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白癜风的医生 http://pf.39.net/bdfyy/bdfzj/index.html

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第一期节目向观众展示了故宫倦勤斋,竹丝镶嵌、竹簧雕刻、双面绣,这些炉火纯青的技艺充斥着整个倦勤斋。

在温州博物馆,也能看到竹丝镶嵌作品,其中一件竹丝镶嵌与书画艺术相结合的大型《临风》屏风,由温州老艺人张锦达制作。本期《温州宝藏》,为您讲述竹丝镶嵌的温州故事。

前世传说竹丝镶嵌再现“劲竹临风”

竹丝镶嵌《临风》屏风,在目前温州博物馆珍藏的众多工艺美术藏品中是较为大型的一件现代艺术品。它原为挂屏,后来捐赠者胡宪恩先生为其装配了嵌入式底座,因此现为嵌入式底座屏风,连座高.3厘米,宽.8厘米;屏风纵厘米,横厘米。

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其画面为劲竹五竿,仅取其中段构图,或直立,或斜倚,枝叶稀疏,迎风摇曳。左侧近边框处题款:“临风。癸亥年小寒金陵玉昶写于看松楼东窗。”其后嵌刻红色白文方印“叶玉昶”。由此可知,该屏风画稿作于年冬季小寒节,作者是画家叶玉昶先生。

叶玉昶,年生,祖籍安徽黟县,生于江苏南京。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跟随艺术大师潘天寿、吴茀之教授专攻花鸟画,历任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温州现代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伍显军表示,叶玉昶的泼彩花鸟画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清淡素雅的视觉特征,呈现出的是一种亮丽而厚重的审美特点。但这幅《临风》竹景图呈现的却是郑板桥的画竹风格,画面构图虚实结合,笔触轻快,勾勒出竹子清新雅洁的飘逸风致。

另外,这件屏风的背面是郑板桥的兰石图,构图有实有虚,增添了屏风背面的清新雅致。

由温州民间艺人首创

竹丝镶嵌,俗称篾丝篱,是以白桃木板锯出字形、花卉等图案,背面砌成榫,镶嵌在竹丝制成的“方胜纹样”底板上,再经浮雕技法修饰而成的工艺美术品。清末民初,由温州民间艺人潘阿明创制。初期采用书法名家的字迹,制成条屏、壁挂、对联等挂在大厅、中堂等处供人欣赏,成为高雅家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竹木相衬、主次明确、色泽古雅、清新宜人的特点。

竹丝镶嵌的制作工艺可分两大步骤:一、制作竹丝底板,有劈条篾、锯篾丝、搭长篾、嵌短篾等流程;二、嵌雕白桃木,首先将画面各部分的形状用薄纸匀勒下来,再将勾好的外形粘贴于白桃木片上,并按白桃木所贴薄纸上勾出的外形锯出画面形象,题材有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再将锯好造型的白桃木按图粘于篾丝篱底板上,最后对白桃木图形进行精雕细刻。

温州竹工艺品可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竹丝镶嵌是其中最富特色的一类,其他还有竹丝画帘、绣帘、竹雕、竹丝盆景、竹壳雕、工艺竹木筷等。竹丝镶嵌、竹丝盆景、竹壳雕等都是温州艺人的首创。年6月,竹丝镶嵌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生故事

“结缘”60余年

70多岁的张锦达是省级非遗项目竹丝镶嵌的传承人,从12岁开始学艺至今,他与竹丝镶嵌已经打了60多年交道。这件竹丝镶嵌《临风》屏风就是当年他在温州艺术雕刻厂工作时和两个师弟一起制作的。

3月17日,记者见到张锦达时,他正在忙着帮一位朋友修复一个老衣柜,要将衣柜原本的柜门拆除,替换上竹丝镶嵌制作的新柜门。只见他坐在一张小椅子上,面前就是一张小长桌,桌上放着一块正在制作中的竹丝底板,两手配合,一只手用镊子夹起一片已经加工好的小竹片,另一手一按,就将小竹片嵌入了竹丝底板的对应位置。张锦达说,竹丝镶嵌的工艺非常精细,加工的竹片厚度、宽度稍有误差,都无法组合到一起。

说起学艺经历,张锦达说,他的父亲曾主办了温州市花板社,7年和另外几家合作社合并后建立了温州艺术雕刻厂,他跟着父亲进厂当学徒,那年他12岁。在温州艺术雕刻厂工作了48年,他从小徒弟变成老师傅,从工人做到管理层。

“一开始,竹丝镶嵌这门手艺已经失传了,我们通过研究温州博物馆珍藏的部分竹丝镶嵌作品,反复试制后,才把这种工艺恢复了出来。”张锦达说,年至年间,他创作的《百花齐放》《兰竹》等一批优秀工艺品,两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出国展出,收获了好评。年,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制作2米高的《玉兰绶带》大型屏风,原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邓白为它题了词。年后,竹丝镶嵌划归温州市艺术雕刻三厂生产,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家具包装及日用品装饰,如浮雕屏风、挂屏、木制钟壳、首饰盒等,主要用于出口。

年,由于竹丝镶嵌没有了往日的市场,加之到了退休年纪,张锦达这才没有再继续做竹丝镶嵌。直到年,鹿城区文化部门为申报文化遗产项目找到了张锦达,他才重拾手艺。当年,他带着作品参加澳门民间艺术展演,收获了“掌声”。

“原本竹丝镶嵌,上面图案多是用白桃木制作的,但是年重新恢复后,我决定改用叶蜡石,这种石头硬度不太高,且不同产地可呈现不同的颜色。”张锦达说,加上竹片经过防蛀处理,这样制作好的竹丝镶嵌作品“寿命”更长了。

除了“传承”还要“创新”

说到手艺的传承,张锦达说,如今能算得上是他的亲传弟子的,也就是他的孙子张博涵。

“他小的时候,是我‘逼着’他学习,如今长大了,倒是他自己有了兴趣。”张锦达说,孙子张博涵是学设计的,大学毕业作品设计的就是一盏融入竹丝镶嵌元素的落地灯。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工作,也常常会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竹丝镶嵌的元素。

年,在得知“山水斗城创意瓯越”年鹿城区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即将举办的消息,张博涵便决定要参赛。张锦达指着屋内的一盏台灯说:“这就是当时得奖的作品。”

记者看到,这盏灯的主体部分运用的就是竹丝镶嵌技艺,竹丝底板上的图案是鹿,作品名称为“鹿城传说”。

张锦达说,传统技艺,仅仅局限在“传承”二字是不够的,还是要与现代潮流相结合、要创新,在他看来,孙子张博涵将竹丝镶嵌融入现代装饰艺术的想法,正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他很喜欢孙子的这些“奇思妙想”。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陈培培

金乐乐/文张啸龙/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