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这门艺术领域古老的艺术媒介,在无数次“绘画已死”的论调中不断新生。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从80年代以来,在图式、观念、媒介等因素的不断更迭的影响下,走向了更多元的维度。北京华艺国际秋拍,70后+当代艺术专场以及现当代日场,将呈献包括陈彧君、龚剑、洪浩、蒋志、罗荃木、冷广敏、秦琦、宋元元、王岱山、邬建安、徐小国、闫冰、袁远、杨勋、赵洋、赵刚、张业兴(按拼音首字母排序)等在内的艺术家佳作,展示中国当下绘画的多重维度。

洪浩(b.)反光之二十三

,油画塑形材料画布,xcm

签名:洪浩Honghao(画布侧面)

作为新生代的艺术家,洪浩的创作并没有延续启蒙传统的老路上去展开批判,而是趋向于使用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进行戏谑和戏拟,在轻松的戏仿过程中达到对现实生存的质疑与批判。

《反光之二十三》是洪浩《反光》系列中的重要之作,艺术家将日常物品用笔沿边描下,这些作品的内容是来自现实中的具象物质,他通过任意重叠与错置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源于具象的抽象。如同万花筒的变幻,将这些不同作品的图版进行相互的交锋,抵消后的剩余空间构成了作品的视觉。它抽离了我们对物质的认知性,也模糊了边界,呈现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丰富性。

张慧(b.)围观2

,布面丙烯,.5xcm

签名:张慧

张慧(b.)围观5

,布面丙烯,.5×cm

张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后感性小组”的重要成员,后在年组建了异象聚小组。早期作品以行为和装置艺术为主要创作,后期也进行对多媒体和现场戏剧等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他的作品将可读性和引人入胜的戏剧性暗藏其中,同时又反思人们认识现实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寻求现实事件及其图像背后的结构与关系。

张慧的绘画作品不提供内容或观赏性,即使在画面中能看到具象的物体或场景,但他所指向的并不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清晰轮廓。而是架空了作为绘画结果的图像,同时也增加了绘画本身的强度,且证实其画面形象的“不作为”,导致叙事的放空并使绘画显现出其最为本质的光彩。在绘画的图像之外,张慧也对空间进行着“编织”,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剧场性,使绘画在剧场性的空间里以另一种面目出现。通过绘画在空间中产生、组织出一种来自身体感受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已有的经验之外。因此空间与画面中可凝视的中心点就此被艺术家抹去。

“围观系列”从非自然并带有窥探般的视角描绘着没有焦点的对象。观众的目光穿过所熟悉的事物,投向画家以“空”为基地的抽象能量。画面里的“空”指向一种基础的缺失,一种理性根基的不在场。人为构造的现实,一切虽然真实,但随着对这个人造世界的结构审视越多,人们就越怀疑其基础并感到空虚,好似一个被完全掏空的现实。张慧的作品一直在不断的否定对已存在物体的自身属性,并为其本体赋予新的含义。

艺术家通过将鞋子、救生圈等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呈现在深色背景上,赋予了其真实的存在感。其绘画往往用深色打底再加以明亮的颜色一层层往上覆盖。覆盖与泛起之间不对称的对抗,不断覆盖的笔触对前一笔的骚扰,试探与挑衅都形成空间的层次感。主体的浮力与深色背景的空洞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妥协的矛盾,在这样的集合下,主体被给予了新的内涵,绕开了有时间感的线性叙事。对日常物的呈现引发了张慧对“画什么”之于绘画的思考。但画什么似乎并不重要,因为艺术家最终追求的是具象之物所不及的“未竟之地”。

秦琦(b.)

布面油画,75×cm,

签名:qinqi

秦琦作为当代绘画中坚力量的一员,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他的创作以自我表达和自我经验为基础,建立起一种融合现实性、想象性、及虚构性的视觉表现体系。秦琦的独特不仅在于他多变的风格,更在于他在其中一直坚持并逐渐成熟的寓言性探索,以及对事物中具有自我特征和典型性的一面进行捕捉。

《》描绘了坐在白雪皑皑中孤独的背影,仿佛一出静默的哑剧,虽无声响,但那些看似真实的片段被画笔“拼凑”成一幅完整的“虚像”时,作为观者,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惊奇感的世界,即带着强烈的情感,又混杂着“冷漠”的物象姿态。笨拙的造型,怪异的构图,去除了西方历史风情画中的甜腻与庸俗,将水火难容的过去与现在呈现在笔下。用画笔将物象从其熟悉的环境里“打捞”上来,并在重构的感性关系中,将种种日常之物转化为自我视角下的“异质存在”。

秦琦(b.)马西瓜

布面油画,.5×cm,

签名:qinqi

《马西瓜》以墨绿色为背景,低饱和度的原色加以点缀。画面主体看似是一些日常,但又有悖于日常经验的“非生活场景“。秦琦用一种寓言性的,戏剧且诙谐的手法描绘一匹马的境遇。展现了秦琦一直坚持并逐渐成熟的语言——放弃对现实事物的直接使用,而转入对事物中具有自我特征和典型性的一面进行捕捉,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的荒诞、残酷与多面性。

袁远(b.)胜利

,布面油画,×cm

签名:yuanyuan.

袁远的作品尝试连接个人与公共集体的意识,最终在记忆的诡异性上物化成型。通过细微繁琐的笔触描绘,建立了一种现实主义具像的个人风格,并以当代角度诠释传统和经典派的技法。客观与唯心、触觉与无物、私人与集体的二元分裂和模糊从他的作品里带来一种特殊的魅力。

《胜利》是他在早期的创作,图中描绘了某场女子乒乓球双打比赛现场。观众席被放置在画面的前景,最贴近观看者的位置,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画面的中心聚焦在了乒乓球桌与一位短发的女子运动员身上,赛场上的每一位队员的动作被定格在一个悬而未决的时刻,乒乓球悬浮在空中,让观者无限遐想这场赛事的后续与结果。对比他如今完美的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人物的轮廓显得写意虚幻,笔触中充满了一种动态的、即兴的味道。冷峻的黑白色调让画作蒙上一层老旧的时空感,配合着晃动又模糊不清的人影,如同一段来自脑海深处的记忆片段,唤起每一个经历过年奥运会观者的公共记忆与内心共鸣。

陈彧君(b.)摇摆的信仰No.

,纸本综合材料,×cm

凭借图像与符号、情感与观念的协调与互涉,陈彧君对空间诸面相进行了探索,他认为生活中所接触的既有材料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中介,这些来源于日常的元素消弭了陌生感与距离感。他的作品不仅是绘画与拼贴的综合,更是自由、率意的涂鸦风格与精致、典雅的视觉语调的综合。

《摇摆的信仰No.》是典型的“综合艺术”——他将旧报纸作为主要的拼贴媒材,呈现出来的质感却类似天然的石砖与花岗岩。纸张上的文字依稀可辨,包含了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不仅是物理信息,还有时间信息。综合媒介制造出时空交错的效果,多元的文化习俗和宗教元素得以并置和叠合。这些看似矛盾或机巧的综合背后,其实是传统人格与当代体验之间的内在撕裂和艰难的自我熔合。

蒋志(b.)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系列

,油画聚酯纤维布,×cm

签名:蒋志

蒋志是中国当今最多样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包括摄影、绘画、录像、装置,小说及诗作亦是他开始艺术创作以来的重要媒介。在多元媒介中,他深入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