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余(.7-),著名书法家、山水画家。原名王文绪,斋室名曰:安素阁、易简楼。先后从溥心畲(溥儒)、刘子久学画,山水构图新奇,笔墨老辣,别具一格。摘录自《中国画技法述要》,王颂余编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出版。
中国画除少数只用颜色的画法外,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也就是在用色之前已具有许多笔墨效果。我们知道墨分浓淡干湿,墨除黑色外,还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它们之间有不同的明度,淡墨是灰色,有的干墨也起灰色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国多数留有大小错综的空白,这些空白是整个画面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空白所表现的空间,可以是天、地、气韵,可以是活略了的背景,以至是物与物间的间隔,于是整个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在颜色中间错综着许多黑、灰、白的关系,成为画面的基调,颜色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而发生变化,达到相互对比与映发,这种特点,在着色时应该注意适当地处理。
一幅画上色与墨的关系,一般可分两种:一种是墨与色相邻接的对比关系,例如墨勾的轮廓与轮廓中间色彩的关系,一组浓淡墨与其四周色彩的关系等。一种是墨与色的覆盖关系,例如在墨韵所表现的物体结构体面关系上加染颜色,下面分讲这两种关系。
黑、灰、白三色在一定条件下可有协调作用。把一块浓墨涂在白纸上,如墨的边缘湮出一些水墨,则黑白的对比可因湮出的水墨而发生变化,显得协调。一幅画的色彩经常错综在这种关系中间。把两个对立的颜色平涂邻接在一起,一般是不好看的,如用墨把它们划开,则强烈的对比关系就会发生变化。又如把石绿、朱砂一类不透明色涂在浓墨当中,厚重有光泽,涂在淡墨当中效果就不同了,如四周是白纸,就会显着灰暗。又如有的画用浓淡墨中间的一段空白来虚一部分的手法,如在这个基础上用色,用色是错综在黑、灰、白中间,就必须随时照顾到和它们之间的邻接对比关系,才能混为一体,相辅相成。
现讲色与笔墨的覆盖关系。如果着色之先已有笔墨,则色便有的是加在笔墨上面的。从笔墨来讲,在这种覆盖关系中,墨是一种衬托关系。这是着色是要照顾到的另一方面。因为处理得当,看上去似乎“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彩不是硬附上去的,墨和色互相映发。处理不当,也会影响笔墨和色彩的效果。
例如水墨人物画的面部,有时要用墨表现皱纹和体积,用墨多少和浓淡应参考对象的特点、年龄来酌定,从着色来讲,在用墨时要考虑到下一步用什么颜色,就像一般画老年人的面部用墨多些,在要用覆盖性较强的颜色或要重染的部分,如色把墨盖过分,那一块就会发“闷”,像是一块脏,一块黑。有时为了保护墨的效果,用色就把这部分墨有意地避开。画青少年的面部,肤色要求红润有光泽,如需要用墨,就要慎重些,不宜多,不宜厚。又如同样的暖色,染在淡墨底上比染在无墨处看去冷些,这种变化用得恰当可丰富色彩,但在用墨和染色时,也要注意这种变化的副作用。
又如已用墨画过的山,着色前应根据整体情况考虑哪一部分要先用墨染,染到什么程度?哪一部分不用墨染,可直接用色?用什么色?例如需要明快透亮又准备薄用色的部分,一般不宜把墨用多用重,有的可不染墨,但有时其中有一部分需要突出墨的,就应该适当地多用些墨,因为这部分色彩并不要求有很鲜明的作用。
中国画用色要求达到自然融化,看不到色彩上的人为的涂痕。把色用在笔墨上,笔墨负担着基本造型的任务,如果着色后颜色压倒笔墨,使已有笔墨所表现的效果被色搅浑,以至消失,从色彩效果讲,从前称为“色伤笔墨”,用色到这种地步,颜色可能变成灰浊,不只色泽晦滞,也会影响造型效果。但是如在着色后,先有的笔墨与色不能融为一体,笔墨不恰当地突出色外,用色到这种地步,颜色是软弱轻浮“墨浮于色”,也是不好的。
除工笔平涂填法外,一般水墨画着色也要见笔,不宜都平匀填涂,也要灵活处理笔的连接和间距,间距可以是细微的空隙,如颜色湮开,留有水渍,湮开的色掩没整个或部分空隙。如笔较干,有时间距的一部分是飞白,这种自然出现的效果都可以丰富色彩的变化。又如一笔分出颜色的深浅,也要靠用笔,这些变化可以在一个面上画成深浅干湿凝化交融的效果,对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质感、达到生动,有一定作用。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请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