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燮均(—),初名昌泰,字子亨,又名伯阳、公隐,号耕石老人,又号芷庭、老农、山人.别号铁民、九梅居士,斋号梦梅轩、香雪斋等,祖籍河北昌黎,清代康熙年间,祖上迁徙到辽东铁岭,世居城南八里庄一带。因仰慕郑板桥(郑板桥名郑燮),遂改名为燮均。魏燮均少年勤于读书,平生好学。喜古文。善书法,更好写诗。是清代后期的书法家、诗人、学者。嘉庆十七年,魏燮均生于今铁岭城南八里庄,少年就读于铁岭银冈书院,自幼接受家庭的良好教育,受讲诗文、重礼仪的家人们熏陶。咸丰年间,曾为县学贡生(当时的秀才)在司马台府上做过五年的书记,而后回铁岭在城南红杏村(今铁岭县李干户乡红杏屯)置田数十亩,一边躬耕农事,一边寄情山水、写诗作画。历时30余年,成诗余首,著有《九梅村诗集》《香雪斋笔记》《梦梅轩杂著》《荒史纪闻》等。清同治三年(),已经52岁的魏燮均踌躇满志地赴京赶考,欲取功名,但未能如愿。虽科考落第,但考官对其书法水平却评价甚高。魏燮均书法以宋黄庭坚和明画家董其昌为宗,又爱板桥书。善楷书,精行草,笔势流畅、笔力道劲、笔意精到,俊逸超群。考官在他的考卷上写下“字震九州”的批语。一时间,“字震九州魏燮均”便成为与“文压三江王尔烈”齐名之士,竟成为民间传诵一时的楹联。魏燮均一生以诗为伴,却以书法广闻于朝,在东北更是名闻遐迩。魏燮均书法魏燮均暮年隐居山村,不履城市,经常策杖于山间,日常以教书为乐,甘当穷秀才,不争名利,种花习字,过隐士生活。直至光绪十五年()辞世,享年七十七岁。他在《闲居遣兴》诗中写道:独掩蓬门作腐懦,免争名利效奔趋。破篱重补添荆棘,老屋新苫用苇芦。栽树种花为活计,写三页字算功夫。闲居防有诗朋至,预办床头酒一壶。魏燮均晚年虽寄情山水,亦重亲情,与老妻情谊甚笃。妻子60岁生日时,赠其诗一首,情义感人:《赠内子》贫贱夫妻老更亲,白头相敬转如宾。起居每问关心切,恩爱方知结发真。善体性情唯有尔,若论儿女亦他人。独怜文字非知己,不解吟诗已六旬。书慕板桥魏燮均初名魏昌泰,后因仰慕郑板桥的为人和书艺而更名为魏燮均。又名魏扶,或魏恒,字伯宗,又字公隐,别号铁民、伯阳,号耕石山人、耕石老人、九梅居士、九梅逸瘦、九梅村主人等,斋号有梦梅轩、香雪斋、十砚斋、栖鹤山房,小隐红杏山庄,评诗读画之室等。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中期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魏燮均的名字取了郑燮的“燮”字,不只是在名字上,郑板桥其人其书对魏燮均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魏燮均在《九梅村诗集》中写有《咏怀》诗一首,其云:平生无所好,所好亦独异。蜗名蝇利途,奚烦役吾志。第一山与水,寰宇大景致。更有图与书,古今美玩器。受用无尽藏,况兼赏心事。喜读汉魏诗,唐宋犹其次。书不爱古人,颇爱板桥字。独能辟法门,陋劣饶古意。旁及金石文,搜罗亦不齐。可见他对郑板桥浓厚的崇敬仰慕之情。《咏怀》诗剧魏燮均对郑板桥追崇之情最直接的体现,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颇爱板桥书”。说明此时他正处于仰慕郑板桥的狂热时期。魏燮均在学问文章上和郑板桥有着不小的渊源,而在书法上和郑板桥的渊源则更深。《板桥论画·石》云:“人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焉。”魏燮均自言中年曾作“板桥体”,而且其好友王拓园看后认为其书迹几乎乱真,试想能被好友认为“神似”“直可乱真”,可见魏燮均在书法上对郑板桥的书艺是卞过功夫并仔细钻研过的。郑板桥的书法以其“六分半书”享誉海内,后人对此书体褒贬不一。魏燮均所学“板桥体”就相当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中年时期,魏燮均的书法风格又深受黄山谷瘦劲书风的影响。北宋黄庭坚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中宫收敛,结体散逸而不失于野,朴厚而不构敛,其点画、结体无一不显露出黄山谷书法的风貌。学板桥而上溯到山谷,对魏燮均来说原是场意外,但结果带来的却是惊喜。《龙首山慈清寺碑》魏燮均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书法家。他一生书法用功最勤,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在东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52岁赴京赶考,虽科考落第,但考官书评“字震九州”批语。因此,有“字震九州魏燮均”之说,被列为东北历史上五大书家之一。他自己曾说:“诗名遂为书法所掩。”他的书法颇有功力,特别是行书,可谓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俊美飘逸、独具风格,既尊古,又力求创新。每幅作品都给入耳目一新、大气磅礴的感觉。大书法家沈延毅先生在世时也极其钦佩魏燮均的书法,称其为“清代的王羲之”。《九梅村诗集》咸丰八年()三月,魏燮均的密友任香陔提议立碑记载龙首山的慈清寺历史和修葺事项,当时慈清寺的住持是僧山月,住持听到后十分高兴。众人共同谋此事,他们从寺前草丛中,找到一个旧仆碑,觅工剔其苔垢,磨而刊之,刊刻成碑。此碑由魏燮均撰文并书丹。碑文内容描述龙首山“邑之名山”,重点记载了历史上修葺慈清寺的历程,并在碑阴处刻记了“铁岭八景”,以使后人“游目骋怀,知所寓兴”,实为难得。此碑被视为经典,留传至今,即《龙首山慈清寺碑记》,现立于龙首山慈清寺大门西侧碑龛中,碑高厘米,宽83厘米。碑上有双龙镂空碑额,碑下有赑屃碑座。魏燮均一生教书育人,弟子们对其书法积极学习并勤于临摹,其书艺也经弟子们传播到了辽北、辽南和辽西等地。魏燮均与友人、家人书信往来,与诗友唱酬交流,应人请索书写,宴饮挥毫或题壁留念,也使得大量魏燮均书法作品得以传世。魏燮均从青年时期开始,就经常游览龙首山,寄情于山水。留诗四首,其诗的内容多描写了当时游山时映入眼中的龙首山的路、石、塔、寺等景色。全面地抒发了登山的喜悦心情,充分表达了“飘飘欲仙”的游山感受。诗中“曲流河倒地,孤立塔当天。一寺压峰顶,众山罗眼前”句成为后人赞叹的咏龙首山的名句。《补修浮屠记》魏燮均是活跃于东北地区的一名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尤其是他的《九梅村诗集》一书,更具历史价值。魏燮均一生非常勤奋,终生诗文相随,共谱写诗歌多首,经他本人修订的原版《九梅村诗集》已有首,全集的总体风格古朴淳真、清幽淡远,展现现实主义文风,是同时期东北地区中诗人之冠。除《九梅村诗集》外,还有《荒史纪闻》《香雪斋笔记》《采遗集》《梦梅轩杂著》《嗣响唐音集》等。他终生忧国忧民,始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92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