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历代书画大家灿若星辰,他们的作品能在今天流传下来的,尤其是那些名贯古今的大家,每一副都价值连城,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书画家的名作,价格只升不降。

然而你知道吗?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画家们,其实他们都不是专门的书画家,尽管他们的书画闻名已久,但是,这些书画家并不是靠书画为生,也不是以书画来立世的。

中国古代书画家们一般都是书、画、文统一与一体,以书、画、文,成为晋升到士大夫阶层所必须的敲门砖。书画是他们在仕途上的手段和方式,而功成名就以后,他们的书画因此而被世人所推崇,被后人所学习,于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便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书画家了。

那么,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书画家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发展起来的呢?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书画发展的历史。

据传,中华民族的祖先里,有一个大神叫伏羲的,他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结合生活所见,发明了最早的象形字,但是他的这些字,人们辨识不容易,后来又出来一个小神童,叫做仓颉的,他勇敢的指出了伏羲氏造字时的不足和错误,让伏羲氏大为赞赏,于是,他就放手让仓颉造字,同时鼓励人们自己造字,后来因为是仓颉造的字最多,同时也是仓颉把人们造好的字进行归纳总结,所以中国古代传说,就把仓颉当成是造字的祖先。

甲骨文

根据考证,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应该就是象形字,这些字现在看来都很像事物原本的样子,比如“日”“月”“山”“川”等等,后来随着字体数目的增加,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象形字表达更复杂的内容,于是逐渐演变出来了“会意”,“假借”,“转注”等造字方法。

这些文字最早是在石头上,木片竹子上,龟甲,兽骨上,除了在木竹上刻的字无法保存以外,其他如石刻,青铜器上铭文,动物骨头上等现在都能找到相应的考古资料,这些字体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中国最早的最专业的书法家应该是李斯,李斯这个人在历史上争议很多,他的身世也很传奇,著名的厕所老鼠说和粮仓老鼠的故事,说的就是李斯,李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把六国文字统一称为小篆,他功不可没。

小篆

我们现在看到的小篆,书写起来也是中规中矩,特别规范也不好写,但是那时候是官方标准字体,再加上李斯本人的写字水平极高,所以小篆就在全国很快推广。

那时候的李斯,他写的字就是权威,写字著作刻碑都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没有人会把他当做一个纯粹的书法家的。但是据传说,秦时有另一个书法家叫程邈的,据说他犯了法,被秦始皇关进了监狱,这个程邈把当时在民间流行的隶书进行了梳理,整理,变成了一种比较容易书写的字体,于是被秦始皇释放,并让他专门负责汉字的改造。当然这个传说没有证据,但是隶书的发展必然有大书家参与,这是毫无疑问的。

中国在汉朝的时候,开始出现的比较专业的书法家,其中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有张芝,蔡琰、蔡邕;三国时候的钟繇;两晋的索靖、卫瓘、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等,在这些书法大家的共同推动和不断的创新中,中国书法的大厦基本建牢了个根基,此时,书体中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开始蓬勃发展,这些书体因为这些大书法家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都迅速普及开来,而篆书开始慢慢的被冷落,最后只变成了刻章刻碑的一些比较小众的字体。

王羲之兰亭序

在汉字逐渐意象化以后,书法的字体演化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因为约定俗成和官方的规范,字体的演变已经没有新的形式,人们所能改变的书写的形态,而此时书法家们的风格和特征就逐渐成了以后书法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也开始发展起来。

我们通过现在的出土文物可以了解,早先的字画是浑然一体的,无论是青铜器上各种图案,还是衣服上的纹饰,都是抽象化的符号和图像的结合。到了汉朝以后,绘画和书法都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先后快速发展,尤其是书法,从二王开始,第一次形成了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直到现在,对后人都是仰视的存在。

但是那个时候,即使是书圣王羲之,他也并不是靠他的书法为生的,包括他的老师,他的同事等那些大书法家,他们每一个人都或大或小的有个官职。他们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于官场俸禄,而没有一个书法家是靠专门的写字为生的。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书法就不值钱,在中国古代社会,书画家们并没有专门的头衔,他们的书画名气都是靠官方或者民间的口口相传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凡是能用的上书法绘画的,都一定要找当时书画最出名的人,或者著述,书写牌匾,或者写碑文,几乎都是找最好的书画家的,因为古人特别重视墓葬石刻,牌匾,著书立说,而这些毫无疑问是需要书画家来完成的。

正因如此,所以从秦汉开始,宫廷里就已经有了这些专门的写作绘画的官员,他们一方面把传播记录文化当做是自己的本行,同时在王公贵族恳请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大显身手,显然,在私人的来往中,给这些书画家的报酬自然是不低的。

吕不韦的一字千金的故事,应该是早期的明码标价的文字价格,以后以字以文而获得相应报酬,也已经是书画交流比较普遍的事了。当然,古人还没有像现代书画家那样有专门的润格费,汉朝以后,历代书画大家,他们的作品没听说过明码标价,但是古人对待书画家门的报酬绝对是让人眼馋的。

比如唐代京城大书法家李邕,就是一个具有现代人思维的书法家,当时长安城的名门望族,各地寺庙,找他写碑文的络绎不绝。此后比较著名的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也是一个靠写文章写字赚钱的高手,有传说,他有一个好哥们叫刘义的,有次眼红韩愈写书法碑文赚钱,拿了韩愈的数斤金子走,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谀颂死人得来的,不如送给刘某喝酒。”对此韩愈只能是干笑两声,故作大方给他拿去。

此外,楷书四大家的柳公权,也是经营书法特别在行的高人,他的书法市场用火爆来形容毫不过分,柳公权到底赚了多少钱,这无法统计,但是那时候来大唐出使的小国使者都以买到柳公权的字为荣,王公贵族以拿不到柳公权的字刻碑为耻,这足以联想柳公权的收入颇丰。

中国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在明朝时发展到了顶峰,而此前的唐宋时代,尽管经济文化特别发达,但是文人的字画还并没有形成专门的交易市场,只是上流社会互相追逐把玩的财产。唐朝时候,李世民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专门靠骗的方式把《兰亭序》从辩才和尚手里拿走。

再如宋朝时的米芾,有一个记载说他特别喜欢收藏,但是并不是用钱去买的,都是通过物物交换或者死皮赖脸等各种小手段获得的他想要的藏品,有一次,宋徽宗请米芾写字,让他用自己的专用文具,米芾一边写一边就看上了宋徽宗的端砚。写完后,米芾抱着那个砚台说:这个砚台被我用过了,哪还配皇帝您用啊,您换一个吧。皇帝一听大笑,这明摆着是敲竹杠,还挺会说话,就把砚台送他了。米芾乐得手舞足蹈,抱着砚台往外就跑,砚台里剩下的墨汁都洒到衣服上了,米芾却一点都不在乎。

书画家在唐宋时期,宫廷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画院,书画家的待遇都相当高,比如唐朝时候的吴道子就是专门的御用画师,当然更多的是当了官时业余兼职的画家,比如阎立本,他的官位显赫,而他的绘画不过是他茶余饭后的消遣。至于宋朝时候,因为当朝皇帝,尤其是宋徽宗他本人就是书画大家,所以在他的带领下,赵佶时代的宣和画院和南宋初年高宗赵构时代的绍兴画院是中国画院的最极盛时代。

宋徽宗作品

宋朝在建国之初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的画家和有名可查的有余人。宋徽宗赵佶在人物、山水画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也擅长花鸟画,还创立了一种精瘦劲健的“瘦金体”书法。当时有官方专门的《宣和画谱》共20卷,收入了件作品。正因如此,两宋时候的书画家精品频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最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苏东坡,尽人皆知,而宣和画院画师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北宋汴梁城的繁华景象,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宝之一。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十八岁就离世,但是他的这幅作品却成了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的最可宝贵的珍品,至于其他的书画大家,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令人嘘唏感叹的传说,而正是这些书画家们的强大的阵容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最璀璨夺目的时空。

清明上河图

两宋时期,能够有机会进入皇家画院,这些画家的水平绝对是一流的,但是,因为经济地位和士族阶层的森严壁垒,并不是所有有才华的书画家们能有机会进入官场中的,于是伴随着宋朝发达的经济文化,民间艺术也如火如荼开始迅速发展。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说法,其中提到的徐熙,他就是终身没有当官,但是绘画名气却如日中天,竟然能和官厅画派抗衡,开山立派为后世作出典范,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书画艺术到了宋朝以后是如何的发达。

徐熙作品

元代取消了五代、宋代的画院制度,除少数专家画家如身居高位的赵孟这类士大夫画家服务于宫廷外,更多的是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这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的统治者自身没有书画素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元代文人耻于为蒙人服务,所以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文人画”进一步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

也正是到了元代以后,民间的书画市场以及专门开始以书画为职业的职业画家开始萌芽了。

明代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变得发达起来,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绘画方面,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以张宏为首的晚明吴派,蓝瑛称为武林派等等,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各个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山水、花鸟的成就最为显著,表现手法有所创新。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整个明代绘画大体可以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这三阶段相互有所区别,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说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

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涌现出大批的画家和作品,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郑板桥作品

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算是一个比较专业的书画家,郑板桥早年为官,因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板桥品节高尚,去官后别无收入,只好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

画上题诗,宋元已经开始,并非板桥始创,但是从郑板桥那时候,诗书画印在一幅作品里高度统一成了中国画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法则基本定型。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书画家们,他们成为职业书画家是在宋朝以后开始的,官方书画家和民间书画家在元明期间发展起来,书画家们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是从明朝后期开始的,到了清朝以后,专业书画家的出现已经成为普遍,所以,古代的书画家他们专门开始利用书画赚钱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明细,以后的书画家们,只有更加专一,更加精通与书画,他们才有可能在书画市场里站稳脚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