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www.zgbdf.net/

传统山水画技法,总是把山石联系在一起的。会画石,画山道理也就通了。画山也好,画石也好,都要画出立体感来。古人说:“石分三面”,就是指石的立体感而言。

石的画法

石多半在河中,半露出水面来,石的底面接近水,故是平的。石头布局和排列,要大间小,小间大,不要雷同,要有变化。山上的石头,有插在土里的,也有露出地面的,石的底面随山形而变化。

表现石头的立体感,全靠毛笔的灵活运用。用笔要有转折、顿挫,中锋侧锋互用,塑造出石块的坚硬质感。

河床的石头都是圆形,是几万年被水冲刷而形成的。

陆地的石头要见棱角。

为了用笔方便,初学.者应首先要懂得用笔方法和用笔起手次序。这也像写字一样,笔画的先后顺序对头,写起字来方便自如。养成一种良好的起手次序,对于将来从事写生和创作就会得心应手,方便得多。

山的画法

山是山水画主体部分。

我们所看到的山,有土山、石山,有长满杂树的山,有经过改造的山,种类不一。传统画山皴法种类很多,这是画家对山亲身体会之后,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语言。对古人表现的皴法不必套用,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在创作中体会才能深刻理解。

画山:一、要勾,二、要皴,三、要染,四、要点,经过四个阶段而后完成。山有头有鼻,有颊骨。画近山要画出立体感,从画面突出来,鼻梁和颊骨很关键。画树树头的形象很重要,画山山头的形象很重要。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是头,切不可马虎。

群山的画法:群山有高大者,谓之主峰,围绕着主峰高矮不一的小峰谓之群峰。主峰、群峰要相互照应,形成整体,如提纲挈领,既有变化而又井然有序。

山有主体,主体之山块大,其他无数山峰环抱主体山峰,切不可山形大小相差无几,相互争夺。一幅画零乱破碑的原因往往在于没有主体。

画绵亘络绎不绝的山脉,主要在于迂回曲折,山的脉络要交待清楚。

远山无皴:物体越远立体感越弱,因此极远的山可画成片状,隐约模糊。

画山的具体步骤如下:

1.勾:通过勾轮廓线,来描绘山的造塑。在勾轮廓时应粗线细线兼用。用笔要有转折顿挫,力求表现出质感和力量来。可以这样讲:在勾轮廓的同时,阴阳向背也就随之而出来了。阳面着光,线条较细。阴面背光,线条较粗。画线的疏密可由阴阳关系来决定。阴处可密,阳处可疏。

2.皴:是画山不可缺少的技法。山是自然景物。为了体现山的厚重、郁葱,就需要用皴法表现山的厚重感和阴阳向背关系。一要塑造阴阳向背关系,二要加强山的重量。画山都是从十里之遥来观察山的全貌,最近的也需要二里开外。山上有小树,有乱草,有石纹,皴法就是描写这些形态的。故画山宜毛不宜光。

勾完了脉络和轮廓,再按阴阳向背的关系来被,皴出立体关系。除了皴之外,还有擦的技法,一般来说,皴有笔道,擦无笔道。皴擦两者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皴擦可以互用。

皴法的用墨一般说不要超出轮廓。用笔可干湿兼用,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用淡墨干线表现。

(2)用淡湿墨皴后,等完全干或半干再用较重的墨重点皴擦。

(3)用重墨皴后再用淡舉收拾。

(4)用浓淡干湿墨一气呵成,随着轮廓线也一次完成。

初学者应从规矩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了法之后,熟能生巧,就不为成法所拘束。即谓之有法即无法,无法即是法。

3.染:勾皴完毕,从局部到整体,随之勾、被、浓、淡形象的变化染墨或染色。不染色的墨画,用墨要染到火候。染畢不能把皴的线盖掉,盖掉意味着墨太重染过火了,见不到笔触,使皴的效果不复存在了。应当是既有皴的效果,又有厚度。染墨就是为了加强厚度。反之,如果染得不够,用墨不够,墨和皴就脱节,那就显得荜薄贫色了。染墨染色过犹不及,应当恰到好处。

染色,把笔墨画到七分,留下三分来染色,笔墨画到十分,再染色就过火了,必须留有余地。明快的部位不要染墨,因为有了舉底色彩效果就灰暗无光。染色也要一次一次染上去,最后加以调整。用墨和色一次染足,无浑厚稳重效果,反而呆板。

4.点:这里所说的点指的是苔点、杂草、远处小树。点树叶例外,一棵树应当千和叶同时画。一幅画勾皴染都做到了,最后一道工序为点苔。苔点的涵义是写远处小树和杂草。用浓、干、湿墨点来点,点在山石脊背上,也可以点在山石的中部,要根据需要,处理近浓、远淡。在特殊情况下,远处也可以点浓点,通常在远山墨重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其次,点又是醒的意思,故称谓“醒点”。一幅画灰了,用重墨点“醒”。点完墨点,画夏季景用草绿或花青、螺青,秋季用赭墨在墨点上和舉旁点色点。须以季节性来定。其三,点,也可以用在老树上,点为老树的疤节或寄生植物。点每个苔点不能落在一起,不能聚堆,不能太散,如同撤下一把豆子,有聚有散,疏密有序。

点苔用笔要有力,如高山坠石。一般多用圆点或不规整的圆点,也可用混点、尖点。用羊毫和狼毫秃笔,用新笔使用时要压下去,稍停一下再提笔。

传统的几种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山石独特的方法。据说元朝就有皴法的名称。到了明末清初,皴法的名称就越来越多了。清代戏剧家李渔、画家王概编印的《芥子园画传》整理归纳出来一套皴法的名目,而且更加程式化了。学习前人的技法,要理解它的由来,切不可生搬硬套。如火山岩的石头有窟窿眼,水层岩断面横线叠层,如同折带。黄土高原和有些大块花岗岩,被水刷形似荷叶,有些秃山长满小树杂草,很似披麻。古人根据这些形象,创造出不少皴法。皴法要有艺术性,又要合乎客观现实的感觉。

1.披麻皴:先勾后皴,秃笔渴墨用长短不同的线,一般都用中、小号的羊毛笔(狼毫也可用)。由淡墨到深?层层加上去(用半生纸为好)。五代董源、巨然多用此法。

2.斧劈皴:有大、小斧劈皴两种,主要是表现火层岩石,尤其是开凿的壁面,很近似斧劈皴,南宋马远,夏珪为此派系,水墨浑成一体。一般都先定重调,逐渐浅淡,叫拖泥带水皴。用八成新的衣纹和山水笔画在熟纸和絹上。

3.荷叶皴:大块花岗岩石、裂纹和水痕,可用熟纸,用羊毫、狼毫等。

4.折带皴:湖边的岩石,如衣带子折来折去,元倪云林多用这种皴法。工具用新衣纹笔、山水笔。生熟纸兼用。

5.米点皴:郁郁葱葱的长满树木的山于烟云奇幻飘渺之中。宋代米襄阳、米友仁常用此法作画。用生、熟纸均可,用羊毫、狼毫笔。

其他还有解索、披麻、乱柴、云头、豆瓣、牛毛、弹涡、鬼脸、刮铁、骷髅皴等法。种类繁多,不一一例举。如能理解常见的基本皴法,其他也就会了。

学好山水画山石皴法,须到生活中去学习,贵在实践,古人皴法只能借鉴,不能照抄、照搬、套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