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宋代以后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它们为题材,进行绘画、诗文创作。梅傲然不屈、兰淡泊名利、竹刚直高洁、菊野逸悠然,把它们当成榜样激励自己,时刻提醒要做正人君子。
清代山东有一位县官,一辈子痴迷种竹、画竹,他清廉爱民,人品确实像竹子一样刚直高洁,是一位谦谦君子,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燮,字克柔,号理庵、板桥,康熙三十二年()生于江苏兴化,乾隆年间先后山东范县、潍县县令。辞官后客居扬州,卖画为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画竹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他的竹画不仅技法高绝,也因人品高尚、君子气十足更显珍贵。郑板桥的画拍卖价格基本稳定在千万元以上,年他的《竹石图》拍出万元,紧接着,他的《竹石兰蕙图》又卖了万元。
北京故宫珍藏着郑板桥一幅《墨竹图轴》,约作于乾隆十八年以后,六十多岁的郑板桥寓居扬州之时,在这幅画上,郑板桥写了一首诗“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件作品是郑板桥众多竹画中的佼佼者。
时至今日,在家中或办公场所悬挂一件郑板桥的画都非常流行,瞬间将格调拉满。郑板桥画竹,吸收古代画家之法,工写结合,吸收苏轼、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画法,平日里细致观察竹子的特征和生长情况,所以他的竹画将写意与写实完美结合,真正做到了形神俱备、气韵生动。
有这么一个典故,就是说得郑板桥画竹之事,在他观察竹子时,竹子就是“眼中之竹”,在他构思竹子怎么画时,竹子就变成了“胸中之竹”,当他落笔开始画时,竹子就变成了“手中之竹”。这样灵活的转变,被郑板桥总结为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这件《墨竹图》以水墨画成,竹叶不施色彩,但却没有失真感。五株翠竹立于地上,彼此倚靠交错。瘦竹柔韧而挺拔,竹叶茂密、片片如刀。竹竿以淡墨绘就,竹叶以书入画,运用撇法画成,墨色焦黑如漆,尽显其生长旺盛之象。
这幅画以小写意挥洒、墨色酣畅、疏密有致,嫩叶新枝,婀娜多姿,再配以郑板桥的诗与“六分半书”,堪称诗、书、画三绝的艺术珍品。郑板桥托物言志,又给了这件作品深邃的意境,这幅画中的竹子因此活了起来,并达到了不朽。
而今,我们将这件《墨竹图轴》原作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复制,笔锋、墨色与真迹无二,并进行了传统立轴装裱。如果您感兴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