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林清清通讯员赖宇宁图/华艺嘉德供图

为何要   

刘巨德: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吴先生从工具上改革,体会到了笔墨是变化的,而最重要的是象,这个象是永恒的。那个看不见的文化精神他继承了,而看得见的那个笔墨他扬弃了。因为注重这个看不见的文化精神,他后来在《狮子林》创作中,带来了很大的夸张和想象,他把形变成了一个势象。到《野藤明珠》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他是完全混沌一片,没有身段了。

在画的过程中,他特别发明了一个工具,就是一个胶皮大桶,上面装着一个铁嘴,他每次都是把墨灌进去,抱着它站在纸上游走。他为什么提出笔墨等于零呢?因为笔墨对他来讲不够用,限制了他,他要画很长的线,他要像舞蹈一样奔腾在这地上去喷洒流滴,这最能体现他情感的律动。

《狮子林》所有的线,就是这样流滴出来的,只不过它不是黑的墨线,是墨里加了白粉,是灰色的线。只有这个时候,他的心、他的手、他的眼、他的意、他的身体和这个墨的流动才能合一。这幅《狮子林》,他确确实实是从现实中观察、想象、体验来的,尽管他对太湖石作了极大的夸张,但还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

只不过他把太湖石和亭子的比例关系夸大了,把亭子缩小了,太湖石放到了一个可以说无限的,但是有边的状态,从此感觉没有天、没有地、只有太湖石。所以他的《狮子林》,既是来自现实的,也是来自于想象的,来源于他童年生活中的底色。

“象大于形”市场不懂?

吴冠中的抽象难理解吗?如何从吴冠中不同时期作品的演变过程,来理解吴冠中的点线面与抽象?是否大家难懂的抽象吴冠中,市场表现会不如容易看懂的传统国画?《狮子林》的新纪录,是否代表市场已经开始接受抽象的吴冠中?我们请来著名文艺批评家与艺术市场资深人士分析。

贾方舟:《狮子林》吴冠中前后画了两张,年和年都画过,但我认为年那张还没有年的好。他画的狮子林其实就是一种抽象结构,但是他又是现实的,所以说它不是纯抽象的,因为他画的是一个现实,就是苏州的园林。

从年到了90年代,我觉得特别是年以后,吴先生在艺术上有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开始画抽象的作品,像《年轮》、《流逝》等画了一大批,包括年的《野藤明珠》,形成一个阶段。

因为年他老伴生病差点去世,他情感上比较低落,那段时间我觉得他作品中那种深沉的对人生体验的东西更多,就不纯粹是像白墙黑瓦的轻快的风景画,他其实转向了一种更深的对人生的思考。

你可以由此看到他的艺术的发展脉络。他必然是从生活中来,从现实的形式结构来发展,最后到原来的原型也没有了,纯粹是一些点线面的结构。这种点线面结构看不到原型的时候,他就抽象了。就像《野藤明珠》,是比较典型的,它就是从原型向抽象过渡,接近到纯抽象状态的一个代表。

这件作品创作于年,是他从具象走向抽象的一个重要时期。你看他整个画面的处理,线的使用,互相穿插;点用了纯粹的水墨,以往他一般都会用一些色点。

林松:谈到市场,我觉得可以做个对比。张大千、齐白石,是中国市场里标志性的大家,创造了很多纪录。其实张大千早期的作品容易看懂,而晚年的泼彩,其实一直被市场所忽略,其实恰恰随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认识的提升,才会明白,张大千的泼彩的艺术贡献是超越他传统的人物、山水画的,因为有自己的面貌和风格。

我觉得在吴冠中身上,也恰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他早期的江南水乡,以前的写生作品,不论油画还是水墨画,都挺贵的,市场很接受。恰恰他晚年的一些抽象类的作品,大多卖得不贵。为什么?我觉得是因为市场大众对抽象的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实际上在我们来看,恰恰是他比较抽象的作品,特别是晚年的水墨画,它的艺术高度是更高的,但还没有被市场所充分了解,包括美术史上研究,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个人认为,经过对他的研究了解和梳理,他晚年的一些集大成的抽象类的作品,市场价格今后会更好。

像我们今年都在说,《狮子林》已经值1.43亿元了!那是因为买家能看懂,好理解。但是到吴冠中晚年的一些更加符合他艺术理念的呈现,可能是很单纯的水墨,可能是很抽象的绘画,不是特别容易看懂,但恰恰是他更高的水准的代表。

来源

羊城晚报责编

郑少玲审签

吴瑕实习生

梁晓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