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探索
雷甲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这一代画家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双重任务。今天我讲的侧重点在于立足当代,探索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所谓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指的是创造新空间,新结构,新语汇,这当然不能忽略与传统文化纵向的关系链和参与国际主流文化的对话,处理好古今中外关系。因为我们正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在这一历史环境中,中国绘画艺术亦将汇入国际主流艺术语言中,探索中国画艺术语言需要的当代性,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型而使然,是大文化转型期的必然选择。当代画家如不观照当代文化,就难以站在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画不出好的作品,更谈不上继承与发展。改革开放近20年中,我的想法逐步综合形成了一个大格局思维,这个大格局思维如上述,就是要着眼于时代的变迁,从时代的课题入手,在体现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时选择文化定位和文化针对性,这是当代画家面临的根本问题,我认为,艺术实践就要放在这个转型期的文化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解决。因为只有推进向现代化转型,才会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所以它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大的理念转折,是艺术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是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入思考。
何谓大格局思维,何谓站在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何谓探索艺术语言的当代性?我的理念是:在开放、融合、传承、现代这八个字联系互动中寻求中国画语言的当代性,让本土艺术汇入国际主流艺术语言中去,变弱势文化为强势文化,并以开放、融合、传承、现代这八个字来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开放与包容是艺术发展的前提,而开放性与多样化是当代性的必然产物。怎么才能让画家运用自己的睿智与颖悟从各种角度、各种层面去开发自己的艺术空间,创造自己的小宇宙,是这个时代应有的文化定义。一千个画家就应有一千个视野,一千个切入点,一千种不同方式来解决艺术语言的当代性问题。艺术语言的当代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连接;二是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互补。关于传承与发展,首先是要继承,放眼上下五千年,摆脱近亲繁殖。当然如果离开对传统的参照将会苍白无力,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而转型为现代。关于东西方文化融合,我认为,艺术语言创新需要东西方及世界文化的融合、互补与参透。因为当代语言是多因子复合结构,能把西方优秀的文化融入东方文化之中,使之本土化、民族化,而民族的语言又能与国际对话,这样才具有现代意义,达到并成为国际主流艺术语言。概括地说,就是走向开放、走向多样、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因此,当代画家必须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在艺术本体语言上,对传统的发展与创造进行新的转化,使之即具传统基因、传统精髓,又有现代特征。在东西融合中,创造具有世界意义,丰富发展民族特色和人民愿望的新语汇、新语符。艺术语言的当代性包括艺术精神与艺术技巧两方面。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深处的一种声音,一个当代文化的载体,是心灵、社会自然碰撞中迸发出的一种诗性的独白,它包含着精神性和技巧性两个方面的合二为一。
我们生活在这个工业文明、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时代,如果对自己艺术语言的当代性不甚清晰,那你的追求与艺术语言的探索就没有了深远的意义,就相当盲目了,所以艺术的本质特征永远是的它的当代性、先进性。
经过上个世纪一百年的探索,当代人的心灵生活是极其丰富和多层次的,他们不仅需要阳刚美,同时也需要抒情美,需要宁静美,需要优雅美,需要休闲和精神消费,美的形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也创作了以水墨为主小品,是抒情的、宁静的,是以点线为生命表达,也是诗意盎然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形态。有人问我,你的绘画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齐鲁文化,二是巴楚文化。而齐鲁文化特别崇尚阳刚之气、浩然之气,这方面孟子有精辟的经典语言。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之美”。长江流域的巴楚文化以老子、庄子、屈原为代表,讲:“道法自然,留观宇宙,崇尚动态美,理想和幻想美”。早在一些出土文物中,如楚国的漆器,其造型观念,精彩绝艳的色彩等,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创作的红高粱作品中,用了很多大块的红色和大块的黑色,这些大红大黑的运用并非偶然,这是自然心灵,是心灵与自然现代化建筑龙门架构成与巴楚文化艺术中用心去领悟与参透的,也是老庄思想对我的绘画创作起的作用。庄子的思想空间非常辽阔,屈原的好多理想幻想,天上地下人间浑然一体,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圣人抱—为天下式”等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性,应该说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我。所以作为一名中国画艺术家,不仅要讲传统精神性,也要讲技巧性。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解决技巧性,技巧问题没有解决到位,就不能说是一个有实力的画家。我们是当代人,对待传统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应当有新的理解,新的阐释,新的发展和创造。如:在“意象运行”、“气韵生动”、“澄怀观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法而无法乃为至法”。在组合方式用笔上,形象的比喻;点法构成的梅花点、鼠足点、攒三聚五点;线条构成的树枝树叶,如:鹿角、蟹爪、攒针……,点线组合成的山石皴法。如:云头、荷叶、乱柴、披麻、解索……,还有人物画线描中的游丝、兰叶、颤笔水纹描……写竹子的人字、个字、介字、分字、高空飞雁;画兰的凤眼、破凤眼、鲫鱼头及其各种破叠法;梅花枝干的“女”子交叉,另外在中国画点线组合的表现中多种多样的抽象结构形式,如潘天寿先生总结的石涛点法有“风雪晴雨点”,“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以及“醒目点”,“糊涂点”“错杂纷乱点”,再如线条交错互答的“担夫争道”等。
甚至写意中常用误笔、误墨……,笔墨组合形成的种种,从苍颉“定书字之行”以来几千年都注目于此,并得以辉煌发展,尤其宋元以降写意画的发展,加之明清两代画与书法、金石的自觉融合,文化的哲理性、抒情性、写意性、表现性和个性高度自由的“解衣磐薄”、“神人假手”,在神化了的程式中和程式的神化外,追求着理趣意韵之美,实现其“精”“妙”“神”“逸”而又归乎自然的高格调等,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充实和发展。中国画艺术的创造,它是一个心灵与技巧的结构场,是创造一个新生命,建构一个小宇宙,是在感觉形式中感悟生命。是扣住形式感觉,呈欢生命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转型,是传统的再认识。
所以我在野稻谷系列作品表现中,对点的理解,强化和运用视为我绘画中的生命,是对生命的点凝聚与肯定的。也是我作品中最提神、最醒目的视觉语符。无疑中国画当代语言的转型,不断发展着的伟大思想独立艺术体系。更重要的是具有东方精神和中国气派特有艺术理念,如: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一笔和笔墨结构造型的艺术表现观,诗文、书法、金石、音律相融合的审美观,与两千多年以前的先哲的绘画之秘,周易之卦象“阴阳”“交感”“变通”“盈虚”“刚柔”等以通天地神明之德,以类天地万物之情。
老子庄子论“道”的辩证审美观及“知白守黑”等致理;孔子的“志子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顾长康的传神论;张万通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尤其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谢赫,为中国画制订了纲领性大法“六法论”指导中国画的创作和理论发展。与时俱进,中国画当代语言的转型,实现“立象”“生形”“入神”“通圣”的神化境界,以海纳百川它山之石极大的包容量形成当代艺术语言,把中国画创造实践付出的艺术高峰,推向世界。
回顾近百年来,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真正发展了中国画的多是由于有双重文化的熏陶,两种文化的互补,如林风眼、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石鲁等大艺术家,我深深敬仰这一代先驱的高瞻远瞩,他们的创造是如此激动人心。即使像大师潘天寿,在理论上要固守中国传统本位,但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大的结构张力以及大块的色彩,那不是古人固有的,也是他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潜在影响,潜移默化或间接的影响。中国画从唐朝王维,主张“以水墨为上”,独尊水墨,排斥色彩,特别是到了元明清的文人画,就完全排斥了色彩。我认为这对中国画艺术是一大损失,虽然从另一角度看,它使中国水墨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吴昌硕色墨混画的苍劲美;齐白石的雅静美,创造了红花墨叶大写意画一派,是传统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一大贡献;黄宾虹笔下的浙派山水,“穷究造化”“精通天地”发展了披麻乱柴的皴法、点法,创造了迥异于前人的笔墨结构,虽千笔万笔,繁而又繁,却统一于一笔,使画面显得极为单纯统一,更加典型化。以达简括之目的,同时以空灵飘逸,格高韵雅。但绝不是不可逾越的临界线,这二十年我在北京看到石齐老师很多新中国作品,如《阳光无限好》、《霸王别姬》、《至尊图》、《白蛇传》、包括《人人都在幸福中》、《罗汉》、《水墨鸽子公鸡图》等。张立辰老师的荷花系列、桃子、葫芦、石榴、包括小鸟、鱼等和旅法画家朱德群很多作品。他们的色彩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画家也比不上。
因此,应该把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色彩融合起来,把中国画的点线与西方的块面结合起来,把中国画的构图与西方的现代构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中国画以新的风貌,留于后人,留于明天,留于艺术界,今天的创新才是明天的传统。当然这些结合、改变、创新会给自己的绘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你要重新结构、重新构造、重新整合画面的诸多关系。而且还要经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有的甚至是指责。这些年来我边学习、边探索、边追求、边创造新中国画,绝不是反传统、离经叛道。而是传统要继承、传统更要发展,中国画要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为之追求、实验和献身。中国画不是以在作画过程中所得的一些浅薄的东西为满足,它是一种高超的人文精神活动,是一种综合性修养,是一种特殊的合力,是复合的精神投影,是极富包容量的,既是中国的又是全人类的文化形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