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年-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News
艺术成就: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郑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
News
作品欣赏
《行书诗》轴,清,郑燮书,纸本,行书,纵.5厘米,横74.5厘米
释文:
虎瞰山高覆彩云,凤皇池小曲流纹。才充上苑千林秀,气压西江九派分。舟下牂牁飘远旆,车临铜鼓拂南熏。武侯千载征蛮后,直待先生展大文。公江西新喻人,由解元翰林视学贵州。
归朝重列九卿班,检点彤仪肃佩环。虎旅千人排象阙,鹓行九品拜龙颜。再持文柄心逾下,屡沐殊恩气转闲。惭愧无才经拂拭,也随桃李谒高山。
星轺渺渺下南邦,万卷图书束晓装。六代烟花迎节钺,一江波浪涌文章。云边保障开钟阜,天下军储仰建康。赤旱于今忧不细,披图何以绘流亡。
淮南大郡古扬州,小县人居薄海陬。架上缥缃皆旧册,枕中方略问新猷。鄱湖浪阔输洋子,匡阜云来润石头。手把干将从未试,几回磨淬大江流。公由鸿舻卿会试同考出为江南藩宪。
上老师晏一斋夫子四首,书呈四叔父大人教诲。乾隆六年新秋侄燮拜手。
钤“郑燮”白文印、“橄榄轩”朱文印。鉴藏印:“郑氏珍藏”白文印。
从署款知此幅作品是板桥为其四叔父录写的自作诗,创作时间是“乾隆六年”(年),郑燮时年49岁。
书法自然清新,是板桥中年小字行书的佳作。
款中提到的晏一斋名斯盛,字虞际,号一斋,新喻浒江(今属江西)人。清康熙五十九年(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举进士,选庶吉士。雍正元年(年)分校顺天乡试,授翰林院检讨,五年为会试同考官。著有《易学初津》《禹贡解》《楚蒙山房易经解》及《诗集》数十卷。
《竹兰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厘米,横65.4厘米
这幅画描绘了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本幅自题七律一首,劝慰友人要象有君子之谓的兰、竹一样心胸开阔,“容纳百千端”。款署:“绍言老寅长兄教画,板桥弟郑燮。”钤“郑燮之印”“扬州兴化人”白文印二方。朱文鉴藏印二方:“无所住斋鉴藏”“雪浪斋主人四十以后审定真迹”。
《墨兰图》扇页,清,郑燮绘,金笺,墨笔,纵16.8厘米,横53厘米
扇页有自题:“古人云:寒花余几箭。板桥云:一枝也可入东风。故拈笔作此。”“寒字下落‘尽蕙’二字。板桥又记。”钤“克柔”朱文印、“郑燮之印”白文印。
该画是一幅带有自娱性质的画作,作者为了表明“一枝也可入东风”,仅单绘一枝有着鲜花绽放的蕙茎。作者为了以简胜繁,同时令简约的画作变得富有情调,在构图上,巧于布置,将蕙茎画成右高左低的倒卧“S”形,它不仅打破了右左的平面空间且分裂了上下的高低空间,令画面因为分割的面积不同而显得生动富有变化。
茎上的花儿也巧于安排,它们处于茎的不同位置,或仰或俯,错落有致。它们以彼此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将茎由一根线变成有律动变化的生命体。图中以“乱石铺街体”书写的款题,其正斜疏密的墨迹,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成为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稳定了画面,增强了画作的视觉审美意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