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617/4640703.html
                            

爱情是浪漫的。在浪漫的爱情里,正如歌词里唱的:我们的天空是河流山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给我无遮无拦的双翼,前行路上从不会孤独,吞下云彩就学会了飞行。于是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也被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入艺术的境界,成为一对夫妻。他们隔银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方得一会。

数千年来,“牛郎织女”牵动着中国人的心。不仅是乌鹊搭桥磨去了它们头上的羽毛,如果七夕之夜下雨,也一定是牛郎织女相见又分离落下的眼泪。这是多么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张道一教授边读汉画,边看看牛郎织女这一浪漫故事千百年来的演绎吧。

牛郎织女是我国脍炙人口的一个神话故事。古人观察天象,将牵牛星和织女星人格化而演绎成为一对夫妻。他们隔银河相对,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是悲是喜,可想而知。

《诗经小雅大东》是一首怨刺周室的诗。余冠英说:“诗人以周人的生活和东人对比,并历举天上星宿有空名无实用,见出不合理的事无处不存在。”其中举了牛郎织女的例子:

维天有汉,天上有条银河,

监(鉴)亦有光。照人有光无影。

跂彼织女,织女分开两脚,

终日七襄。一天七次行进。

虽则七襄,虽说七次行进,

不成报章。织布不能成纹。

睆彼牵牛,牵牛星儿闪亮,

不以服箱。拉车可是不成。(余冠英译)

这是“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虽然在诗中用作比喻,却也说明在西周时代这故事已经流传。至《古诗十九首》,虽仍为天上二星,然其人物形象已开始具体,颇有呼之欲出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神话故事由口承流传,被写成诗,至南北朝时,已表现为小说的形式。南朝梁殷芸《小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七月令》引)

这只是故事的梗概。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也是增饰、演绎和丰富的过程。袁珂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介绍说:“民间传云,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纴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则下方一贫苦孤儿也,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边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经数年,产儿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虞,亦偕同去。织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号哭。时老牛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过,只有悲泣。后终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年四川郫县新胜乡(今成都市郫都区新胜镇)出土石棺棺盖,两边可看。画面主体为青龙、白虎捧璧(上图),另一边为牛郎织女(下图)。

“鹊桥相会”的“鹊桥”,是由牛郎织女的悲剧所引发派生出来的。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喜鹊们在七夕之夜于银河上搭桥,促成一对情人的相见。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也说:“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今本无)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就有七夕鹊桥的说法。宋罗愿《尔雅翼》卷一三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此指牵牛,即牛郎)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数千年来,“牛郎织女”牵动着中国人的心。不仅是乌鹊搭桥磨去了它们头上的羽毛,如果七夕之夜下雨,也一定是牛郎织女相见又分离落下的眼泪。正如民谚所说的:“七月七下雨,织女也可怜。”这是多么朴素的同情心啊!

由七月七日牛女相会而引出一个女孩儿的“乞巧节”,这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上也是很少见的。在农历七月初七日的晚上,妇女多陈瓜果于庭院内敬牛郎织女,并作“乞巧会”,向织女乞求智巧。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蟢)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乞巧图》中女子穿针引线

这种风俗,发展到两宋时期已经很盛。

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岁时杂记》:“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为始,车马喧阗。七夕前两三日,车马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又说:“京师人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秸编而为棚,剪五色采为层楼,又为仙楼。刻牛女像及仙从等于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纸为仙桥,于其中为牛女,仙从列两傍焉。”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撰许逸民点校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采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东京梦华录》(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杨春俏译注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七夕”条:“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直到清代,这种风俗延续不衰。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

宋代杨朴《七夕》诗曰:“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一个女孩子乞求手巧,不仅是巧于针线,会刺绣,善缝纫,更重要的是肯定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因为“女红”乃所谓的“四德”之一,是封建礼教下妇女所要具备的重要修养。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是美的,也是值得同情的。汉代画像石刻画了这个故事,正说明它在文化上的流传与意义。至于天文学上的考证,当然应该弄清星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注云:“河鼓三星,在牵牛北……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对于牛郎、牵牛、河鼓和织女星、须女星等的方位与关系,天文研究是一回事,神话故事(及其图画)则是另一回事。两者常有一些出入,但不能混淆。当被依据的事实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入艺术的境界,其情况也就不同了。

牛郎织女河南南阳白滩汉墓出土。牛郎织女在有关星座之中(上图)。下图为其中的“牛郎织女”单独组合图。

本文选自《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中华书局年5月出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张道一著

简体横排

16开精装

汉画像石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翦伯赞先生曾说,假若将汉代石刻画像等艺术中所凝固的汉代人民现实生活的形象,加以有机组织,则两汉的历史“将会在我们面前浮凸起来,表现为一种立体的形象”。《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秉承张道一教授化深奥为平易的一贯风格,精选余幅汉代画像石图片,将那些形色各异的画面分为人物与世俗、神话与传说、祥瑞与游艺三类,通过对出处、形象、情节、文字等的解读,带领我们抵达多年前的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汉代社会风情,了解那些刻在石头上的传统。

原标题:《牛郎与织女:凝刻在汉画像石中的美丽与忧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