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458139.html

白石老人在刻印

冯唐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他评价余华的《活着》,说“天赋都藏在细节里”,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我们通常评价一个好的艺术家,会说他“天赋极高”,却很少说他是一个十分努力的艺术家,当然,努力也是一个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天赋比努力更重要,有了天赋才会创造出常人意想不到的细节,有了这些细节,才会有一幅幅作品成为经典传颂,《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蒙娜丽莎》...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天赋和细节,似乎是年轻人和天才艺术家的代名词,我们能很快的联想到年仅18岁的王希孟、28岁的席勒、37岁的梵高,然而对于好的艺术而言,天赋和细节不只属于他们,那些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疾苦,最终能世事洞明的老者,也该享有此殊荣,他们的天赋和细节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被一点点磨去,反而愈发深沉与厚重,这种厚积薄发的天赋与细节或许更能震慑人心,它不是直接给予的震撼,而是需要去反复品读与回味,就比如衰年变法后的齐白石。

不得不说,齐白石的画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也是画家中人们最熟悉的一位老者,他是人民艺术家,是世界名人、和平大使,他的艺术受到人民如此喜爱,无疑是一位极有天赋的艺术家。那么他的天赋都藏在哪些细节里?我们不妨看看这幅画:《居高声自远》。

齐白石居高声自远纸本立轴

尺寸:x33.8cm

款识:居高声自远,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

钤印:齐大

题签:齐白石松蝉图精品。丙寅秋日匡时署。钤印:匡时私印、仲英长寿

匡仲英题签

来源:远东艺术画廊,加州旧金山,香港佳士得,年1月13日,拍品编号。

出版:1.《ThePaintingsofXuguandQiBaishi》第-页,SanFrancisco,年。

2.《金石生平契-齐白石、周铁衡艺术特展》第一二六页,西泠印社美术馆,年。

出版物封面

展览:金石生平契-齐白石、周铁衡艺术特展,西泠印社美术馆,年。

说明:1.匡仲英题签。匡仲英,名时,字仲英,年生于湖南长沙。台湾旅美书画家,为张大千入室弟子。曾多次于台湾、日本及美国举行个人展览,获誉颇丰。其作品于高雄市立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及各国等处皆有典藏。晚年定居旧金山。

2.曹仲英旧藏。曹仲英(-),中国传统艺术鉴赏家、收藏家、艺术商和学者。年生于中国天津,其父曹文明,家族显赫,曹仲英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经营曹氏家族的中国绘画收藏,并从师李霖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学习中国绘画鉴赏。年,曹仲英旅美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定居。并于年在旧金山建立了远东艺术画廊,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艺术。

居高声自远——立意

“讲求“象外意”的中国画,常常用可视形象、借助题诗题句,通过用典,发挥文化积淀,在“迁想妙得”中,引发联想与想象,超越具体时空地构筑意境,深化立意。齐白石的部分作品发扬了这一传统,赋予了新的创意。”——薛永年

齐白石《居高声自远》局部1

“居高声自远”出自唐代虞世南的五言绝句《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齐白石具有深厚和全面的传统文化修养,他能在一些作品中巧妙“用典”,并且与自己丰厚的生活积累相结合,借古开今,引人深思。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文人画借景抒情的传统,另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文人画的题材,并将“用典”与自身处境的巧妙结合推到了新的高度。

白石老人在作画

齐白石深谙“居高声自远”的道理,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必须先“居高”才能“声自远”,他虽出身贫苦,却在艺事上颇有抱负,乱世之中,齐白石一方面要养家糊口,一方面也要施展自己的艺术理想,于是他选择了举家迁往北京,这是齐白石走向“高点”重要的一步,想要在艺坛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全国政治文化的高地北京声名远播才有可能。他曾有诗云“草间偷活到京华,不为饥饿亦别家。拟画借山老梅树,呼儿同看故园花。”虽说初到北京并不如意,也时常想念家乡,但事实证明对于施展艺术理想来说,到北京是很明智的选择。

齐白石《居高声自远》局部2

话说回来,北京作为艺术家的聚集之地,藏龙卧虎,半个多世纪过去,能留名画史至今被人记住的凤毛麟角,齐白石能列于其中,并能引领近代画坛,这完全是来自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以及高洁的人格力量,而不是借助什么权势和捧场所能得到的。这点来说,和虞世南诗中“非是藉秋风”的用意所契合,咏蝉其实是咏人,同样,画蝉也是画人,齐白石很巧妙的借用了虞世南咏蝉的诗句将自身的经历、艺术理想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隐藏在作品之中,此用心之处,是白石老人作画立意的“细节”。

年白石老人与拍摄“画家齐白石”的北影制片厂人员合影

蝉——极尽造化之功

纵观中国绘画史,古今善画工虫者不乏其人,关于画蝉,谢赫《古画品录》中评价刘胤祖说:“蝉雀特尽微妙。”评丁光说:“虽擅名蝉雀,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其生气。”由此窥见,精细微妙是南朝画蝉好手的一般风格。目前发现的存世最早的工笔草虫图,是五代黄筌画的供儿子临习的画稿《写生珍禽图》,其中对于蝉的描绘精细入微,至宋代,画家普遍注重写生,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具有高超的写实能力。宋以后,文人画称为主流,所作蝉画多遗形取神,逸笔草草。文人画的观念里重山水轻人物花鸟,更轻草虫,重摹古轻写生,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黄筌(五代)《写生珍禽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齐白石继承继承了自南朝至宋以来画家注重对形象观察写生的优秀传统,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曾在年的一幅工笔《知了贝叶》上题写“此虫与此叶余曾具写其照,有欲笑余者,只可谓未工,不可谓未似也。”他还说过“历来画家所谓画人莫画手,余谓画虫之脚亦不易为,非捉虫写生,不能有如此之工。”由此可知,白石老人很早就开始对蝉写生,而且下了不少苦功,并且颇为自负,故到晚年亦能顺手拈来,再看此幅之蝉,描绘地极其工细,栩栩如生,尤其是对于翅膀的刻画,完美再现了薄如蝉翼的透明质感,似乎达到了一触即飞的效果,亦仿佛可以听到蝉断续的鸣声,这是白石老人对于画蝉的“细节控”。

齐白石《居高声自远》局部3

然而白石老人的工笔草虫绝不是简单平庸地对自然景象的模拟再现,他在画中融入了其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淳朴的情感,表现出了草虫的“生气”。他曾有诗言“莫道野虫皆俗陋,虫入藤溪是雅君”,可以说他的工笔草虫更正了传统的“评画以禽鸟为下,而蜂蝶禅虫又次之”(宋·董迥《广川画跋》)的赏画等级观念,将传统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虫”称为“雅君”,带入了最高的艺术殿堂。

松——以书入画直抒胸臆

白石老人画的松树是马尾松,这种松雄壮而高大,叶作针形,长约四五寸,纷纷下垂,果实为球状,俗称松塔或松子。此幅取松枝一角,三条枝杆自然穿插,自上往下垂落,构图上紧下松、小中见大,枝杆以中锋淡墨写出,犹如篆籀之笔划,干湿交错,苍劲有力,姿态偃仰有致。画松针尤见工夫,用长锋坚硬的笔,每笔都是中锋见力,用铁线篆法,作下垂的样子,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笔笔都有交代。所以细看起来,真像微风吹动,松针摇摆不定的样子。树干刻画得粗率、洒逸,与表现松针的细腻形式对比,墨色浓淡干湿运用自如,富于变化。老人画树,都从写生中得来,题画曾有:“凡画木本,须留心树木之枝干,若专摹古今画中之树木,一染画家习气,至老不能删除也。余无画家习气之病。”从这幅松树可看出,白石老人丝亳沒有临摹的痕迹,亦无画家习气之病。

上:齐白石《居高声自远》局部

下:马尾松实景图

白石老人曾说“作画须有笔力,方能使观者快心。凡苦言中锋使笔,实无才气之流也。”看老人画松,笔笔见力,亦是一大快事,这得力于多年浸染于书法与篆刻,尤其是在变法后,书法参以隶书笔意的篆书《天发神谶碑》和《祀三公山碑》,笔法愈来愈奇险、恣肆、朴拙,而富有天然真趣。书法、篆刻、绘画也愈来愈在这一风格上相统一,极具书写性大写意面目。所以在白石老人的写意画中,能明显感觉到书法用笔的书写性,至晚年愈加自然流畅,意态十足。

左:齐白石《居高声自远》局部4

齐白石曾自诩:“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此幅《居高声自远》可谓诗书画印四绝之作,虽不是自作诗,然借古人之诗寓其画,更相得益彰,回味无穷。老人诗书画印极高的天赋,造就了无数个值得品味的细节,伟大的艺术都会有一个共同点,所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齐白石艺术取得的成就,还有很多纸面之上见不到的“画外之功”,因此,白石老人的细节不止于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