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这个行业,出了不少大师巨擘。外行人无法理解,在拍卖场上一块手掌大小的石头怎么能被捧到上百甚至上千万的高价,经常可以听到的言论:“玩石头的人怕是疯子吧。”就在前段时间落幕的年春拍,郭祥雄作田黄石群螭献瑞浮雕随形章(g),以万元起拍后便进入激烈的竞夺之中,经过多达60余手的叫价之后,以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今年东南春拍首度突破千万元价格的拍品,足见市场对于材质绝佳的珍品,一直都保持非常热烈的反响。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这项民间艺术从出现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寿山石雕刻艺术已被中国文化部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从清代开始,寿山石雕名家辈出,如杨玉璇、周尚匀等,流派纷纭。如今,这个在外行人眼中的冷门小圈子,仅从事寿山石雕刻行业的人员已达到二十几万人,年产值不低于10亿元。对寿山石雕刻而言,材料和工艺的独特性,并与之形成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图为周宝庭雕刻中)

我们常常用“独具匠心”一词来形容一件产品或作品的创造性、独特性。匠心从名词解释方面来看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从狭义来说匠心,主要指匠人的态度,首先是匠人的专注程度,是匠心的基础;其次是精益求精,是匠心的具体表现;最后是追求高境界,是匠心的长期目标,也就是独具匠心。都说成为匠人容易,但是成为名声显赫、万人敬仰的大师很难,有些人把这种差距的产生简单归结为“天赋”“运气”“家庭出身”,但扪心自问,这不是普通人给自己安于现状浑噩度日的自我慰藉吗?

(图为寿山石雕刻过程)

传统寿山石雕刻过程大致包括:相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原石才能经过雕琢成为精致而富有艺术感的艺术品,能得到一方适合雕刻的好石材固然是重要的,但只强调石材美是远远不够的,在整个雕刻过程中贯穿着艺人的思想和情怀,可以说一方石材如果由不同艺人雕刻,呈现的完全是不同的作品,缘由在于艺人的文化沉淀、专业素养、审美、性情、经历不同等等。曾有人说,每一块寿山石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是否能够解读它就看你的造化了,而雕刻师恰是最能触及寿山石内心的人。

(图为冯久和雕刻寿山石中)

在寿山石雕刻这个行业,匠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重复和执念。著名工美大师陈礼忠就对这个行业充斥的急功近利风气表示深深担忧。寿山石雕的特殊性,在于石头的不可再生性。从某方面说,雕刻艺人在下定决心雕刻一块石头的时候,就是在赋予它生命。

(图为冯久和)

曾经,寿山石行业发展得很快,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呼啸直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寿山石的收藏需求和投资需求却愈发旺盛,文化和经济的双重选择下促使这个圈子越来越活跃。直到这几年,由于经济制度的深化和寿山石资源枯竭等原因,行情渐冷。先别急着诉苦,这未必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冷”环境也许不适合发财,但是适合潜下心来思考反省。

过去的人囿于生产条件,做的东西很慢。尤其是像寿山石雕刻这样的慢生产领域,老前辈们几年出一个作品也是常有的事。“慢工出细活”的道理自然是有的,比如赏析杨玉璇、林清卿、林文举、周宝庭等大师的作品时,就会发现其雕刻之精巧细腻,细节丝毫毕现,自有一派风格气韵,这也是近些年来老工艺备受追捧的原因,除了材质的优越,这种情况可能源于藏家们对寿山石老工艺传承的忧虑。如果说现在的寿山石雕刻圈较老一辈的大师缺少的是什么,我会答:匠心。匠心的本质是精益求精,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投注一切,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认真。

近些年来,在利益的驱使下,“效率、金钱、名气”这些字眼热度越来越高,寿山石雕刻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作品都由机器辅助雕刻完成,许多“道行”甚浅的石友从外表根本分不清机器制造和纯手工作品,一个普通工人,一天可以做出七八件甚至十件作品。寿山石市场大多未明码实价,商家遇到不懂行的,机器雕的也当手工作品卖。快速的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化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此下去从中引发的忧虑影响是深远的,很多人从事雕刻的目的都是为了钱,学了点皮毛就开始用专业人士身份糊弄外行人,从市场角度来说这是扰乱市场秩序,从资源角度看这是在浪费石材,从传承角度看这些行为会导致传统雕刻工艺技法将消失。

(图为潘惊石)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仍是安静、安定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能对得起光阴,对得起岁月。因为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