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苏轼的诗词、书法作品耳熟能详,他的故事亦是家喻户晓,古今中外仰慕他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以纵横恣肆、旷达高迈的诗文驰名青史,留下诸多书法墨宝,诗词名篇。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但是这位北宋大文豪的画作,流传在世的真固是凤毛麟角。目前来说,公认的东坡画作真迹只得两、三幅。一幅是《潇湘竹石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一幅是《枯木怪石图》,现为私人收藏。另有传台北故宫亦有一幅,但未能确认。

我们今天欣赏的是这幅《枯木怪石图》(又名《木石图》),此图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在萧县(今安徽省)圣泉寺绘的纸本墨笔图。

画作裱成手卷,约为27xcm,其中画心约为26x50cm,其后有题跋四首。画面可分为三段来看:除引首部分的空白之外,首先是画心部分,绘制有枯木、石头、草木等;第二段先后是刘良佐与米芾的跋文;第三段为元代愈希鲁和郭淐跋文。

我们不妨从宋人的记载中寻找关于这幅画作的踪迹。

宋代《梁溪漫志》谈书画时,说:“书与画皆一技耳,前辈多能之,特游戏其间……东坡所作枯木竹石万金争售。”说明苏轼画作在宋代之时,已经极为有名。

宋代邓椿《画继·轩冕才贤》中开篇即记苏轼之枯木怪石:(苏轼)高名大节,照映今古。据德依仁之余,游心兹艺。所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也。

宋代《春渚纪闻》则记有:东坡先生每为人乞书,酒酣笔倦,多作枯木拳石以塞人意。

这幅画从宋代一直流传到年到了书画商白坚夫手中,然后被卖到了日本,直到年在香港佳士得被公开拍卖,以4.亿港币成交,成为仅次于北宋诗人黄庭坚《砥柱铭》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第二高价。

北宋苏轼《枯木怪石图》

苏轼曾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他求的境界非形似,是神似。

《枯木怪石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轼的人生哲学。画面很简单,一枝枯木,虬屈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向天空伸展的枯枝中,顽强地长着一片叶子,呈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气势雄强。树脚下有一怪石,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既怪又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现出此石顽强的生命力。石后绘有数枝焦墨细竹,给人以希望之感。古木,怪石,细竹的巧妙结合,通过情绪表象的描绘,显现出更深层的理念。

该画作右上钤有乾卦小印,左下有“绍”、“兴”联珠印。别有“风阁王氏”墨印,以及“黄琳美之”、“易庵图书“诸收藏印。图后另纸有元鲜于枢题记:“右东坡枯木丛筱怪石图,世间传本甚多,此卷前有乾卦印,后有绍兴玉印,是曾人绍兴内府者,盖非他本比也。杭州王井西尝收一本,与此略同,不知今归何人。”

米芾题字

北宋时期的画家并没有在作品上落款的习惯,这幅画也不例外,此画并无苏轼的落款,但有他的好友米芾的题跋:“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米芾的题跋认为画中的枯木表达老年时的心境,当中的愁思与苏轼被流放时的经历互相呼应。

这幅画好在哪里?贵在何处?

画作中的竹、怪石、枯木,可称为“东坡三君子”。这幅画背后那种枯木逢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艺术感染力,可遇不可求。画面只有一棵树,一个石头,还有石头后面的几簇矮竹,内容虽简单,但这幅图却一点也不简单。南宋费补之在《梁溪漫志》中曾惊叹:“东坡所作枯木竹石,万金争售。”黄庭坚看完后曾写了这样一句诗:“折冲儒墨阵堂堂,书人颜扬鸿雁行。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米芾的书法作品非常难得,更别说苏米墨宝同在一张作品上,世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件了。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欣赏《枯木怪试图》相关视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