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30个民族不分你我、相亲相爱,携手共绘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这里近32万各族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连心谱写民族团结之歌。这里就是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称号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嘉峪关。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抓好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各项任务落实,紧密围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部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凝聚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坚持做到“三个注重”,构建创建工作大格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市始终坚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把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体部署、全力推进,坚持做到注重统筹强保障、注重制度强落实、注重督查强实效,构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工作大格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了在全市上下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创建良好格局,我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嘉峪关军分区、酒钢集团公司、驻嘉单位和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重视落实。《关于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关于倾力打造“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行动实施方案》《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一个个指导性文件及时出台,助力我市明确责任分工,靠实工作责任,科学统筹推进创建工作。我市还坚持“双纳入”工作机制,把创建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每年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常态化安排部门单位开展创建工作述职,督促部门单位保持创建工作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劲头不松,使督查成为深化思想认识、压实主体责任的过程,成为推进创建工作、提高创建成效的过程。大力弘扬长城文化推动创建工作出特色只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才会有民族团结进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地处河西,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交融汇聚的历史意义更为凸显。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嘉峪关视察以来,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热潮,我市找准弘扬长城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契合点、情感共鸣点,推动长城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促共融,用实际行动赓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借助创建载体,我市着力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依托长城文化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丰富民族团结元素,推进各族群众对长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了挖掘长城文化蕴含的民族共存、共融、发展的历史事实,我市划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专项经费,协同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编印《嘉峪关文化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读本,举办各类长城专题展览、长城公开课、长城主题夏令营,依托关城景区、长城博物馆讲好长城内外民族团结故事,充分展示长城文化在促进民族和谐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对关城景区、长城博物馆解说词进行修订,创作了民族题材的大型秦腔剧目《北漠尘清》,编辑出版了展示嘉峪关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大型丛书《牧歌流韵》,体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发挥长城博物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举办了4期《长城讲堂》,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主讲长城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长城同根源”“中华一家亲”的情感认同。在全面提升长城历史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我市还广泛传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把长城文化、丝路文化、魏晋墓文化融入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开发出具有鲜明长城文化元素的同心壶、一块砖,贴近群众学习生活的书签、抱枕、马克杯等文化产品,生动展示了嘉峪关关城、黑山岩画、魏晋砖壁画中民族融合的鲜活画面。打造“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研学游产品,促进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了促进创建宣传入人心,我市始终把创建宣传动员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通过强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社区辐射,让宣传覆盖“你我他”、宣传活动“进万家”,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合唱”。全面深化创建“7+N进”,促进创建全覆盖“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在我市与驻嘉部队共同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大型文艺演出中,各民族官兵和群众共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这是我市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阵地渠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原则,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7+N进”活动,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同时,在巩固深化“七进”主阵地的基础上,我市还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医院、两新组织、家庭楼宇”扩展。医院方面,医院广泛开展“六进六送”、大型义诊等活动,积极落实卫生计生方面的惠民政策,组织志愿者进社区、镇村,为城乡、社区各民族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健康知识宣讲、健康咨询服务。在进“两新组织”方面,全市有条件的“两新组织”开辟民族团结宣传阵地,动员爱心企业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和技能培训。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楼宇”,在社区居民楼道制作民族团结宣传展板,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延伸到了家庭。切实抓好“八项重点”实现创建工作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方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抓经济、抓生态、抓民生、抓文旅、抓治理、抓引导、抓共融、抓传承,让各族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构筑美好幸福家园“共同体”,我市驰而不息,精耕细作。如今,仓满廪实,硕果压枝——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2个首次突破”“4个稳居第一”,即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达到23.6亿元,年均增长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万元,稳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稳居全省第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元、元,绝对值稳居全省第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9.2平方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依法保障和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饮食、节庆、婚嫁、丧葬等方面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化平安嘉峪关建设,稳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试点,全市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社会始终保持和谐安定……“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手足相亲,团结和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人们的生活中,流淌在我市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为“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凝聚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记者朱玲)
编辑|屈亮
审核|马俊春
声明
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嘉峪关日报社稿酬发放办法》支付稿费。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