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http://m.39.net/news/a_9335083.html

“这是赵胥老师的收藏展吗?”

“不,这是赵胥老师的画展。”

在展览现场,一位兴致冲冲的观众刚进入展厅就来了如此一问。

在信札圈里摸爬滚打,打拼了近10年,或许在更多人眼中,赵胥第一印象是位藏家,但别忘了,这个年轻的80后,也是一位正经美院科班出身的画家。

“绘事后素”赵胥作品展现场

10月31日,“绘事后素”赵胥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集中展示了赵胥近7年集中创作的水墨作品四十余件,除去莲蓬、赏石、古柏这三种经典题材,赵胥还展示了一幅特意创作的青铜礼器长卷《斯文在兹》。赵胥说这次展览是他作为画家的一场正式“出道展”,得此向各位前辈同仁、亲友、藏家汇报自己这些年一步步在水墨创作上取得的些许成果。

赵胥

赵胥是鉴赏界元老杨仁恺先生门下的最小弟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得到诸位前辈的指点和熏染,同时个人对于艺术的严谨态度以及长久的创作实践让他打下扎实基础。傅申先生把赵胥的画概括为:现实之物、写实之法、文人之趣。他说:“赵君所画,一柄干枯的莲蓬,一块玲珑的山子,都是文人案头清供雅玩的对象,透露他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情有独钟;所用之法,无外中国画勾勒皴染,融于物象,却形成了西方光影体积的写实质感,表明了他深谙中、西绘画语言的实践背景。”同时赵胥作为佛家弟子,在艺术修养上也熏染上了一份禅意。

远观赵胥的画恍惚有种照相写实,亦或素描的感觉,当你一步步走近,在墨色的黑白层次中仔细看这些皴擦勾勒,会找到耐人品读的笔墨趣味。吴悦石先生认为,“赵胥无论是画的石头、莲蓬,还是青铜器,我看了精细入微,很多人画精细的东西就容易失神,但是赵胥能够把神气在纸上跃然而现。”此外,赵胥通常也会在画面上用小楷题写诗词和佛经,或阐明画意,记录所感,加之钤印,追求画面的完整性和圆满。

展览现场

赵胥在画画上是“急性子”,这样细致的画,他总可以准确而迅速的调控画面的结构造型,而且重在细节上的推敲。但这样“静”的画,可不是在“静”的环境中画的,反而越嘈杂,他就更加心平气和的投入到精心的摹写中。

面对“传统”与“当代”的种种发问,赵胥的回答则是简单利落,“传统就在那里,你学与不学都在,我们就在传统之中。”这些莲蓬、赏石、古柏所展现的一方面是他作为当代人的一种人文心态,另一面也是他对传统的崇敬与敬畏之心。

Q:雅昌艺术网

A:赵胥

Q:这次的展览对您来说应该是一场正式亮相?

A:应该说是一场“出道展”,国内首场正式的展览。因为很多人只是知道我是收藏信札的,但是这次展览告诉大家我还是画画的,而且在北京画院这个有着充分历史积淀的地方,我非常荣幸。

竹林遗梦布面丙烯×cm

Q:在开幕式的致辞中,彭锋老师讲起与您的相识的经历,那个时候您还在画油画?

A:我与彭锋老师的相识是在我从央美毕业之后,彭老师在上课的PPT中,用了一张我的作品图,认为我画的不错,但是他当时不认识我,还是我的老师介绍的。然后取得联系,去到画室看画,在后来多年的交往中一直指导。当时看到的就是我画的这张毕业创作,这片雪中的竹林,我一直留到现在。

柴耙41×cm纸本水墨

Q:去央美为什么选择了壁画系而不是去到国画系?

A:因为与杨仁恺先生学习的关系,我开始是想要报国画系的。央美是一年级各专业统招,等到二年级才正式分系。杨老说,你应该去一个相对多样一些的专业去学习,不要一下子把自己限制了。学的广一点,杂一点,然后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所以我去到壁画系,锻铜、石雕、浮雕、壁画修复、油画、坦培拉等等很多。但走了一大圈,我发现自己对传统还是更迷恋。

Q:您对传统的理解是怎样的?

A:我不太喜欢人家问我“你是不是特别重视传统”或者“是不是不重视传统,画现代的”。我认为传统就在那里,你学与不学都在,我们就在传统之中。在中国的文化之下,我们对于水墨的理解有一种天然的理解和审美,这是与西方是不同的语境。

祥龙石赵胥×.5cm纸本水墨

傅申题跋

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追求一种自己的理想状态。苏州园林中那些堆起的假山,讲究的“堆”,营造出一种类似于天然但是人工创造的美,是一种无限接近的状态。中国画一笔下去有很多感觉、很多味道,一笔一墨,足成趣味。往往大家对于传统的认知都是有些狭隘的。通常都会问“你学哪一派啊?”刘李马夏,在上还有北宋的荆关董巨,这就是传统,传统是需要继承。传统与当代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不同,真是要把一个形象或者形式完全跳脱开,才说是当代,有别于传统。

Q:莲蓬、赏石、古柏这三个是您一直以来创作的经典题材,为什么选择它们成为描绘的对象?

A:当年想要转型的时候,肯定要选择一个题材去表现。我一直喜欢有造型美感的东西,当时画室里面就有一大堆莲蓬,我就这么对着开始画起来。这么长时间过去之后再看,除去莲蓬、还有赏石,青铜器,这次还有一张佛光寺的耙子,这些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都不是处于它们最精彩的状态,而是稳定的,静止的,是一个生命的凝固状态。其实那种有生命质感的东西会比较吸引我,这种生命感不见得是活生生的摆在那里的状态,它是生命不断退去以后,中将凝结成为永恒的感觉。

赏石用笔的局部刻画

在展厅看画,当你退远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写实或者说类似于黑白影像的画面,当你走进近距离的观察时,你就会明显感觉原作与印刷品、图片的不同。画面中石头的暗处,并不是一块完全的黑,里面充斥着无数的层次,深灰、浅灰、白,用虚笔来进一步的皴擦,这就与工笔的染、平涂的方式不同,画面是“透气”的。

Q: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效果?

A:我是用山水的笔触进入,主要就是皴法。我一开始画的很放,大笔的涂抹,勾出明暗对比的块面关系,接着一点一点往内部刻画。先致广大,后尽精微。要把厚度、空间拉开,直接去细部入手,就容易画的琐碎、薄,画面就失去了整体的效果。

玉玲珑纸本水墨×cm

在他乡纸本水墨×cm

供石纸本水墨×cm

Q:请您结合作品谈一谈在笔墨的运用?

A:《莲花庄一角》是湖州赵孟故居中的一块石头,我去到园子里观察了很多次,看里面的结构变化,石头造型,与叶子之间的穿插关系,最后是拍照留存素材,回来创作。对于皴法的使用是比普通山水画更密集一些,当然,笔墨的趣味要有体现。其实我就在传统之中,我用的皴擦点染就是传统的方法。

莲花庄一角纸本水墨×cm

莲花庄一角局部

洛神纸本水墨×cm

洛神局部

同样都是石头,但点染勾擦皴之后,呈现的效果也不同,是用的办法不同。写真而精致是一个点,但别忽略其中笔墨的意味。这是对传统的致敬,对恒定美感的向往。画莲蓬的时候用笔更加细腻,而且笔触感更加明显。如果我挡住画面只露出一个局部,那么你会感觉的到这个局部和画山石的感觉很类似,一道道拖长的笔触而已。

斯文在兹55×cm纸本水墨

《斯文在兹》收录了宝鸡石鼓山出土的西周贵族青铜器28件。我选用的是半生熟的宣纸,按照实际比例缩小来描绘的。这些青铜器上的纹饰都是一笔笔勾出来的,你要很仔细的去看。这些纹路要在画的中间状态下勾,我才知道墨色的程度,然后继续下笔,保持层次的分明。不是把笔墨变成素描的调子来用,真正的用笔是宽窄、粗细、长短、干湿等等的变化交错,墨色变化也在其中。一定要对着原作看,你才会细细体味到其中的变化,反过来再结合物象本身。

仰宋堂

Q:您的堂号“仰宋堂”有什么样的含义吗?

A:对“宋”的仰望和追膜。宋人对这种体物的感悟,宋人对生活的再现,在宋词中,在苏东坡的那首《赤壁赋》中,这样的才情我们远远不及,但充满着想要追膜的想法。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的社会,当下过于忙碌的社会里,人的心性是完全不同的。消费时代太快了,我就想办法在我的画里静下来。把这种历史感、沧桑感,时间的感觉表达出来。

画室掠影

Q:现在的创作计划有什么?

A:其实目前自己还是老老实实的画画,我会把现在的系列延续下去,还是有新的系列在尝试中,比如新的题材,在画法中运用一些颜色,我相信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

Q:除去画展外,也想了解您的收藏,您是如何开始收藏信札的?

A:在七八年前,在创作当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转型期,从西画跳出来选择一个什么的样式继续走下去,当时自己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走,索性就放一放。因为自己喜欢收藏,尤其是书札,所以那时候更多的时间放在收藏上了,非常投入。

一开始都是对书画感兴趣,没有信札收藏的概念。但因为书画都很贵,自己的财力还达不到,刚开始买了几件作品就花了不少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碰到朱乃正写给孙克的信,感觉这个非常珍贵,突然觉得,这个也是名人的手迹,又有鲜为人知的内容,而且没有书画那么贵,觉得非常有意思,就一封封地买起来。刚开始是从画家的信札入手,再后来觉得内容价值上比较欠缺,所以逐渐进入到学者的信札中,有充分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就像我年在鲁美举办的“朴庐珍藏近现代文人学者手迹原作展”中所呈现的多件信札,其实大家可以串连起来一个民国里的书信朋友圈。

朴庐珍藏近现代文人学者手迹原作展现场

Q:这些藏品的来源都有哪些渠道?

A:最早的时候我还很少去拍卖行,大部分都是来自一级市场。信札这个板块其实很早就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