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馨故乡记忆乡愁系列安顺老风景中国画作品「连载七」

张桂守

沈福馨,年2月生于贵州安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首届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贵州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贵州省美协第四、五届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一、三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及中国美协多次提名展。年6月,作品《青城幽径》获首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提名奖。年12月,作品《盘江路》获“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优秀奖。年8月,作品《水滃云飞》获第六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同年,获《中国书画报》年度人物称号。曾经在福建、广东、山东、浙江以及香港、台北、巴黎、槟城、吉隆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数次。主要作品有百米长卷《世纪三峡》、长卷《鲁阁幽峡》、《汇聚》、《银涛》、《青城幽径》、《四大佛山》、《中华五岳》、《黔南画稿》等。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并在中国收藏网、今日头条、百度百科等网络上载有多处链接。出版有《沈福馨山水画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沈福馨》(天津人美大红袍)、《沈福馨三峡写生集》(马来西亚)、《鲁阁幽峡山水长卷》(台湾)、《荣宝斋画谱》、《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沈福馨山水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出版社)、《当代国画名家精品典藏·沈福馨》(外文出版社)和《沈福馨-绘画作品集》等画集。

46安顺老风景·武庙

位于安顺老大十字东北角的武庙,是安顺建城时所建的第一批庙宇之一,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由安陆侯吴复在打造安顺城的同时开建,原名寿亭侯祠,后改称关帝庙。清·康熙五年()改建的时候直称武庙,清楚地阐明了这座庙宇当初的立庙宗旨。武庙主要供奉关羽,民国八年曾增加供奉岳飞,因而改称关岳庙,推崇的仍然是勇武忠义精神。武庙彰显的尚武精神与文庙的崇文主旨相对应,这同明代初期,大明王朝为统一西南而实行的“调北征南”大规模行动相吻合。

我家住大箭道的时候,从窗户望出去,最显眼的是在一片灰色的小青瓦中间高高拔起的武庙观音阁。只不过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武庙,只是觉得这一定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地方。偶医院门诊部,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子,不像普通的民房,心里也不禁犯嘀咕。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庙,它们同我家窗口望见的高阁是连在一起的。当时的武庙除观音阁和门楼之外,还有一根根巨型石柱支撑着的大殿及两厢都还存在,安顺卫生院从东岳庙撤出之后,有一部分搬到这里,一部分搬到东门外,组建医院,武庙的门医院的门诊部,大殿和厢房则安放了住院病床。这倒好,武庙被有意无意的派了个大用场,躲过了文革的打砸,也就有意无意的被保护下来了。

经过文物部门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逐年的修复,安顺武庙现在已经恢复原貌了,年3月还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经重新对市民开放。不过,我画的是安顺老风景,并不是现在修复后的武庙,而是我当初见到的样子。那时候,武庙门楼和医院的门诊部,还有少部分是安顺新华书店的库房。

47安顺老风景·四官桥

四官桥,又名奋武桥,在北街,即现在的若飞北路中段。为什么叫四官桥,传说是因为有四位曾在安顺做官的长者共同发起在此附近建立庙宇,原因是当地有一块天生地就得“莲石”,为佛祖点化的圣地。当地百姓即以此石为基座,塑观世音菩萨坐像以祀。后又建后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庙宇建立之后郡人称其为“四官庙”,当然在此处架设的石桥顺理成章地就被叫做“四官桥”了。后四官不断被衍化为掌管东西南北四方之神,故四官庙香火日盛。(事见邓克贤《安顺古迹灵泉寺》)

其实在我看来,四官桥最令人亲近而又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名字是“大河桥”,它是以在李家花园汇合的贯城河两条支流即“东水”和“西水”的大小来命名的。东水上的桥即抄纸桥,被叫做“小河桥”,西水上的四官桥则被称为“大河桥”,它们承载了安顺人对生活环境的相知相守和浓浓的情义。

据说当年徐霞客游安顺是从北门走进来的,他所走过的第一座桥就是四官桥,四官桥曾经留下过徐霞客的脚印,它十分荣幸的被记录在徐弘祖那本著名的游记中。

48安顺老风景·大龙井

安顺号称对城三里三,有九十九座庙,九十九眼井,八十八道牌坊。而这九十九眼井中,大龙井是公认的位列第一的水井。被称为“安顺城中第一泉”,有“城中泉品,此为第一”之美誉。从建城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有自来水之前,安顺半座城的饮用水都是从大龙井汲取的。就是在有了自来水之后,许多人还是愿意饮用大龙井的井水。时至今日,如果遇到停水,大龙井仍然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应急解难的作用。

按安顺民间的传说,大龙井的水来自离城30里的蒋义寨,那里有一个大大的堰塘叫阿保塘。阿保塘水阔百余丈,清澈甘爽、寒气逼人、浩瀚深邃、永不枯竭。关于阿保塘还有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这无疑给大龙井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远在清·道光十二年(),武举倪北雄就倡导修石栏设门,保护大龙井。我小时候随父亲到过大龙井,看到此井与安顺的其他水井显然不同,大龙井是用门和围墙保护起来的。进门第一感受是震撼:四个方形的井池里,泉水汩汩流淌。来自四方的挑夫在井台上打满水后迅速挑走,一派繁忙景象。井台的后面是一堵石墙,上面长满绿色的植被。石台较高,于宽敞处建有龙王庙,此庙系洪武年间由都督顾成所建。龙王庙供奉四海龙王、龙母娘娘、日月星君、风神雨伯,以祈愿风调雨顺、井水甘醇。庙前立有“井养不穷”牌坊,是安顺八十八座牌坊之一,“井养不穷”为胡寿松先生手书,其间包含了大龙井和其他泉水供养生民的几多哲理,令吾辈慎思久长。

旧时,有郡人曾将大龙井泉水与西湖龙井媲美,留下“抛得杭州未能去,桔肠恬触井眉名”的佳句。

49安顺老风景·二桥头

二桥头离大龙井不远,转个弯即是。

二桥是相对入城西水上的另一座桥——大桥而命名的,安顺人把那里叫大桥头,就把这里叫二桥头。因为二即为双,也有人把二桥叫双桥的。在我的孩提年代,二桥头的住户并不算多,大桥头本已靠近西水关,城墙和水关拆掉以后,这里本来就没有几户人家,无个遮拦,就几乎像是平畴沃野的荒郊了,同今天这一带车水马龙的盛况相比,真是两种世界。

二桥头有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在桥中间的河边上建有一座焚烧纸烛的化宝炉。这种营造方式在安顺的建桥实践中不算少见。祭祀水井、桥梁和道路,是那个时代普通市民的经常性活动,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信仰。家里有大事和小事,常常会想到去祭桥祭井祭路,可以说,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安顺地戏的开场仪式中,也包含了这个环节,其精神取向都是一致的。他们所敬奉的,不是宗教神,也不是历史人物神,而是自然之神。用今天的观念来看,这种仪式除去对神灵的崇敬之外,应该说,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就是对自然、对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事物,对养育我们的一切,都怀有万分景仰、感激、甚至敬畏的心理。

50安顺老风景·熙春公园

民国初年,在乡贤顾吉人的倡议下,安顺修建了最早的公园——熙春公园。

顾吉人字履坦,号圣泉,别字竹石,生于清·同治二年(),安顺西郊龙井山人。学长杜应国先生称顾吉人为安顺的“商山四皓”之一。顾吉人幼年勤奋读书,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和造就了端正的人格品行。后曾任贵州兴义府学教谕、训导、兼兴义府文案。在任贵筑、大定府考察期间,能秉公拔识人才,因而清誉四起。有部院大员专折奏保顾吉人,得授浙江桐庐县知县。民国二年,安顺县参议会成立,顾吉人获选为议长。晚年无心公事,凭其德高望重,热心桑梓公益,做了许多于家乡有利的事情。如偕李石卿创立经费局、扩建冬济堂、培修文庙、修葺西秀山石塔宝顶、加固城垣、疏浚贯城河、与安顺乡贤联名致函,敦请庚款在安顺创办黔江中学、修建熙春公园等等(见杜应国《安顺的“商山四皓”》)。

熙春公园是顾吉老所留下的目前唯一能见到的善迹。

熙春公园紧邻西水关和城垣,初建时有观音阁、石塔、落虹楼等建筑。观音阁为二层阁楼,石塔六角九级,落虹楼为临河水榭,加上回廊、石径和硕大的白石头,组成了一幅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和谐画面。熙春公园造景幽雅,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是安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场所。解放后熙春公园划归部队使用,曾经是最早的军马养殖场,公园的功能部分保留,有一段时间还陈列过一架退役的直升飞机。只可惜今天熙春公园早期的建筑已经大部分不复存在了。所幸还留下一座修整过的石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供今人发思古之幽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