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枯树赋》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县人。庾这个姓氏主要有两个郡望,颍川庾氏和新野庾氏,庾的本意是在野的粮仓,他的远祖在周朝担任过掌庾大夫,因为有功而获赐了这个姓氏,他在《哀江南赋》里有特别说过: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他的八世祖庾涛跟随晋元帝渡江,从此定居在了江陵。

庾信出生于公元年,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由于他们家族传承是非常悠久的,所以在《庾开府集》里面说他的家族:或昭或穆,七世举秀才。且圭且璋,五代有文集。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代,庾信的生平也像一叶单薄的小舟,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伏跌宕,这种飘浮不定的经历影响了他的文风。要理解他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要先了解一下他的经历。

庾信十五岁时就担任昭明太子的侍读,此后长期在东宫担任文职,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最平稳的生活,他的人生转折出现在三十五岁之后,太清元年二月,梁武帝很轻率地接纳了东魏叛将侯景,甚至给予他比肩汉朝名将邓禹的待遇,可是当东魏提出要缓和两国关系的时候,梁武帝又决定跟东魏重新建交,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矛盾,导致作为降将的侯景处境非常尴尬,而且他这个人是生有反骨的。

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在寿阳发动了叛乱,次年叛军攻占了都城建康,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台城,这就是《哀江南赋》里写的: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当无数叛军杀进建康城的时候,庾信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城破之后他逃到了江陵,逃亡路上经历了从未体验过的艰辛,就是《哀江南赋》里写的那副惨状:届于七泽,滨于十死。这是他遭遇的第一次叛乱。

在侯景之乱平息之后,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就在他踏上出使的路途时,西魏的大军也正在南下,他抵达长安后不久,西魏大将杨忠率部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不久之后南梁灭亡。作为使者的庾信顿时就无家可归,西魏也不肯放他回去,他从此就滞留在了北朝,很快就目睹了北周取代西魏,这是他遭遇的第二次变乱。

六朝文学的特点就是华美,庾信又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唐代有很多诗人评价过庾信,比如杜甫的诗中就多次提到他,还有庾信在《马射赋》中有一句诗: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这里化用而来的,可见他对后来的文学美学影响很大,六朝赋文用典过多,对现在的读者其实并不友好,但是六朝文学可以作为独特的文学美学存在。以侯景之乱为界线,庾信的作品开始变得更加苍凉深沉,可能是战争的残酷血腥震撼了他,逃亡途中的颠沛流离洗掉了一些浮华,寄居在北国遥望江南有家难归,再加上貮臣的身份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的作品自带忧伤色彩,字句之间透露着国破家亡的悲伤,所以杜甫说他“暮年赋诗动江关”。

《枯树赋》应该是庾信晚年的作品,篇幅没有《哀江南赋》那么长,《哀江南赋》展示了震撼宏大的历史画卷,而《枯树赋》的焦点则对准了树木,像是一部观察植物生命的人文纪录片。

庾信的语言技巧非常高明,文章中的主要角色就是树,但是他以非常立体的角度进行展示,从树的不同品种、生长的不同环境,不同树木的不同遭遇,以及从树木中引申出来的神话典故,以树木的生存和死亡组织出了一篇精美的赋文,而这其中自然也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这些树木的生命仿佛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树木的荣枯变化触及到了人的内心,也许这就是他写给自己的一首挽歌。

庾信去世后四十九年,大唐贞观四年,褚遂良为燕国公于志宁书写了《枯树赋》,这是距离庾信本人最近的书法作品,可惜我国历史出现的动荡过于巨大,这篇作品的手迹没有能保存,只有碑刻本和临摹本得以流传。

《枯树赋》

庾信是从另外一个人物引出全篇的,一棵巨大的枯树、一个孤寂的人影、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场人生的悲欢离合就此拉开序幕。这个在枯树下出场的人物是东晋时期的殷仲文,他和他的堂兄殷仲堪在《世说新语》中都曾经出现过。庾信选择这位百年前的人物作为自己文章的引首。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代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

庾信为什么要用殷仲文的故事,因为殷仲文有一些特点跟他自己很像,史书记载殷仲文:少有才藻,美容貌。寥寥几个字非常有分量,说殷仲文少年就才华横溢,而且他是一个容貌俊逸的美男子,既长的俊美又富有才华。庾信在史书中的形象也是相同的。殷仲文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庾信同样也不是,他用殷仲文这个人物开头,实际上就是作为自己的替身,这也是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手法。

风流在古代多为褒义,就是具有非凡的气质和才华。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庾信同样是是英俊潇洒气度温文尔雅,而且以文章闻名天下,所以北朝才不肯放他回来,就是因为把他列为高级人才,他本人才是真正的海内知名,在这方面比殷仲文名气更大。殷仲文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公元年桓玄攻入建康,废掉了晋安帝,殷仲文自然就投奔了桓玄。

“世异时移。”意思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殷仲文被外放到了东阳做太守,具体就是指刘裕击败了桓玄之后,晋安帝重新复位,殷仲文上表请罪并且得到宽恕,桓玄称帝又遭遇失败,殷仲文叛晋又复归晋,这就是代异时移。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中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将世异时移改为了代异时移。

“出为东阳太守。”出是指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后来殷仲文被外放到东阳做太守,东阳是就是今天的浙江金华,殷仲文当时有非常复杂的心情,跟庾信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尽管两个人纠结的原因是不同的。庾信引用了殷仲文的故事,这段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

“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这个故事发生在他任东阳太守之前,庾信在文学创作的时候调整了时间顺序,桓玄败亡之后,殷仲文还是担任大司马咨议,但是他心情非常差,原本他以为自己能够辅政,但是没有能实现这个愿望,而且以前他不放在眼里的谢混等人居然也能跟自己平起平坐,所以他越想越郁闷,常忽忽不乐。忽就是恍惚失意的样子,经常无精打采看什么都觉得没劲。

大司马府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茂盛的枝叶呈现出多种层次向四周伸展,枝叶形态看着好像人在跳舞,某月初一这一天,殷仲文跟很多同事聚在院子里,顾庭槐而叹曰,他回头看着这棵老槐树长叹一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婆娑就是盘旋起舞的形态,生意就是生命的意象,也就是指生机。他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释义,很多解释为:这棵树枝干剥落,看起来已经毫无生机了。庾信引用殷仲文的故事只是对比自身,所以树的状态是直接与人相关的,如果这棵树已经枯了,看着枯树说生意尽矣似乎就是很平常的话,而且婆娑解释为枝干剥落不太合适。

另外两种解释,一种是这棵树曾经茂盛,但现在已经失去了生机;另一种说法是这棵树表面看起来仍然很茂盛,但是它内在的生机已经没有了,潜在的含义就是深秋将至。当时殷仲文已经回归朝廷,虽然表面上的待遇看起来跟以前差不多,但是他曾经投过桓玄,所以实际上的前途已经一片黑暗了,而对于庾信来说自己留在北朝依然是加官进爵,各种荣耀更胜往昔,可这些表面的荣光之下却是自己无限苦闷的心情。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表面看起来仍然繁茂,但内在的生机已经丧失,正因为表面的荣光并不等于真实的内在,表面呈现某种状态,它的背后又不一定隐藏着些什么。

庾信从这句话后开始描写不同的树: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

这段是采用了直接的对比手法,庾信的很多赋文注释都很困难,主要是里面的典故非常多,如果不能识别其源头,往往就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对于《枯树赋》来说,先要以庾信的生平作为基础,再对比其中引用的故事。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至如是发语词,“白鹿贞松”该典故就有不同的注释,有认为是写敦煌白鹿塞,因为其地多古松。也在注释为古贤人丁茂的故事,说合浦人丁茂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在坟前种植了成行的松树,经常有白鹿游于松树之下,用以表达淳朴的孝义。庾信从南到北远离了故土,北周派人把他的家属送到了长安,但他家族的墓地依然还在江南,背井离乡的人对这种尽孝的故事感触更深。北周宇文护也赞扬过庾信是个至孝之人,所以这样看来,这个典故更加贴合一些。

“青牛文梓”,文梓就是有明显纹理的梓树,梓树是古人非常看重的优质木材,住宅旁边喜欢种植桑梓,因此桑梓这个词被用来代指故乡。“青牛文梓”是《史记》典故演化的一个传说,秦文公时雍南山有一棵巨大的梓树,这棵神树生合不断不畏砍伐,于是秦国的武士披发以朱丝缠树,终于将这棵树伐断,这棵树里走出一头青牛,这是一个传说故事。桑梓是故乡的代表,青牛是祥瑞的代表。庾信的家乡是在江南,砍伐南山之梓或许是他隐喻自己的处境。

“根柢盘魄,山崖表里。”他说这些树都有坚贞的品格,树在土壤下面汲取养分的部分,横生的称为根,直生的称为柢,根柢就是指树木的根系。《道德经》:深其根,固其柢。就是说树木的根系牢牢地扎在土壤之中,盘魄就是树根盘曲坚固的样子,山崖表里就是树木扎根于山崖之内,遍布于山崖之外。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算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有的树木茂盛,有的树木成材,同样也会有的树木衰败。

“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桂树为什么会死亡,桐树为什么半死不活?实际上也是使用的典故。“桂何事而销亡”,汉武帝曾经写赋悼念最喜欢的李夫人:秋气惨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李夫人生前宛如桂树摇曳生香,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但最终仍然走向了衰亡。

“桐何为而半死”出自汉代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梧桐树落叶最能表现飘零之感,在中国古代的文学意象当中,梧桐经常被用来指爱情,也经常用来代表清平世界。梧桐半死状态是很悲观的,他先说松树和梓树的生机,又说到桂树和梧桐的死亡,从品种和状态同时进行转变。

庾信被留在北朝是非常纠结的,他既能得到表面上的荣华,同时也要承受着内心当中的痛苦,一面羡慕着松与梓的坚贞,一面又惊惧着桂与桐的死亡。在他另一篇作品《伤心赋》:龙门之桐,其枝忆折。卷葹(shī)之草,其心实伤。《枯树赋》的名字里带一个枯字,他的立意就是生机流逝,一棵材质上等枝叶繁茂的大树,变成了半生半死的无本之木,就像自己从一个充满激情的学者变成了无家可归的他乡异客。他赞美这些树的品质,也哀伤这些树的结局,同时也试图找出树木产生变化的原因,生长环境被他列为第一个因素。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

“昔之三河徙植。”昔之指从前。三河指古代河内、河南、河东,就是晋南豫北的这片地区。九畹是范指土地面积非常大,畹是古代的面积单位。《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就是把树木从遥远而广阔的地方移植过来。庾信说从前的古人就经常干这种事,这些树都被移植到了非常高级的殿宇或者园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