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肃多才多艺,在他的绘画中最常见到的是水墨山水,但是除此之外还有青绿山水、人物画、壁画、折竹,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题材。在这里主要介绍燕肃绘画的常见作品。
人物画及壁画
宋代的人物画可以说题材非常丰富,形式手法多种多样,有表现道教、佛教、历史、现实人物、也有表现单个的人物肖像画。在燕肃所有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画不多,苏东坡《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中称:“画以人物为神”。在史料记载燕肃中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说:“景宁坊居第,洛佛寺中,皆有画壁”。从燕肃留下的《刘海戏金蟾》这幅画看来,我们知道了燕肃在人物画方面的绘画特点。
其燕肃代表作《刘海戏金蟾》这幅作品据说是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唐五代时期,年轻的刘海考中了状元,被燕王看中,招为女婿,然后从中又任官职,有一天,刘海喝酒过多,不小心将陪嫁公主的一件玉器打碎,然后公主非常生气,一气之下告诉了燕王。
燕王批评责怪刘海,刘海心中烦闷,心中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就辞掉了官职,然后便游山赏水去了,后来来到马坊村北侧的马坊泉边,忽然见到这里树木茂盛,竹子清幽,山清水秀,泉水碧绿、花木倒映、群鸭相戏、景色如画。仿佛之间来到了一个类似于仙境的地方,刘海心中一喜,打算隐居下来。于是搭了一间草舍,他所谓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
孤独的生活,让他闲不下来,有一天的傍晚,刘海来到了这个著名的马坊泉边,闭目养神。然后突然间听到水中有“吱咕”的声音,便睁开眼睛观看,突然一朵金灿灿闪光的莲花一会闪现一会消失,刘海心中疑惑,心中焦虑不安,想要起来探个明白,谁知道他刚要起身,那朵金莲从水中消失了。
刘海心中诧异,想探个究竟,就这样每天晚上就会来到这个泉边观察,这样连续几个晚上,又向周围百姓打听,这才知道那朵金莲是从一只长得像青蛙、长着三只脚的金蟾口中吐出来的,只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金蟾才会浮出水面,在水中不停的吞吐苦练,那朵莲花也就自然的一会出现一会隐藏。
刘海是个文化人,看到事情就要分析、研究。于是他心想,既然这朵莲花是金蟾修炼的宝物,如果人吃了,会不会得到成仙,脱离凡尘。于是想要得到金莲的他几次试着取走莲花,可是金蟾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出来修炼,凡是见到有人就不会出现在水面,便潜入水中,所以刘海根本不能得手,他苦思夜想,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拿走金莲的巧妙的方法。
他找来一只小船,船上用草绑一个稻草人,然后给它穿上自己的衣服,然后把船放在水中,自己就在岸边偷偷观看,一开始金蟾看见泉中的“人”就始终不出来吐练,这样久而久之,金蟾看见船上的“人”一丝不动,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便每到了夜间又开始重新吐练,刘海见到此景,心中大喜说金蟾终于上当了,于是怀着欢快的心情到船上换下草人,穿上草人的衣服,静静的等待金蟾吐练,一会,金蟾吐出莲花,刘海伸手就拿走莲花,当即吞入腹中,立即一阵清香沁入心脾,他顿时感到遍体轻松,飘飘欲仙,虚如无物,从此,刘海专心修行,终于有一天修炼成神仙的身体,得道而去。
这个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法各异,形容不同,不管怎么样后人称刘海为海蟾公。北宋时期,这个故事传入京都,宫廷传旨在马坊村马坊泉边建起了海蟾宫,并立下碑来以此纪念。
不管燕肃的这幅《刘海戏金蟾》是不是出于这个故事而作的这幅画,还是出于自己的先天爱好,想要去学习人物画都好,但是从中看得出这幅绘画的特点有受到前人的影响。
画面中的主人公,一只手放在头部,一只手又悠闲自得的拿着东西,从主人公的面部表情来看,不知道在思索着什么,神态异常的突出,半个肩膀露出,身体成倾斜的状态,敞怀露腹,画面的衣服显得宽松的穿在主人公的身上,衣带迎风起舞,有种被小风吹到的那种飘飘洒洒的状态。整个人物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主人公悠然自得又有点神态怪异的感觉。
后面的景物,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的几片树叶就说明作者表现画面的的季节是在夏天。燕肃注重表现主人公的“仪态神情”,巧妙的画出了主人公当时处在思考又有点悠闲下的状态。燕肃把这幅画中的人物在当时思索下的神情抓的特别的好。燕肃的人物画画的非常独到,所以有人评价说燕肃的人物画画的非常的“传神”。有吴道子的“迎风起舞”之势,又有南唐顾闳中的把人物的神情仪态描写的非常的好。
如在顾闳中的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公韩熙载的形象刻画的非常到位,说韩熙载对于当时政治完全失去信心,悲观绝望然后生活极其放荡,府邸中广蓄女伎,经常夜饮,欢声笑语,声闻于外。从中反映了奢靡享乐的生活状态,在南唐的上层社会这是很普遍的,主人公的行为虽然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腐败的一面,但又与那些醉生梦死于歌台寻欢作乐的人不同,他曾说“吾为此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画中主人公敞怀露腹,衣服显示高官便服,通过主人公在各个场景中的的举止行为的描写,作者很好的把握了他的放纵和抑郁苦闷的心态。
五代的人物画是继承了唐代吴道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五代的人物多描写现实中的人物,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而燕肃的这幅《刘海戏金蟾》中可以看出有吴道子的用笔特色,从整幅画面来看,画面中主人公的衣服,手腕之处卷褶有吴道子的用笔之意,整个人像站在狂风之中,衣服随着大风,飘飘洒洒,有一种空中飘落的感觉,画面中的人物的衣带也随风飘扬。人物的精神行貌,衣纹的飘举都有吴派的影响。
由于宋朝皇帝崇尚道教。他们都是在继承了吴道子基础上有所成就。吴道子画派在北宋流行。如武宗元。燕肃和吴道子都是出身贫寒,从小都认真学习,吴道子从小就有绘画的天赋,有野史记载,说吴道子从小父母双亡,贫穷孤独,由于上天的眷顾,所以使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画家。
吴道子主要尤以人物、佛道见长,当时的唐朝,人物画比山水画发达,成熟的早,后人称为“画圣”。他的用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用笔劲怒,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突出表现了他的用笔中起落轻重缓急均有变化,据说他的人物画的绘画特点来自于他的书法,他从向以“狂草”闻名的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贺知章书法特点,如虫篆飞走。
张旭的书法特点,大起大落、自由奔放、变化多端、其运腕行笔变化丰富,增加了草书的飞动之势。所以吴道子,把他在书法中的用笔用在了人物绘画中,创造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能表现物像“高侧深斜,卷褶飘带之势”,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
宋朝是一个崇道重儒尚佛的时代,从宋太祖对道教的整顿、太宗崇道、真宗的神道设教可以看出宋代的道教发展。宋代对以前的寺观建筑重新修整扩建,尤其是宋真宗,为了掩饰战争的失利,大肆修建玉清昭应宫。
为了绘制壁画曾在全国三千多名画家中选拔一百余人,选其顶尖的画家,为其玉清昭应宫壁画场面宏伟,人物众多,大量的壁画人才集聚,由于皇帝的响应号召,北宋的壁画在当时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燕肃做的壁画,据记载今天都不存在,记载中景宁坊寓所以及睢、颍、洛等佛寺中都有燕肃的巨幅壁画。燕肃还为官署、庙宇做过不少山水为题材的壁画(今湮没无存已无从考证)。
青绿山水
燕肃的青绿山水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不多见,北宋前期,青绿山水并没有像在唐朝那样“繁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青绿山水就此“消失”。《画旨》:“也曾经指出自唐朝李思训之后,有沿袭者,如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騸以至马远、夏圭辈……”。《画旨》又说:“宋画至董源、巨然脱尽廉纤刻划之习,然惟写江南山则相似。若海岸线必用大李将军(李思训)。”所以在燕肃的绘画中没有看到廉纤刻划的画面。
在燕肃的前面也就是五代时期董源,也是画两种山水一种水墨,一种著色,董源的著色山水也是学习李思训,与其说燕肃学习董源的青绿山水还不如说是习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据《宣和画谱》记云:“盖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董源为了显示他的技能,因为当时绘画著色的不多,想称盛于世,所以他只是继承了李思训的,并不是本人真情精神的流露,其实在实际中成就也没有超过李思训。
燕肃虽然在青绿山水上学习李思训父子、燕文贵。但是基于燕肃的个人原因,还是因为北宋前期学习青绿山水的画家太少的原因,(这个尚不明确),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是对立的两种山水,燕肃把这两种山水运用的是游刃有余,学什么像什么,不管是水墨还是青绿山水,却把他们的精髓掌握了,可见其燕肃也不是一般的人物。
基于李思训的用笔,极其细腻,他画的山水树石极其生动,工致严谨,类似于工笔画,而在燕肃的《山居图》、《人物图》里体现的是淋漓尽致,形象逼真,山水颇有气势,景物富丽堂皇,画面精彩微妙。青绿山水的特点主要给人感觉是表现富丽、华贵等等。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而在燕肃的个人的心目中,这是极其奢华富贵的。可能鉴于爱好学习绘画,也就从中沿袭了富丽堂皇的青绿山水。(当然作为个人的观点,只作为参考)。
燕肃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来把握青绿山水的绘画技巧。掌握了李思训父子的绘画风格,在青绿山水方面也颇有成就。
在燕肃的绘画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就是水墨山水,水墨山水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一系列的名家辈出。当然包括燕肃在内。燕肃一生绘画作品不少,但是由于他是官吏,他的作品都保存在御府,所以私人收藏不多,就连见多识广的米芾都没怎么看见,只看见一幅燕肃送给他女儿画的一幅《钟景伯付女五娘图》。
钟离景伯字公序,收燕公画一幅,题曰:“礼部侍郎燕穆之画,付女五娘”。气格如此。在燕肃众多的水墨山水画中用笔基本都属于宋初的风格,而在这里我所要分析的一幅画是以往宋初不出现的用笔,据记载这幅画的用笔跟金末用笔一致。由于用笔的不同,于是出现了这幅作品作者的分歧。
燕肃的水墨山水可以说在北宋时期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代表作《春山图》卷,纸本,墨笔,纵47.3公分,横.6公分。(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它的问世,开中国文人画的先河;带有早期士大夫的形迹。燕肃则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基本素质。
《春山图》在笔墨上非常粗放,所以被认为是金代山水画,与燕肃以往的绘画在用笔上有很大的出入。生拙凝重、行笔浑厚是这幅作品笔墨最大的的特点。
此幅作品是一副画在纸上的水墨全景山水。描写了春天的景象,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画面中远处的中间的两座大山雄伟的屹立着,形态各不相同,春山耸秀,表现了北国群山的风光。
右边大山中有一条瀑布,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春天里大山上的水给人冰冰凉凉的感觉,群山上的草木都葱葱郁郁,表现了好一个春天的景象。除中间两座大山外,左右还有两座较矮的山,山峰上面依稀还有草木在生长着。溪水环绕整个画面中的群山,在远处溪水中还有一条船。整个画面中树木种类繁多,有松树、柳树、以及一些杂树。松树枝干劲挺,柳树枝条随着春风在荡漾,这些树木从外在形态上看,活了很久。古木郁郁葱葱,在画面左边溪流的上面有板桥,桥的前后有石头累积,石头上面生长着一些杂树,看根部也可知道,它们顽强的生长在这些石头上,枝叶依然葱葱郁郁。
桥上的人仿佛在赶着马行走,行走的人很少。在画面的中间也有一座桥,桥的前后布景也是跟画面左边的桥一样,桥上有两个人,前后相随。在画面中的最前面有一座亭子,亭子里有一个人在看书,从中看出这座亭子带给整个画面中的气氛。在亭子的右边也有一座大山,大山的后边有一条路,这条路的设置,使人由此通入画面,右边布景也很多,整个画面大山、古木、非常之多,主要表现了高松垂柳下,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也从中可以看出燕肃对于林泉之中的留恋。画中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表现出了春天景象。
为什么说此幅作品是燕肃之作。首先本幅款识“燕肃画”。山峰的上方有清代乾隆题得诗,尾集有唐肃、项元汴、虞集等34家题记。其中唐肃的一题跋尤为重要,“燕公山水雍公题”这一句。证明了是燕肃之画。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燕肃是个全才的人物,不仅仅水墨山水、在折竹方面也有爱好。据说燕肃尤其爱画古木画《墨竹》序说:“往时天章阁待制燕肃始作不同的画家会把同样的竹子描绘的不同,万,各有说辞。
燕肃爱画竹,我个人觉得应该君子之一的“竹”、还有“岁寒三友”之一的‘格,顽强的“生长”,越是在寒冷的冬天越是〕做人清正,敢于直言,不会因为得罪比他就阿谀奉承,不会因为有某些利益存在而出现样。这些是有史料可以证明的。如北宋名相王但他曾经在燕肃所画的《潇湘山水图》诗云:_他为太宗爱子元俨僚属时,不愿意阿谀奉承,随便屈服的性格。
今天我们能看见燕肃留下来的某些作品,燕肃的画归于山水一类,收入在《宣和画谱》有画竹的作品留下,但是我们能从著名的大诗诗文是这样写的:古今作生竹,吴生勒枝叶,青绿山水、人物、壁画、样样精通,而且:折竹,《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六道臻师:生竹,超然免于流俗”。
因为在很多的人眼中,竹子的形象千千万是从他的性格说起,作为“梅兰竹菊”四“竹”,都犹如他本人一样,坚强不屈的性不凋零,凌霜傲雪。不随便屈服于人。大的官吏就不敢说话,不会因为皇室贵族心理上的偏差,燕肃的性格就犹如竹子。
结语
燕肃虽然没有画竹作品流传下来,但是从诗文中可以得知,燕肃的竹子就像他本人一样,有着坚强不屈的性格,他不畏惧权利,清代的张庚曾经说:“盖画品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意思是说画的怎么样不要紧,关键在于你心中是怎么想的,创作的立意是什么。对于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作格调的高低。所以同样的竹子画出不同样的格调,燕肃正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品质,所以主张师法自然的他依然把他心中的竹子的格调画的和他的性格一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