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国画石 >> 国画石历史 >> 收藏年鉴周石松
周石松

周石松,女,年8月出生,河北省承德市人。现任周石松牡丹艺木研究中心主席;中国太行画院副院长;炎黄春秋(北京)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涉外经学院客座教授。周石松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曾先后受教于著名国画大师王雪涛、田世光先生。年定居北京。多次在中国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擅长画牡丹、梅花、山水,尤其以牡丹画著名,有“牡丹仙子”之称。是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画家之一。

曾先后应邀出访日本、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举办画展,犹以在日本颇为轰动。牡丹作品被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并展出。年4月由东方出版社(既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周石松牡丹画集》。国内外几十家报刊曾做各种报道。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曾以“牡丹仙子”为题多次播出介绍。为弘扬牡丹文化,年由中国文联批准并成立了“周石松牡丹艺术研究中心。

《报春图》

十五元闯京城的女画家本报记者李晓强她是一个普通的不善言谈的文弱女性,可她的内心就象她的名字一样坚强。从河北省的一个小山村,她告别了家乡的亲人,带着仅有的15元钱,来到了京城,而这一别就是20年。如今,当人们再次提起她的时候她已成为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女画家。回想起当初她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泪水……她凭借着自己一颗执著的心,用手中的画笔抒写着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

那秀美的山川,苍松翠柏,在她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的内含。而更令人称道的是她的牡丹画,可谓出神入化,巧夺天工。一朵朵牡丹跃然纸上,力透纸背。那一幅幅饱含真情,层次分明的牡丹绽放着春天般的微笑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她象征着吉祥、富贵、幸福、繁荣昌盛。而创造这一美感的就是被人们称为“牡丹仙子”的女画家周石松。

《报春图》

她从大山里走来周石松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她的家就住在“承德避暑山庄”对面的一个小山村。闻名遐尔的“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宫”,是清帝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建造的大型宫苑。经过多年的营建,逐渐形成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两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避暑山庄占地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这里的山川、湖泊、草原构成了人间的“世外桃源”。这座秀丽奇绝的皇家园林,融合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的特色,集名苑胜景于一园在我国和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

《飞天》

出生、生活在这里的周石松,被这浓厚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很小她就从长辈们那里听到了许多古老的传说那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曾让她着迷。而更让她不能自己的是避暑山庄高大的亭台楼阁上那传神的人物形象。为此她常常来到这里,望着那给她带来心灵启迪的作品出神。周石松每次从这里回到家后,经常陷入沉思,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变成画中的人物,变成描绘这一人间美景的女画家。有时她想着想着,便情不自禁的找个小树枝,在地上认真的回想着白天见到的情景,一笔笔的画起来……

《富贵红》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周石松的祖父是个财主,她失去了本应属于她的一切。那年月,有许多的人往往因为家庭的原因而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文革”期间,十米岁的周石松也日睹了家境的变迁。家中的一些珍贵的籍、画集和古画被抄走,这下她无法再临摹那些画家的作品了。许多的知识,她都是从这些书本中得到的。家中的父母并未指望她将来走这条艺术之路。女孩子家,当什么画家,有点知识就够用了,因为各种原因,周石松失学了,为此,她哭了很久。她多么想也象其她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欢快的上学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每天从自己的家门走过,她好羡慕。望着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她的心中有多少话要说啊。她被眼前这一残酷的现实折磨着,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任凭她站在山坡上怎样的哭喊也无济于事。白云在悠闲的漫步,草地上是欢跳的羊群,周石松无言的面对这一切,她多么希望也象那展翅的苍鹰一样,自由的飞越千山万水,把自己心中的歌唱给知道她心扉的人听。

《富贵延年》

自从失学以后,周石松在感叹自己命运的同时,常常自己与自己对话。生活的苦难往往是创作的源泉。她忍受着不能上学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她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向这大山挑战,也向自己挑战。她把父母给她起的名字周素贤也更名为周石松。从她给自己起的名字不难看出,她要向那松石一样坚强,她要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评说。周石松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多说话,可她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学习绘画上。无论是上山打猪草或是照顾弟弟、妹妹们,只要一有时间,她就要练笔。村子里的许多人经常可以看到她一天到晚不停的写呀、画呀。也有人不理解,他们又怎能知晓她的心声呢。

《花神》

成家后,周石松也象别人一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从地里干活回来,腰酸腿疼,走路都很困难,可生活的重担并没有把她的精神中压垮,也没有使她放下手中的画笔。相反,她画的更勤奋了,起初,她只是画玻璃仕女画,由于长时间的练笔,手上都磨起了血泡。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每大都练到满意为止。周石松带着一颗不甘人后的恒心,玩强的与命运抗争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随着岁月的流失,周石松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她被人们称为“神笔女郎”。她画的仕女画给人的感觉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她走东家,串西家,从这个村又到那个村。她儿乎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有时人家请她画画,她也不计报酬的多少。她只希望她画的画能有人喜欢那样,就是对她的最好回报。她的画也开始被人们所认可,她的愿望也一天天的变成现实。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找到了自己飞翔的天空,在艺术的天地里自由的驰骋……

《松泉图》

对每个人来说,有时生活的艰辛并不算什么,而来自更大的压力往往是精神上的。周石松婚后不久,受家中的影听,可设少吃普头。山下是没法住了,怎么办?人总要活下去找来投去,只有一个地方司以住那就是村后山坡上有一间茅草屋,那是看林人住的。不管怎样,好歹也算个“家。但一个人住那里怎么行,而周石松的性格从小就比较倔,她从来不知道害怕,走到这一步,又有个什可说的,谁让自己命苦呢。她从家搬了个小板凳,带上几斤玉米粒就上山了……·由于丈夫在单位长期值夜班,晚上,寂静的山上,只有她一个人。

《五彩人生》

唯有风声、雨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与她作伴。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山上出奇的冷,大地上的一切都笼罩在浓浓的夜幕里。天上挂满了星斗,她就一颗一颗的数,那会眨眼睛的星星似乎也知道了她的心,她猜想着哪一颗是自己。开始还有两个小姐妹前来与她作伴,时间久了,人家害怕,也不来了。家里人也劝她别在山上住了,到山下再找找住处。可她不愿回到山下受气,她要人们看看,周石松虽生就女儿身,可她并不比男人们差多少。

《一枝红艳露凝香》

山上不比山下,风大的很,由于炕上也未生火,一些烂棉花又不挡寒。她从山上割了一些山草放在炕上取暖。当时,她已怀孕两个多月了。正月初六那天,对她来说可是个好日子,她期盼已久的女儿小霞降临到了人间,给她带来了少有的欢乐。女儿那红朴朴的脸蛋很是让人喜爱,她脸上的愁云也消散了许多。吃苦受累图个啥,还不是为了儿女们将来能生活的好一些。望着女儿,她仿佛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她前行的脚步,可能是生女儿时受了风,她落下了病根,人们把这种病叫“产后风”。身体刚好一些,她就拄着棍子下地了,到处求医问药,病也未见好转。她把心一横,由它去吧,还是事业要紧,她又拾起了画笔,开始了新的长征。

《雍容华贵》

牡丹花开动京城

年的秋天,有位在承德出差的北京人,知道当地有个叫周石松的女画家。她找到周石松的家,对她说我们北京的单位有一批活要干,你不如到北京来,这样对你的事业发展也会有帮助。”听到这些话,周石松很受感动。要知道,在她的心里,早就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她经过认真的思考,决定到北京发展。她告别了家人,带着15元钱匆匆踏上了开往京城的列车。北京应该是怎样的一座城市,会不会象梦中的一样美?怀着美好的憧憬,一路上,周石松别有多高兴了,好象她的命运因为她的这一重大决定会有所转机。火车带着她,驶向了梦中向往的地方,家乡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那一排排树木飞快的从窗前闪过,她的心早已飞到了车来人往,高楼林立的京城。

《紫气东来》

她下了火车,按照那位北京人给她留的地址,好不容易打听到那个人的家。推开房门,人家正在吃饭。可还没等她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挨了当头一棒。人家对她说:“我们单位领导说了,暂不需要画画了,什么时候要,到时再说。”倾刻间,她的脑海中一片空白,只觉轰然作响,天旋地转,已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来时的高兴劲已跑得无踪无影。要知道,来时她身上仅带了15元钱。因为她想,到了北京,凭她的手艺,还找不着活干,有了活就不愁挣不着钱。可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难道这世界上的人就这么不可信吗?一个弱女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举日无亲,这可怎么办?她看得出人家对她不是特别的热情,一个十画家,分明是看不起她。“吃了饭再走吧?”她再也不愿听那个人表白什么,扭头走到了大街上。站在十字路口,举目四望,该往何处走,她犯了难。路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她此时的心却冷却到了极点。既然走出了封闭的小山村,就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若回去,无法向家人交待方不说,也会让人笑话。她是个要强的女性,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她有手,有画就是她求生的本钱。

《总领群芳》

在路口,周石松找了一块小木牌,打开随身携带的小包袱,取出画笔和颜料,在小广告牌上写上自己可以为人画画。还未等到有人上前请她画,管交通的警察走了过来,不由分说,罚款两元。她无奈地望着区区15元钱又少了两元。很多围观的人很想为她说情,帮她要回那两元钱。可她此时一言不发,只是暗自流泪。她心中

不是没有话要说,可讲出自己的遭遇又有谁能理解呢。在家乡时,无论受多大的苦,她都不曾落泪,可这是在京城,只有她自己知道那难以言说的苦衷。眼看天色渐晚,一大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她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找了个地下室旅馆住下了。每天住宿费3元钱,尽管条件很差,也算有个容身之地。望着打来的面条,她也无心吃下去。她的心中很不好受,本来想到了北京就可以找到活干,自己的才华也可得以施展,谁会想到会是这样。晚上,她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虽已到了11.月份,天仍阴的厉害,房间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更使人的心情变的沉重。思来想去,不知如何是好。住在同一房间的一个外地游客,不知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坐在镜子前,一刻不停地打扮着自己,嘴里还哼着歌。她心烦的很,可你又拿人家没办法,不知不觉挨到了天亮。

《紫玉佳丽》

第二天,周石松很早起了床,洗了把脸,振作了一下精神。事在人为,她决定还要试一试,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越是遇到无路可走的时候,越需要冷静。她不相信这世界上就没有她要走的路。

《千年富贵》

早上八点钟,周石松照样把那个小广告牌立在那里,只是往里挪了一些。还不错,有位年轻人开着车子从路过,上前看了看,也许是同情她吧?今天刚一出来,她便感到心情不错,盘算着可能有贵人相助。那位年轻人拿来三块玻璃,请她画玻璃画。这时,走过一个工商局干部模样的人把她领到邻近的一个农贸市场。在个摊位前停下,扔下一句“就在这里画吧。”不多一会儿,就围过来很多人,大家都用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从山村来的女子。不知是谁,又为她搬过来一个竹筐权作桌子。周石松理了理秀发,长出了一口气,静了静神她终于有了抒发自己情感的机会,她要用手中的画笔让人们知道周石松是个怎样的人。她一手扶着玻璃,一手拿着画笔细心地画了起来。在老家时,她画的得心应手,一家接一家的画。有时,过春节也不体息,那是乡亲们都相信她。可现在是在北京,别人不了解她。要想让人家相信你,就要拿出真本领来。她要用自己的心去画也一定要画好。也许,这就是她人生新的起点。

《紫艳红光》

当周石松为那位年轻人画完了第一块玻璃画,把它举到人们面前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们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幅画出奇的好,就连不懂什么叫艺术的人似乎也看出了点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了由衷的叹。真看不出,一个貌不惊人的弱女子会画出这么好的画。那一个个仕女人物形象丰满,造型生动,好象都有了灵气。“这位大姐从什么地方来的?到我们那去画吧,待遇可商量。”一时间,很多人知道了在农贸市场有个画面的叫周石松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这一天,她画了两块玻璃画,很多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人还给了她很多粮票什么的,她挣了8块钱。握着刚刚挣到的8块钱,周石不松的心情特别舒畅。她总算又找到了来京时的感觉。今晚,她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她见到了久别的亲人,向他们诉说着一路上遇到的事情。现在,她体会到了,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谁对她有恩,她一生都忘不了。

《紫玉佳丽》

从那以后,周石松开始了在京城的漂泊岁月,只要什么地方需要作画,她都会如约前往,风雨无报酬不是特别高,但她无怨无悔。晚上回到住处,她还要在灯下不断地学习,象中国古代大画家唐寅、沈周吴昌硕等名家的画,她都临摹过。她还多次到琉璃厂荣宝斋去欣赏一些大家的作品,认真地去研究。

在京期间,搬了多少次家,周石松已记不清了。她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的意志。与此同时,周石松也开始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她从画仕女开始向画山水和千姿百态的花卉转变。尤其以画牡丹为主。她多次前往牡丹的故乡,河南的洛阳,山东的荷泽和北京的植物园去写生。每当牡丹盛开之季,在这些地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牡丹园中有时一朵就是一天,花开花落,她认真的观察着在这样的时刻,她往往不能自己,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中国的牡丹花朵硕大,花姿端丽,色彩鲜艳,气味芬芳,维容华贵,国色天香。正如英国人喜欢玫瑰,美国人喜欢山杷,墨西哥人喜欢仙人掌,日本人喜欢樱花一样,中国人对鞋丹有者特殊的感情,牡丹花被冠以百花之王。从古至今,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自从牡丹被定为国花后,使丹花深得人们的喜爱。牡丹花在我国有着多年的栽培历史。她不仅是观赏植物,同时也有着巨大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其中不乏稀有品种象“姚黄、“魏紫、“洛阳红、“寿安红、“太真晚装”已成为牡中的珍品。自占以来,文人墨客们对牡丹也推崇倍至,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爱花犹如爱国家,国花已同国旗、国歌、国微一样,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为此,周石松对牡丹情有独钟。她从牡丹的生长过程,去体会牡丹盛开时的那份心情。她把自己也比喻为牡丹,但她的心比牡丹还要美。逐渐地,她笔下的牡丹别具特色,与众不同。她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尽管这条路上也充满了风险“艺术的发展,贵在创新。传统的有些要继承,而不能止步不前。要在不断变化中

达到求新求异……”周石松如是说。

周石松画的牡丹画取百家之长,又有其独特的韵味。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在她的笔下,人们欣赏到了牡丹那多姿多彩的美好身影。“其色红似日出东海,白如昆仑积雪,粉若少女淡装,黄与冷月争辉墨如碧血紫玉,绿似春柳江水。其韵如诗如画如音乐,其姿如翩跹舞女,仪态万千“她来自乡间,知道该怎样用手中的笔来抒发自己对祖国,对大自然,对牡丹的热爱之情。在她的牡丹作品中,也往往能看到她自己周石松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她的胸怀比天空还辽阔,比大海还博大。她的心飞的更高更远……周石松的牡丹作品早已飞出了国门而享誉东南亚各地。许多国外的友人为求得一幅画,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打听她的住处。在日本,她被誉为“牡丹仙子”。

《总领群芳》

不信春风唤不回

真是应了那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石松的名字一天天高大起来。从年起,周石松每年都要在京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4年,她创作的丈二匹的富贵牡丹图被大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展出并收藏。中央电视台在《文艺广角》、《龙之乡》栏目中也多次专题介绍了周石松的牡丹创作。5年,她的牡丹图在美术馆展出并随团出访许多国家。年4月28日,也就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周石松牡丹画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书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7年,由周石松发起并由中国文联批准的“周石松牡丹艺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开展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拓展牛牡丹文化,弘扬和发展牡丹的艺术创作,使中国的牡丹艺术融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从一个默默无闻,带着15元闯京城的乡村女子,到享誉京城的女画家,周石松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人生之路这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在她的心中永恒着一个信念:她不甘心古往今来女性画家所取得的成就,她要为天底下的姐妹们再树一座不朽的丰碑。她有这个愿望,也有这个能力。以她的勤奋与才华,不信春风唤不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