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 http://m.39.net/pf/a_6185616.html
木石图局部

苏轼《木石图》又称《枯木怪石图》于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专场拍卖中,以总价4.亿人民币拍出,为近年来中国古代绘画拍卖天价。对不熟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人来说,难免会产生疑问,这着墨不多的几笔就这么贵?没错,正是因为看似随意其实不易,其实是文人花鸟画先驱,要的就是作者意气在画面上能够奔流驰骋,画面如果被规规矩矩的图像填满就不是文人画,也没有历史意义了。也就是因为还存在真伪争论,如果没有一点疑问,以苏轼本人及此画的文人画、写意画先驱地位,再加上与米芾题字形成苏米两大高手双剑合璧,而且还没有类似竞品,它的价格应该还要上一个台阶。

木石图米芾字部分

要了解《木石图》的价值,可以把它放在中国绘画史上去看,如果作品随波逐流了无新意,苏轼名气再大,别人的评价也就是客套捧场,掀不起什么波澜,如果是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起到推动示范作用,被后世继承模仿,那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们先看看它的历史坐标,在苏轼《木石图》之前,六朝和唐代的花鸟画科已经形成,内容包括动物花草等体量较小的东西与山水画形成区别,这些花鸟名家主要画法是勾勒设色使画面栩栩如生。如唐代薛稷画鹤,曹霸韩幹画马,韦偃画牛等等,五代时花鸟画得到繁荣发展,形成了成两大流派即富贵黄荃和野逸徐煕,那时花鸟画的长相是这样的,看看是不是规规矩矩仿佛绫罗绸缎富气逼人?

黄荃芳溆春禽册页

黄荃被人称赞为:山花野草、奇禽异兽和配搭环境的水岸溪石小船等,无不精致绝妙。在后人看来的确已经维妙维肖十分逼真了,他在当时主掌画坛跟从者无数,又深得君王喜爱,官民两方都喜欢黄家这种绝技。就写实而言,对后世画家而言,还有多少进步的想象空间呢?是不是已经很好了?同代徐熙另僻溪径,从技法上大幅改革,以笔墨落墨替代黄派勾勒填彩,将以色彩为主,改成以墨为主色为辅,向解放笔墨迈出转向的一步,但仍然不能达到后世文人画的笔墨自主。

徐熙雪竹图局部

在这种背景下来看苏轼《木石图》,不用什么知识,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见两个绘画世界、两种绘画追求,相比于黄荃的光艳夺目和徐熙的野外自然情趣,文人画写意画的特点就出来了,就是表达自我,表达自我的意气趣味,其它一切与之不相关的都是多余的了,艳丽色彩没有了,维妙维肖的画面没有了,拿过去标准衡量,就是没有规矩的野蛮人,拿新派文人的观点来说,是摆脱了工匠气、摆脱了在宫廷官场的小心谨慎、找到了诗词歌赋以外另一个表达情绪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装进作者很多不能言说不便言说的意含隐喻。于是花鸟画让文人士人找到了一个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文人让花鸟画成为画家直抒胸臆的一个自由舞台。

木石图局部

从开一代风气的角度看,苏轼《木石图》示范了一个文人花鸟画的标志,就是画面上直观感觉简洁明了直见作者心意,粗看起来笔墨潦草随意,细看起来仿佛是有所指有所发泄,画面上常常大量留空白空间,让作者胸臆释放冲击出来,花鸟画画面太满会憋死这些人的。

这种绘画方式由苏轼文同提倡,逐步得到了文人画家们的认同,但在宋代还不是主流,由于宋徽宗喜爱,工笔设色花鸟还得到了更大发扬,产生不少名家名作,宋徽宗自己在这方面就才华横溢,创出瘦金体书法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在宋代,工笔花鸟还是主流。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局部

但苏轼《木石图》所倡导的文人花鸟水墨画,在元明时期渐渐成熟风行,在明清民国时期到达高峰大放异彩,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和经典,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惊艳夺目的一大部分,元有柯九思、倪瓒、吴镇等,明有明四家、徐渭等,清有石涛、恽寿平、朱耷、扬州八怪,民国现代有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

朱耷(八大山人)画

苏轼认为画面越简越好,只要能表达心意,而中国人心中的美学最高境界,是得意忘荃,形简意深,还要如天如地无穷无尽,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景有情还有要不完的回味,这是留白理论的文化根基得到了后世各代名家的作品呼应。

齐白石李可染合作《牧牛图》

所以中国画留白的理论也讲得生动,白不是白,白不是无,无笔墨处自有玄机,你可以把留白换成虚空无尽,也可以看看会不会遇到铜墙铁壁,看看画中水墨的力量到底会有多大。或者老实朴素一点,讲一讲画面构图平衡,左右相称上下呼应,虚实相生。简单讲如果这树枝被封死去路,不懂画的人也感觉不爽的,这又到绘画心理学那里去了。

齐白石画

对照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到苏轼《木石图》的特殊地位,即其绘画思想得到了后世名家群体响应,演变出中国文人画精彩纷呈的一大部分。其潦潦几笔怪石枯木,点出了后世文人花鸟画的精髓,大量留白让画中主题可以在无穷无尽的空间里任意纵横,没有这一点文人画就很难叫文人画,花鸟水墨写意也写不出什么生动意味了,对比与苏轼遥相呼应的明清民国大师们,几百年甚至近千年的跨度,甚至让人感觉到《木石图》有些太超前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