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与密疏密就是指在附石盆景的布局中,盆中所有景物的处理都更做到疏疏密密、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即中国画论中所说的“疏可走马,密不活风”。景物之间只有通过这种疏密的变化和互相反衬作用,一件作品的画面才能活跃起来。在绘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疏密有致,切忌平均分布。纵观古今中外,在书法、篆刻等线条艺术中,或其他如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里,都无一例外地十分注重疏密的安排。附石盆景的造型布局,也要遵循“疏密得当”的艺术原则。如果景物安排密而不疏,就会使人感到窒息;反之,如果疏而不密,则又显得松弛无力。就整体而言,要做到疏密适度,有疏有密;就布局来讲,要做到疏中求密,密处有疏。作品倘若密处无疏可求,则少空灵之味,必然臃肿堵塞,缺少生机而显呆板;反之,如果疏处无密可见,一味求疏,则景物过于空洞,毫无蕴蓄,必然显得苍白无力,意味全无。在附石盆景的创作中,作者可以通过疏密的处理手法,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变化。如可将树木有聚有散地布置在盆中,虽然是几棵树,但可人让观者感觉到一片丛林;或可将几块石头安置在盆中,有高有低,有大有,错落分开,有连有散,使人感受到自然野山的趣味。处理疏密关系,必须收到“有疏有密.疏密相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造型和布局时.无论是对不的间距,树叶的取舍,或是山石的位置、大小及水岸线的变化等,都要故到有的地方要疏,有的地方要密疏处中要有密密处中要有疏。此外,还受注意疏处与密处应当间隔安排,因为密有赖于疏的衬托,疏离不开密的点级只有疏密安排得当,作品才有艺术个性。盆景作品中的密该到何种程度,疏应到何种地步,何处该密,何处宜疏,是没有具体界定的,这种艺术分寸的把握,要靠作者在平时大量的创作实践中摸索,要靠作者的细心体会,最终全凭作者的艺术感觉和经验积累而定。盆景艺术反映的既然是真实生动的有生命的世界,就必须运用虚实相生这一事物固有的辩证法,来表现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虚与实宇宙就是虚与实的结合,客观事物本来就阴阳结合,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古典美学术语。虚与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被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如戏曲、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园林、建筑等,这些无不涉及虚实关系的处理。如音乐中的休止,绘画中的空白,影视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潜台词,诗歌中的省略号等,就是虚和实的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才是自然界的真实反映。中国画论中有“人但知有画处皆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之说。这个“无画处皆画”,即指以虚代实,就是画中空白的处理。在盆景布局中,虚与实一般可以理解为虚空和实在,或无和有。这是既矛盾又统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它们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附石盆景中的景物既有树木、山石,又有水面、土坡,相对于水面来说,树木、山石、土坡为实,水面为虚,但其中树木相对于石头义为虚,土坡相对于山石也为虚。如仅就树木而言,其虚实关系主要体现在主干与树叶、枝干与空间、树木与盆土等方面,主干为实,枝叶为虚,但枝叶相对于空间又为实;在整体结构上,枝叶稠密处为实,枝叶稀疏处为虚。所以说,盆景作品中的虚实关系较为复杂。可以通过布局的处理,使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以展现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虚与实在盆景艺术中既指艺术处理手法,即前面所谈到的虚空与实在,或无与有,也可指艺术境界,即虚境与实境。盆景中一切可以看得见的景物形象,如树木、山石土坡、配件等,都可谓是实境;而观赏者由盆中实境而产生的联想,在想象中生成的形象又谓之虚境,虚境又可谓之为意境。意境在盆景作品中表现为实境和虚境的统。中国画亦很注重实境和虚境的结合,古诗论画有云:“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自有波涛。”意思是说虽然未画水,却可以感觉到鱼儿在水中游动,这种表现方法古人称之为“计白当黑”“以虚代实”无笔墨处而见笔墨”。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会引起观赏者的丰富想象力,拉动观赏者的审美思路,使作品富于生命;一件成功的盆景佳作,必然会令观赏者在欣赏的同时产生无穷的兴趣,进而浮想联翩、神游其间而陶醉之中,化景物为情思,这就是意境,就是虚境。在盆景作品中,虚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实而存在的。离开实,虚就无从存在;而实又离不开虚的补充,没有了虚,实就没有想象的余地。所以,虚与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附石盆景的创作必须做到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本人撰写,不经允许不得转载,请您多多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