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苍山点黛,碧水含烟。
00:23金秋的云岭大地,处处流淌着丰收的田园诗:勐海的新式傣楼凤凰展翅欲飞,犹如颗颗珍珠镶嵌在边境线;六十亩村的百合花散发优雅清香,很快便经过市场分销走向国内外城市;基诺山深处的小普希古树茶,走俏网络电商、滋润千家万户;独龙江的草果饱满红彤,映照着独龙族一跃千年后更加美好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心系边疆各族人民,两次亲临云南考察调研,多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极大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奋进之志和创业激情。
风雨泼墨写春秋,实干为笔续华章。云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切实打牢思想根基、建强干部队伍、夯实组织基础、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治理体系,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奋力耕耘山林沃野,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田园诗画,于云岭深处铺陈开来。凝聚全省之力推进乡村振兴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曾是我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的少数民族实现“一步跨千年”,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所在,是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所在。云南深刻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着眼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省委1号文件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凝聚全省之力一体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动共同富裕。
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马街镇马街社区以“党建+”模式为抓手,高标准打造万亩蔬菜基地,做精做优现代蔬菜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图为乡镇干部到一线调研蔬菜大棚收益情况。
“农业农村始终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始终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要深刻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始终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把乡村特色产业培植好,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好,把环境改善好,把乡风文明培育好,把乡村治理好,把基层组织建设好,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事关全局、影响长远。必须注重规划、示范带动、分类推进,以科学态度、精准举措、务实作风,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刚介绍,云南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及专项配套文件,制定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构建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体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党建为笔、破题开局,打出系列“组合拳”: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建强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前沿作战部”。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推进“万名党员进党校”,提升干部推动乡村振兴能力,增强党员带头致富本领。坚持尽锐出战,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村全覆盖。开展“联建联治联产”行动,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进抓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深化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深入实施“五边”工程,持续推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边境线“五级段长制”,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组织1万名农村急需的专业型人才,结对服务1万个村社,推动资源、资金、项目等引入乡村。
事业发展,兴于作风、成于效能。一场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在云岭大地迅速展开:大力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实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抓好落实;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鲜明用人导向,谁干事就支持谁,谁干成事就重用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云岭大地处处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踏遍村巷角落,带领群众齐心共绘有山有水有乡愁的乡村规划,把一张张蓝图变成现实。打开乡村振兴的“组织密码”“以前到处脏乱差,发展不起来,集体经济排名倒数,村民怨声载道。如今村道整洁,荒山披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说起村里的前后变化,喜乐庄村党总支书记杨丽华喜上眉梢。因为班子不强、组织力弱,喜乐庄村党总支被列为软弱涣散组织进行整顿,镇党委实行一对一帮带,吸引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班子。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打造最美巷道,把连片荒山承包给企业种植蓝莓,集体经济一次性创收11万元,一举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村民们重拾发展信心。
“组织强则力量聚,支部强则乡村兴。面对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必须把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作为根本点和着力点,确保党的组织有形覆盖、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夯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勇毅说,云南持续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整县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优化村民小组党组织设置,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落实1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以上机关单位结对的“四个一”整顿措施,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绿水影映青山、柑橘葱郁成林,一条“七彩的丰收路”镶嵌其间,新寨村是玉溪市有名的“网红打卡点”。从“落后村”逆袭为“红旗村”,秘密就藏在大岗位制里。村里原来的干部多达13人,僧多粥少磨洋工,有事来点卯,没事干农活。推行大岗位制后,村干部职责明确了,收入增加了,干劲起来了,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了,村民的笑容更灿烂了。
群众富不富,就看村干部;乡村强不强,全凭领头羊。针对村干部待遇偏低、岗位设置混乱、职责不明、苦乐不均、职业认同感不高等问题,云南全面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改革,健全村级组织体系,优化村级治理模式,提高村级治理能力。以每个行政村7人的标准核定村“两委”职数,规范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强化管理约束,提高待遇保障,推动村干部队伍专业化。“人岗责酬”的全方位重塑,打开了乡村振兴的“组织密码”,激活了乡村振兴主引擎。
年以来,云南省启动实施村社干部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双提升”行动计划,依托云南开放大学,对全省村社干部充电赋能,培养一大批乡村致富带头人。去年云南村社“两委”换届完成后,多名“双提升”学员通过选举进入新一届村社“两委”班子,班子年龄、学历和能力结构不断优化。昭通市福兴社区党总支书记黄灯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都凭经验做事,很多工作打不开思路。经过培训,眼界更加开阔,群众工作方法更多了。
年9月,佤族小伙陈云梦经过青年人才党支部的培养,成功当选为普洱市回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决心改变父辈们发展产业无思路、发家致富无门路的境况。他带头创办劳务合作社和农业开发公司,带动农户实施“魔芋+玉米”套种、“甘蔗+肉牛”“坚果+山鸡”种植养殖模式。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人才回引难、青年党员发展难、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难,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普遍面临的难题,尤其是每到换届之年,不少村都要发愁人选问题。云南大力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全覆盖建立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作为吸收培养对象,破解发展党员“关门主义”“压苗保位”“近亲繁殖”等问题,为村级组织培养后备力量,储备源头活水。压担子、给舞台,青年人才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一批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青年崭露头角,进入村“两委”班子,站上更大的舞台,扛起更重的责任。
00:48“90后”返乡创业青年高仕兴制茶视频。
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崛起”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云南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优势。云南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村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把沉睡的物产资源变成强村富民的产业,让“小茶叶”变身“致富叶”,“小核桃”成为“摇钱树”,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崛起”。一朵鲜花,成就了六十亩的发展奇迹。走进玉溪市六十亩村,一株株百合枝叶翠绿,含苞待放,清香怡人。看着即将丰收的花田,村党总支书记蒋培湖眼里充满自豪和期待。“马上就要进入采收期了,采收后通过斗南花卉市场,很快就走向全国各地,装扮人们的精致生活。”近年来,六十亩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做足“花样经济”,创造了“一朵百合花,种出亿元村”的奇迹。
一片茶叶,改写了小普希人的命运。山高沟深、密林环抱,基诺山深处的小普希村,曾是整族贫困的代表。村党支部打开发展思路,探索茶叶产业增收道路,制定生态茶园建设村规民约,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村民签订茶叶共管协议,从源头上改变村民粗放的管养和制茶方式,提升茶叶产量品质,拓宽销售渠道。以前每公斤茶叶只能卖五六十元,现在跃升至元每公斤,有的古树茶价格甚至超过元每公斤。村民木丹丹笑逐颜开地说,“日子过得像太阳升起一样,越来越有温度。”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勐板村委会村民采摘茶叶。
一粒咖啡,成为了曼东山村的“致富果”。普洱市实施的产业型集体经济翻番项目,是当地县委书记必选的特色项目。在市县部门精心指导之下,曼东山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入股合作社、创办咖啡厂,依托市级组建的咖啡种质资源创新基地、加工示范基地、产品研发基地资源,更加主动地走向市场、拥抱市场。随着种植、加工水平提高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曼东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咖啡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元。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云仙彝族乡曼东山村村民收获咖啡豆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一个创意,点燃了佛堂村的新希望。银行行长陈代章放弃“金饭碗”回乡创业,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开发特色农产品,推出“凤水清源”水稻、“绿油油”菜籽油、“点苍山”青刺果茶和青刺果油等系列品牌,联合国内传媒名家创建文化旅游公司,打造天马草堂、空中稻田剧场等旅游相关业态,探索出“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重焕新生。而今,越来越多像陈代章一样的“乡创客”,投身广袤乡村,活跃山间地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支部带头、群众参与、人才助力、多方协作,云岭村寨间回荡起五彩斑斓的产业奏鸣曲。乘着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东风,一朵朵鲜花、一片片茶叶、一粒粒咖啡、一筐筐水果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云系”“滇牌”农产品享誉国内外,“饮云茶、品云果、喝云咖”成为新生代消费时尚,丰富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支撑了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畔的古生村,称赞这里“让人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记得住乡愁”,并在洱海边留影“立此存照”,叮嘱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而今的洱海碧波荡漾,湖水共长天一色,水鸟纷飞、鱼翔浅底。生态环境是云南的一张“靓丽名片”,云南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云南省长王予波给出铿锵回答: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舍得眼前利益、舍得增长速度、舍得GDP,换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得”。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共为。
保护洱海生态,古生村53户生态红线内的民宅面临拆除。拆还是不拆?村民犹豫不决之际,党员李延芬带头“砸了自己的饭碗”,拆除了经营多年的餐馆。党员干部纷纷行动起来,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最终顺利完成腾退,湖进人退腾出了洱海辽阔的视野。村党支部引导村民把土地承包给龙头企业,发展绿色科技农业。去年,大理州政府、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共同打造的科技小院落户古生村,依托高校人才智力资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设乡村振兴培训基地,打造特色文化院落,培养新农人、乡村CEO和网红达人,推动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州把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和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图为洱海一角。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生态价值。云南把村庄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重专业又重民意,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韵乡愁;推动人才下乡、资本下乡,用好优质资源、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新业态,让一流生态资源加速转化为一流文旅产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那柯里村党总支抓住茶马古道遗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里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垃圾清理、文明劝导,维护村庄洁美环境,打造山水与古道遗迹相依、村庄与田园阡陌纵横、文化创意与庭院经济交织的画卷。如今的那柯里,日均接待游客上千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村民收入比10年前增加了近16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让很多农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抚仙湖的渔民张聪,当起了民宿客栈“伐木累”的老板,“守着家乡的美景,又能赚到钱,生活比城里人还滋润。”“90后”高仕兴回到那柯里,成立茶叶农民合作社,开设“高老庄”制茶体验馆,“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了,在家就能轻轻松松挣到钱。”艺术设计工作者田飞当上沙村名誉村长,创办稼穑集农耕文化艺术馆,系统全面展示大理传统农耕文化,“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想为村里发展尽份力。”
“我的家乡我规划”。去年以来,云南启动“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组织动员公职人员、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编制乡村规划,将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用地布局、村庄建设边界统筹到一张规划图。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围绕智慧农民、有机农业、农旅融合,为老家卡房镇量身定制绿色生态规划方案,力求让家乡的大片荒山变绿色宝山。云南省委党校教师王生云是苦聪村走出的第一位博士,多次利用假期回乡调研,摸清村寨家底,提出打造苦聪文化品牌的规划,还专门为村子设计了一个奔马Logo。
一份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点、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美丽愿景”跃然纸上,画在村院墙上,长进群众心里,汇聚起共同建设乡村的澎湃激情和强劲力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想把自家院子打造成民宿,但目前还缺乏创业资金,能否申请创业扶持政策?”“现在村里开办民宿客栈和餐饮的人越来越多,是否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一个餐饮客栈业主联盟或协会,大家抱团取暖,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里,大理州江登村“书记院坝协商会”正开得热火朝天。村民代表们提出问题和建议,县、镇、村、组的负责人现场答疑释惑,干部群众共同想办法、定思路。
“书记进驻农家小院,大家的事商量着办,问题一线解、民情一线商、实事一线办,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热情,院坝会就是惠民利民的议事会,就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会。”大理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翁斌介绍,通过“书记院坝(楼宇)协商会”,很多“老大难”问题得以破解。截至目前,全州已召开院坝会上万场,干部群众21.3万人次参与,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8万个,办结满意度达98.69%。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近年来,云南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织密网格治理体系,“火塘会”“院坝会”听取群众意见,“四议两公开”共商致富门路,“阳光工程”监督村级事务,村党组织领导,大家商量着来,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充分激发群众共谋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呈现出我的家乡我建设、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景象。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一起吃才甜,一起抬才轻”。勐海县曼拉村的家家户户,都挂着这样的傣家谚语。曼拉村党支部书记岩温龙说,村里把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改变过去讲排场比阔气的陋习,树立比文化比家风的新风尚,探索出傣族帮其他民族、强村帮弱村、先进帮后进、坝区帮山区的发展模式,“傣族出能工巧匠,村里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村民盖房子,大家都会主动去帮忙,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云南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万人,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民富边则固,业兴边则稳。近年来,云南持续推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落实“五级段长制”,引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唱响“边防固、边境美、边民富”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行走在打洛镇曼蚌村,仿佛走进了一幅清新别致、风味十足的画卷:村道宽敞干净,吊脚木楼明亮整洁,家家户户檐下镀着金边,门口摆着鲜花。几年前,这里还到处都是凌乱斑驳的围墙和彩钢瓦。从拆除围墙、更换彩钢瓦开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打开心墙、团结一心,党员干部带头,村民投工投劳,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全村各家围墙全部拆除,彩钢瓦换成古朴典雅的传统瓦,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村寨“颜值”高了,邻里心更近了。村里建起了巾帼志愿服务队、网格管理队、巡边护村队,共同守护着村庄的美丽,守护着边疆的安宁。
打洛镇曼蚌村拆除围墙后,“颜值”高了。
云岭飞歌腾绿浪,白云深处有人家。
穿行于西双版纳边境村寨,木楼林立、依水而居,椰树摇曳、芭蕉倒影,栋栋民居上飘扬着鲜红的国旗,一村一景,就像一颗颗闪耀的珍珠,串起美丽边疆的风景项链。
漫步在洱海生态走廊,碧波荡漾着盛开的海菜花,自然古朴的白族村寨错落有致,市民慢跑健步,游客拍照留念,情侣挽手依偎,无尽的惬意舒爽溢满心头。
闲坐于佛堂村口老树下休憩,村舍、溪桥与青山呼应,三五老人下棋打牌,散学孩童游戏嬉闹,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这是新时代的田园诗,这是奋斗者的赶考卷。
(本文图片和视频由谢小杭、云南省委组织部提供)
编辑:祝云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