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43.html

中国画讲画理、画情、画趣,

一幅画的内容是好的,

但总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

——王雪涛

王雪涛先生

王雪涛,现代著名花鸟画大师,对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出生于,清光绪29年。出生于乱世,经历了动荡的旧社会,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高速发展,逝世于年11月24日,享年80岁。

王雪涛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后拜齐白石为师,改为雪涛。自幼喜爱绘画,16岁考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22岁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北平艺专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设立的现代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时髦新潮”,课程选择多,涉及面广,师资强大,除当时在北平已赫赫有名的画家外,校长林风眠还专门聘请了外籍教授给学生上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这里王雪涛学了速写,也画过山水人物,但他选择不忘初心——喜欢的,画的最好的依旧是花鸟。

除了自身努力,王雪涛“老师缘”也好到让人羡慕!就读北平艺专以来,教过他的老师无不对他喜爱有加,比如京派大家陈半丁、陈师曾、齐白石、王梦白等。其中,王雪涛交谊最深厚的当数齐白石和王梦白,可谓情同父子。后来,王雪涛拜在齐白石门下,齐白石将他的名字从王庭均改为王雪涛,以雪喻其人品。

在齐白石给王雪涛作品的众多题辞中,我们就能看出齐白石对这个弟子有多自豪。比如“吾贤下笔如人意,羡汝成名鬓未丝”,不仅夸他画的好,还羡慕他年轻;再比如“吾贤早能知觉小人之非,近墨而不黑,即是正大之聪明,其人品足可重”。夸他画的好,人品更好,对这个徒弟非常满意。

齐白石常说:我有苦禅、雪涛二弟子,吾愿足矣。

(左)王雪涛(中)胡佩衡(右)齐白石

对王雪涛影响甚深的王梦白,嗜画成瘾,因性格豪爽,喜怒皆形于色,大家都不敢与他接近。王雪涛喜欢与他亲近,原因在于他性情真,学识好。王梦白对王雪涛不吝传教,倾囊相授,二人常对坐小酌,同骂贪官,畅谈画理,兴致来了就铺纸研墨,共同创作。

王梦白不太看得上齐白石,齐白石也通过临王梦白的一张仕女图表达了技巧上的碾压。王雪涛能同时拜在两家门下,可见情商不低,人品不俗。

王雪涛临齐白石荔枝图

这幅鸳鸯图深得王梦白画中意境

学谁像谁,是王雪涛的过人之处,但他并不想做别人的影子,就在他迷惘之时,王梦白给他指明了道路,要想找到自己,要想创新,必先溯本追源,回归传统。通过不断临摹古人画作,慢慢自塑风格。

这次点拨,成为了王雪涛人生的转折点。他开始到处搜罗名家原作;自己买不起,就向画店、藏家、师友借;借不到,就拿着小本子去画店里看着画。当时的荣宝斋就常常能看到王雪涛拿着小本对着某幅作品专心画画的身影。

拟王武设色

临陆治清供图

每临一幅,王雪涛一段时间的创作就都与这幅有关,以便更深入的研习。临到一定时期再换另一幅,以免固定于一家。他的临摹不死板,通过“局部借鉴”,或对临,或背临,或拟,或仿,不断研习古人特点。

《墨池春满》是王雪涛雪夜访友酒醉后仿明代大画家陈淳的性情之作,深得陈淳精髓;通篇一气呵成,笔墨运用自然到位。就连半丁老人也为之“老眼一明”,感叹题跋中的辛甫仁兄“墨缘不浅”!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王雪涛不仅对各家笔墨优势熟烂于心,更对诸家之不足有独到见解。他临徐渭的笔墨,却指出他的石榴造作;他研究任伯年,说其用色舒服,讲究结构,却行笔单调,缺乏变化;他学周之冕画竹,却指出其中锋画竹虽有力量,但缺乏气氛。他说王一清的“双鹰”画的好,笔笔对临,却在最后将分散画面的两个鹰头调整成更合适的角度。

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他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无论顺境逆境,三十年如一日,进行着绘画创作。王氏独特的花鸟风格终在这份专注和沉静中成形,成为著名的小写意花鸟大师。

王雪涛芙蓉翠鸟

王雪涛繁花似锦

解放后,王雪涛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王雪涛小写意花鸟作品

王雪涛的作品神形兼备,风格清丽,情趣盎然。在造型严谨的基础上、挥洒自如,尤其善于运用色彩,在用色上既潜心学习传统,又不再以淡雅为尚,一变为浓重热烈,富于质感。无论花卉还是禽鸟,色彩运用既有真实感又富于装饰性。所作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富于变化,趣味浑然,造型活泼,开创了灵妙清新,雅俗共赏的显著风格。

唐人诗句有云:“一草一木栖神明。”这神明不是神,而是跳跃、婉转的自然生命的律动。但中国花鸟画在这个总特色之下,又各不尽同。一般工笔作品,作家作品多注意自然本身的情态,一般写意作品,多借自然物寓寄主观情思。王雪涛继承了画家画的传统,又吸收了文人画的表现技巧,但不喻寄象征——即便他在蒙受政治冤屈时期,也从不像古代文人艺术家那样,借笔墨以“吐胸中块磊”,而依然衷情于对自然对象、生命情态的精心刻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