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平
《环球时报》首席编辑谷棣
谷棣:坦率地说,中国水墨画在国际上的交流状况还比较尴尬。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亲历亲为者,您在北京大学教授过外国留学生,近些年也经常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等高校讲学。那么,随着中国国力发展,欧美人对以黑白为主的中国写意作品的理解是否在增加?
胡乐平:今年春节我第一次没在国内过,应中国驻英国曼彻斯特总领事的邀请,去当地做迎春画展。英女王大曼彻斯特地区代表、曼彻斯特市等市长、领区大学校长、外国驻曼城总领事、友华团体代表共计余人出此次活动。我认为,从国家层面,对外推广中国传统艺术要舍得投入。不能出去办画展还苦哈哈的,找个不起眼的地方搞。在这方面,不仅我们的舆论要投入,企业家也要真心支持。我在北大讲课时,留学生都很喜欢听。但一开始到海外倒给华人讲中国传统艺术,这让我有些不甘心,我提出要多给欧美人讲,并要有好的翻译。比如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该州被看成是“老北州”“很美国”,白人多,亚裔相对少。在当地讲座时孔子学院会中文的美方院长做翻译,他懂得中国文化,翻译的好,学生们听的效果就好。但有一次,我在国外讲学时讲李白和莎士比亚,遇到翻译翻译不出来。我有时候想,要像传播宫爆鸡丁一样传播中国书画艺术,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不像中餐走出国门那么容易,况且中餐也不是一天两天就风靡全球,是多少华人一代代带到海外的。我做饭也很好,但让对方接受你的饮食还是比较低级的层次,更高级的是让他接受你的思想和艺术。
谷棣:您从事绘画四十余年,作品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外国领导人,如北京和上海的市委书记访问欧洲时。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81岁诞辰时,您的作品也被作为国礼送给他珍藏。在您看来,相比其他类型的中国文化,传统书画在中国“软实力”传播的过程中有什么特殊性?如何用好这张牌?
胡乐平:有中国这块土壤,有这么多人的欣赏激励着我去创作和创新。我的自信来源于有欣赏者,中国文化自信和对传统艺术的自信同样源于有欣赏者。艺术也是由不同的世界观引导。我们国家现在的引导非常好,国家领导人提倡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国家硬气起来。我们前些年存在一股“去中国化”的思潮,一些新兴的艺术区展示的作品画得歪头歪脑,有的还丑化中国人的形象,那些是糟粕。其实,国外人内心也尊重你的优秀文化。记得我第一次去美国使馆办签证,没想到签证官听说我是学习齐白石的中国画家后,很快通过面签。任何一个国家都喜欢中餐,但光把宫爆鸡丁打进欧美人之口还不行,还要上升到书画、文学,让他们用脑袋看中国的画、看中国的书。
我们现在还处于在海外推广中国书画的“扫盲阶段”。以水墨为基础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之一。真正懂中国艺术的欧美人也喜欢水墨玉兰,但一般的人更容易接受紫玉兰,他们对黑乎乎的中国水墨画还是不理解。在西方国家,艺术家多为自由职业者,具有独立性,受到尊重。我比较幸运,可以经常到欧美交流和展示。但更多的中国画家不容易走出去,没有经费,语言上也受限制。中国书法走出去更难,不像画个玉兰、画个老鹰那样直观,书法作品上的文字内容还要翻译给人家,帮助外国人欣赏。我给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德国人写过“寿”字,结果再去他家时看到他把字贴倒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以前宣传不够。小打小闹不行,有些事情还是要用“钱”堆出来。我们的画家也不能急功近利,有私心,只认钱,到国外也老想着卖画。艺术家内心要有国家利益,不能耍聪明,要先画出有独创性、有灵感和能打动人的作品。中国艺术要打动世界,创意和选材都很重要。你画我们河边常见的狗尾巴花(学名红蓼)就不行,因为在全球语境下不够喜闻乐见。齐白石画虾,没有不喜欢虾的,除非有的人吃它过敏。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一次中法艺术家展览上,我在作品中画上牡丹和公鸡。牡丹是中国国花,雄鸡是法国的象征,都是中国人和法国人喜闻乐见的。玉兰也一样,人们喜欢它的高洁。玉兰花一瓣压一瓣,适合用中国传统水墨技法来表现,画出来墨分五色,玲珑剔透,给人强烈的美感。有些人说中国传统水墨处于低潮,但我觉得,中国有这么伟大的水墨艺术,有伟大的宣纸、伟大的笔墨,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很多喜闻乐见的题材可以去创作。就像牡丹富丽堂皇,但很多大艺术家、文学家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