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南路1号,近百年历史建筑中藏着一处艺术“会客厅”。它是曾入围上海最美公共空间的大沪联合艺术空间,上海城市文化不容错过的打卡之地。虎年新春,该空间以“一念三千”为主题推出开年首场展览,引领观众从艺术家余启平、柴一茗的作品中感受生活之美。
余启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艺术学院的高材生,受古都气息的影响,他的笔下,红色的砖墙,黑色的瓦片,山形的瓦脊,一幢又一幢房子参差重叠着。画面上没有一点声响,一条石板路,由下而上,由宽至窄,由近处往远处,从密集的屋舍中间穿过去,路边的一排生长得异样粗壮的大树,大树被月光照得明暗相间,在粗壮的树干和枝桠间,天空被月光映亮了,大而圆的月亮刚刚升起在黑色的屋脊之上,月光下的小路晶晶亮亮,光滑的青石路面变成了浅浅的橙褐色……其笔下的人物凝神观望,举头看那刚升起的月。
“余启平深刻理解了中国画的种种传统技法,但是,又对他们做了现代主义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汇,这种语汇构成了‘新东方主义’审美倾向的语汇基础。”在学者葛红兵看来,余启平把“现代”和“传统”嫁接得天衣无缝,他游走在“现代”这个时间之维上,但是又仿佛是生存在“古代”的意蕴里,他的画作有一种沉酣的、玄远的、古意的美。这种美值得反复凝视,它会慢慢地浸入你,把你带进某种空旷虚无,某种沉醉里。
在策展人石建邦眼中,画家柴一茗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怪咖。他能将手边所有的东西变成艺术作品,纸板箱、破衣服等等只要到他手上,他都舍不得丢弃。他在上面画啊弄啊,一番“折腾”之后就成了一件艺术品,可可爱爱,煞是好看。同样,好朋友感觉画不下去的画,到了他手上,他不假思索就能将它“救活”,收拾得活色生香。不但如此,他常常别出心裁,将画画得离奇古怪,引人进入一种匪夷所思的荒诞境界。他那现实和虚幻的混搭能力,简直胡天野地。
“他的创作热情之高,作品之丰富、系列之多样,令我大为惊叹。”大沪联合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刘骅说,柴一茗工作室就在复兴中路上,进到房间里,立刻被铺天盖地的艺术品包围了。
他实在太爱画画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手不停挥。他说他的脑子里几万张画等着他画,时间实在来不及。他又什么都能画,工笔、写意、涂鸦,而且油画水墨,水陆兼程,左右开弓,另外空下来还捏捏泥塑、刻刻石头,好奇心和想象力泛滥无边。因此他的“艺术战线”拉得很长,多兵种混合,协同作战,墙上、桌上全面铺开。他画室里面房间里堆着的那些未完成、待完成,或者只要稍稍收拾一下就完成的作品,何止成千上万。但他又总是不急不慢,说画画就像陈年老酒,要慢慢酝酿才能芳香久远,是急不得,快不得的。他说,因为“未完成”,永远有新的可能,结果永远难以预料,永远让人惊喜。
作者:如烟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