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由《中国美术报》社、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广东亿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作为“高峰之路”系列展的首展,此次展览以“写意性”为研究切面,围绕崔振宽、李宝林、陈家泠、江文湛、胡正伟、王有政、姜宝林、赵振川、郭石夫、吴悦石、郑百重、程振国、王西京、龙瑞、陈永锵、冯大中,这一批“30后”“40后”艺术家的“写意性笔墨”展开。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表示,“高峰之路”系列展以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展览主题鲜明、具体,针对性强。“从展览策划和具体实施来说,这不仅是一批艺术家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带有研究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主题展览。展览体现了《中国美术报》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媒体优势,在发挥学术研究和学术引领作用中所做出的努力。”卢禹舜说。
在谈到《中国美术报》举办此次展览的意义时,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说道:“《中国美术报》是美术界一张非常专业的报纸,正日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术品牌。报纸的宣传一直以来不单单着眼于新闻本身,更多是从学术角度切入来做一些有深度的话题探讨,此次‘高峰之路’系列展就是其中一个成果。”在徐涟看来,“高峰”的出现,需要一代代艺术家不断从高原经过努力、探索,逐步迈进,也需要艺术家与学术界、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总结与提升。
《山涧溪流》崔振宽
《西湖景色》陈家泠
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姜宝林在充分肯定《中国美术报》作为艺术类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与探索性的同时,还强调:“中国画,无论是水墨还是工笔,都体现了‘写意’精神,‘写意’强调的是以形传神。我认为,写意性绘画在当下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也要探索创新。中国画的创作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审美取向,表现我们伟大的时代。”
《咏鹅》江文湛
《草原儿女》胡正伟
“写意”是与“写实”相对应的一个描述中国画学特征的概念。就“写意”的具体所指,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吴悦石表示,“写”就是倾泻,“意”就是心上之音,能够倾泻你的心上之音,才叫“写意”,而并不是指形式上的“简”与“繁”,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读懂“写意”。“当下,对于中国写意画精神的探讨,有种种声音,其实都是对的,大家都在探索,只有通过展览,让大家的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在一起碰撞,才能逐步摸索出迈向高峰的道路。”吴悦石说。
《四季图系列》郭石夫
《山中一夜雨》郑百重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就“今天的‘写意’最终落脚于何处”“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审视‘写意’”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谈道:“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中国画在吸取西方绘画优点的同时,其自身语言从某种程度上也丢掉了一些自己的特点。所以今天我们强调‘写意’,就是要正本清源地讨论中国的‘写意’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汲取外来艺术养分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
《色正体直木棉雄》陈永锵
展览现场,众多专家学者就“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的主题展开了四场现场直播。当下我们所探讨的“写意性”,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画所言的“笔墨”概念,但又不能与其脱离。如何将“笔墨”化解为当下使用的“写意性”以进行更宽泛的介入与融合,“高峰之路——当代中国画写意性探索研究展”也许能为观众与美术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线索。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荣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