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郑琳兰杨萍通讯员韦悦
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恢宏奋斗历程,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年4月,《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在义乌翻译完成;
年7月,在嘉兴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年9月,萧山衙前农民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领导的有纲领、有组织的第一次农民运动而载入史册;
……
这些足迹,印刻在全省各地的上百个红色展馆、纪念馆里,是最受欢迎的党史学习教育打卡地。纪念馆内珍藏的一件件经历了时光磨砺的物件,一幅幅定格历史的黑白照片,每天都吸引着人们驻足。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联合推出“红色宝藏——走进红馆学党史”系列报道,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为时间线,走进我省红色纪念馆,讲述馆藏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在青年中代代相传。
首站,我们走进义乌,探访望道展示馆。
红馆寻访:望道展示馆
以“小商品市场”繁荣而闻名全球的义乌,有一处让全国游客和学习团蜂拥而至的地方——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因为,这个村是陈望道(-)的故居,《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地。
年,在分水塘村的小柴屋里,陈望道废寝忘食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信仰的力量从这个小小村落散发席卷华夏,像一颗火种开始燎原。
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发生在义乌分水塘村的故事,不断引来全国各地无数仰慕者。
望道展示馆是义乌的重要的红色景点今年3月,全新的望道展示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示馆所在的城西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个参观学习团体、5万多人次参观者。
参观者接连不断,周边的小学生志愿讲解员纷纷加入,熟练地为游客讲述陈望道的生平,以及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分水塘村,有着白墙黑瓦的典型江南建筑。一条大天街老街,一栋陈家老宅,一间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和一座望道展示馆,构成了现在分水塘村最靓丽的红色风景。
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走上老街,时间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陈望道在村里时的模样。家家房前屋后都布满了杏树,这是分水塘村的村树。
望道展示馆旁,有一整片杏林,是村民们自发把屋前的杏树移种过来的。
“杏树的寓意,就是信仰。”景区管理部总监刘亚琴对记者说。就在那片杏树林前,立着一块大石,当地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句名言刻在了上面。
景区管理部总监刘亚琴和学生讲解员朱馨蕾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被刻在了石头上这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年早春,在那间著名的柴房里,陈望道废寝忘食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每天的饭菜,都是母亲送来的。有一次,母亲做了糯米粽子,外加一碟红糖送进来放在桌上。过了会儿,母亲在屋外问:“粽子吃了吗?糖甜不甜?”陈望道头也没抬,“吃了,甜极了!”等到母亲发现陈望道满嘴黑乎乎的墨汁,他才意识到自己蘸的根本不是红糖,是墨水。
陈望道全神贯注地翻译《共产党宣言》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这个故事,于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传开了。
刘亚琴说,陈望道在这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因为当时正值农历新年,村里太热闹。“陈望道觉得只有这间柴屋安静,不受外界打扰,能让他静心翻译。”
现在,这间柴房最受参观者青睐。这个只有一条板凳,一块门板,和几堆柴火的屋子,是根据村民的回忆修缮的。板凳上,陈望道蘸墨吃粽子的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年前的那个早春。
觉醒年代,新青年追望大道
展示馆内有大量的图片、实物,以及视频,记录了陈望道的生平,以及他所在的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展示馆内的浮雕出生于年的陈望道,是百年前的“90后”,原名陈参一,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报国之志。年他赴日本留学。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震动了世界,也给一切被压迫的民族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留学的陈望道,很快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他把原名“陈参一”改为了“陈望道”,寄望为国家谋求新生的道路。
展示馆内的油画就如近期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描述的那样,那是中国积贫积弱、磨难重重、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裂变与革新的时代,青年觉醒的时代。
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国,正式受聘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那时的“一师”,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名人荟萃。后因轰动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影响,年底他辞职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义乌分水塘村。
当年《民国日报》总编邵力子和《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此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已经成为新潮,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当时,上海《民国日报》总编邵力子向时任上海进步刊物《星期评论》的主编戴季陶推荐:“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
于是,正在老家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接到了来自上海的翻译约稿函。他深知此书的分量和翻译难度,但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年4月,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那年他29岁。
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如今在展示馆一楼的橱窗里,《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封面图被人们久久凝视。就是这本小册子,为一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红领巾讲党史:风从“望道”来
在现在的分水塘村,有一批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讲解员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来自义乌市夏演小学。在领队毛慧萍老师的带领下,30多个红领巾讲解员轮换来分水塘村给游客讲解。
毛慧萍老师和朱馨蕾同学朱馨蕾现在读小学六年级,手臂上挂着三道杠。在陈望道的柴屋里,她能绘声绘色地把粽子蘸墨汁吃的故事讲述出来。不仅如此,她还能背出厚厚的十几页讲稿。
一年前自告奋勇加入红领巾讲解队的时候,朱馨蕾还很青涩。“我从前就对陈望道的故事很着迷,希望加入这个讲解队,可以了解更多的故事,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她讲得一次比一次好。有一回她和许多同学跟着讲解员叔叔游览,讲到粽子蘸墨汁的故事时,她毛遂自荐,当场把故事讲了一遍,讲解员叔叔连声夸赞。
“叔叔说我比他讲得还好。”朱馨蕾羞涩中带着小自豪。
“朱馨蕾同学在这一年里进步神速。”毛老师说起这个学生也颇为满意,“现在她已经师我们讲解队里的核心。”
义乌夏演小学校本课程《风从望道来》毛慧萍是学校的思政老师,她说在夏演小学,有一门红色德育课程《风从望道来》,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目标,每个篇章后面还有活动方案、思考题。
我们也邀请她为学生们出了一道题,感受“望道来风”。
思考题:陈望道为救民于水火,先出国求学发奋学习,后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青年。那么,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呢?谈谈你的学习目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