绍说:

杨玉贵美术馆前身是当地一所旧宅,房屋建于明清时期,分上下两层,年进行过修复。如今馆内展出中国画45件,油画4件,都是杨玉贵老师近期创作的作品。

叶江红介绍说,王文生油画馆的前身是东流老街诸多历史遗迹之一的金家大屋,金家大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整栋建筑一改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模式,没有采用四水归堂的徽式建筑老路。整个大屋,坐南朝北。前为门房,中为官厅,后为住室,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屋顶从前到后依次增高,寓意屋主人此后仕途将逐步高升。第一进中式平房三间,此为门房,大门面对街道。两扇木质镶铁皮大门上用铜钉组成一副对联:上联是“五风十雨皆为瑞”,下联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大门下有一对青石础座,长约80厘米,宽高约45厘米。第二进是仿西式楼房。当年号称官厅,是房主人会见各地来访的官绅之处。现中间为厅,两边各两个房间。左边有上楼的木扶梯,楼上铺木板,两边同样有四个房间。第三进也是楼房,此房原为房主家人居住之处。该房比第二进楼房略高,是假三层实二层(两层住房,上有隔热层)。楼下楼上各四个房间,楼上中厅和第二进房屋之间建有空中通道。

△王文生美术馆

图源:东至人网

苏豪伟雕塑工作室又名鲍家大屋,原属明清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徽派房屋,建造年代现暂无法考究。房子的主人解放前经商,并经营过钱庄,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座房子第二栋天井前面楼上左右各有一间没有上下楼梯的厢房,据说是钱庄的银库,因为考虑利于防盗,所以没有建造可以方便上下的楼梯。东流镇历史文化馆馆员叶江红介绍说:

年老街进行抢救性修复,政府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建成如今的面貌。现新房屋为前后两栋,临街一栋是全部拆除重建的,后面一栋是修复的,两栋房子,因临街一栋基础变动,造成两栋房子已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前面一栋中门稍稍偏西。

影像东至东流展厅中收录了全县优秀摄影人的幅摄影作品,分为尧舜圣境、老街故事、东流风光、人文东流四个篇章,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镜头和专业的艺术感悟记录着最真实的人文历史,将三美东至特别是古镇东流的动人风采娓娓道来。

△影像东至·东流展厅

东流老街文化底蕴深厚,传承千年,千年间,引无数文人驻足留恋。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偏爱东流的黄菊,常在属地黄菊乡(今东流)植菊赋诗,并作《九日闲居》、《劝农》等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千古名句老少皆诵。如今在镇上的秀峰塔旁,还有一座陶公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此纪念他曾经在东流发生的过往。

△秀峰塔

图源:东至人网

△陶公祠

图源:今日东至

走进老街中街,有条马号巷,南北走向,约有三百米长。传说宋神宗赵顼一次南巡游玩到东流,下榻到县衙内。皇帝的御车马匹很多,当时县官在县衙东侧搭建了大棚停车系马。皇帝走后,东流人就在宋神宗停车系马的地点盖了一排马房,旁边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系马桩”三个大字,以示纪念。后来,宋代朱嘉、辛弃疾及明清时代历史名人来东流慕仰陶渊明,他们的马匹都在马房里喂养。马号巷的名字也就从古至今在人们中传开。

△马号巷

图源:东至文化旅游

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诗情画意般的宁静。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只能想象诗歌的意境,但是,还有一些角落保留着文化积淀的印记。东流老街就像是经历千百岁月磨砺过的老人,他无声地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聆听过不知多少人喧马嘶,带给我们这少有的诗情古韵和古朴厚重的文化积淀。

*图片已标注来源,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