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精选

Lot韩敏(b.)八仙庆寿设色纸本镜片

69×.5cm约8.6平尺

题识:世人每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喻人多势众可图大业之美意。后人多以八仙为吉祥如意寓意也。余作此八仙庆寿图可供得画者长寿也。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李铁拐玄得道,度钟离权,权度吕洞宾,二人又共度曹湘、韩友,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则别成道,是为八仙。一日俱赴蟠桃大会,归途各履宝物渡海,有龙子爱蓝采和所踏玉版,摄而夺之,遂大战。八仙火烧东洋,龙王败绩,请天兵来助,后得观音和解,乃各谢去。而‘天渊迥别天下太平’之候,自此始矣。又据东游记传云,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创议渭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而过。铁拐李投杖水中;韩湘子以花篮投水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而渡;蓝采和以拍版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亦各以纸骡、玉版、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得过海。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也。韩敏画并题。

钤印:韩(朱文)敏(白文)寿者相(朱文)

Lot黄君璧(-)白云飘渺水墨纸本镜片

30.5×96cm约2.6平尺

题识:白云自是怡情物,随我闲心飘渺中。南海黄君璧,画于白云堂。

钤印:秀印(白文)

Lot齐良芷(-)雏鸡图设色纸本镜片

68×39.5cm约2.4平尺

题识:白石小女齐良芷。

钤印:齐良芷(白文)白石小女(朱文)

Lot齐白石(-)荷花图设色纸本立轴

.4×33.3cm约3平尺

题识:滨生白石老人。

钤印:白石翁(朱文)年八十五矣(白文)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白文)

备注:带木盒

此幅荷花应为齐白石晚年所作,笔墨简约,意蕴丰厚,是典型的“红花墨叶”风格,已属齐白石绘画风格成熟之作。画面上,红墨二色相映成趣,荷叶以大笔挥写,墨气氤氲,荷叶之上,用洋红写出荷花,浓艳稳重,荷干则倾斜交错,以不同深浅的墨色勾写出,时现飞白效果,苍劲挺拔,使画面臻于丰富,与荷叶形成视觉效果上的线面对比,极具画面形式感,画面下部以留白方式表现水面,疏朗清濯。此画用笔或重拙、或轻灵、或粗犷、或纤美,力度与情趣兼具,饶有金石之气;墨色酣畅淋漓,红花与墨叶(及绿叶)相映,富有生机;整个画面布局合理,信笔所至使满幅画卷充溢着一种盎然生机,体现出齐白石“一花一叶扫凡胎”绘画之风貌。

Lot吴昌硕(-)奇石图

年作水墨绫本立轴

.5×41.5cm约5.4平尺

题识:石头顽似此,天上谪遥星。落落丈人行,篱篱秋海萍。护寒一林屋,凿空万山青。独抱秋心卧,谈禅不耐听。戊午初春,七十五叟吴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白文)吴昌石(朱文)归仁里民(白文)

“老缶之画,贵在金石之气。”这是艺术史上对吴昌硕的定评,说的是缶翁的大写意绘画多得金石篆刻之功。在绘画题材上,他偏爱石头而极少画鸟,尺幅稍大的花鸟画里,几乎都有石头,这与“直从书法演画法”有关。

缶翁以书法入画,风格雄强,而奇石最能演绎其审美取向。他描摹各种植物时,常配以造型奇特、风格古朴的顽石,取其突兀峥嵘的体势,使画面气势磅礴。他喜欢画体量大的石头,有意让石和藤本植物相映衬。石之简明厚重与藤之繁茂轻灵,形成互补,寻求动静、疏密、轻重、块线之间的对立统一,极尽变化呼应之能事,画面有“濡毫作石石点首,倚石写花花翻空”的妙趣和神韵。

画家很少画单一的石头,此幅作品《奇石图》,便是吴昌硕众多作品中极少的以石单独入画的作品,石是中国画的一大传统题材。《芥子园画谱》“山石谱”中第一节就是“石法”。有论者称吴昌硕是“近代画石之集大成者”。苏东坡说“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而缶翁是“画无石不雄”。他画石不像郑板桥那样,喜清瘦嶒嶙之貌,而多肥厚浑朴甚至丑怪之状,但雄浑之气沛然,自抒郁勃之胸臆也。

Lot张伯英(-)康有为(-)题跋《快雪堂帖》拓本(三十开)纸本

28.3×13.1cm约0.3平尺(每幅)

题签:快雪堂帖。长沙余氏藏,己未夏仲张伯英题。

收藏印:长沙余家谟翰丞氏印(白文)其乐陶陶(白文)笔研晶良(白文)松观(朱文)讲学余事(朱文)

题跋:①观长沙余氏此拓本集右军子敬之精笔,唐宋元书家法帖因墨迹不得复见,每见如此善本,则可宝后世不复遇耳。自宋以来屡屡重摹古刻,致使所出不详,明刻亦如是。然既遇摹勒之善本者,得观其笔势神采亦可谓幸事也。张伯英题。钤印:张伯英印(白文)勺圃大利(朱文)

②习右军善学古人之态,尝得汉魏韵法之神理。时与张大将军同览于亭下,南海康有为撰并题。钤印:南海康有为印(朱文)夫以唐为始,书家皆宗二王,以南碑绝少,仅以帖见之。政古法讹变妍态媚书尽,存宝非魏晋之本,意然以本古人遗法犹多存知。如若以北朝人誉意读此帖,即得帖之正法也。家谟兄属,己未夏仲,南海康有为再题。钤印:康有为印(白文)

Lot恭亲王(-)行书“务本”水墨纸本镜片

30×78.2cm约2.1平尺

题识:小西先生属,恭亲王。

Lot吴历(-)仿黄公望山水水墨绢本镜片

26.3×33cm约0.8平尺

题识:摹黄大痴意,渔山吴历。

钤印:吴历之印(白文)

在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位起初接近佛教,而后信仰天主教的画家,他为我国的传统山水画技法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成为了绘画史上第一个融入西洋技法的引路人。他就是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为“清六家”之一的吴历。

他崇尚黄公望,追求其笔墨韵味,讲究空灵洒脱,平淡天真,此图就是其仿黄公望的一幅作品。图作重峦叠嶂,山势雄伟秀丽,岗阜错落。丛树郁郁葱葱,云雾环绕山间,渔舟曲岸,水榭山居,极富情趣。作品以高远法构图,由近及远,层次井然,用笔沉稳老练,设色颇具古意。整个画面,水光山色,溶为一片,意境清和,宁静悠远。画中构景丰富,主次有序,揖让错落,和谐自然。其笔法松秀,多用披麻、米点、折带皴法,山石树木形体类黄公望富春山居,虚和宁静。其墨色以淡为主,浓淡相间,多用干笔,因而使画面亦具有苍茫而浑厚之感。欣赏吴历早期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的整体布局都十分恰当,笔墨之间清润秀丽,皴染工细,书画风格独一无二,此幅作品便是吴历早期画作。

Lot王翚(-)山月照弹琴水墨纸本立轴

36×44.4cm约1.4平尺

题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摩诘句仿北苑笔。耕烟散人王翚。

钤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子(朱文)

收藏印:竹秋珍藏(朱文)言城黄小崧藏书画印(朱文)

王翚的画具有深厚的文人画气息,当时的画坛认为董其昌已经到达了个高度,但是他的出现,继承和发扬了文人画的精髓。其在绘画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变,同时又注重文化修养,在绘画上延续了董其昌的师古人和正脉的艺术思想,也完成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此件画作是其画风已臻于成熟完善时期的作品,看其款题为仿王维诗意,并掺以己意绘制。图中王翚用实笔绘出群峰的同时,又用湿笔淡墨烘托出远处的山岭,隐隐约约,布局繁密,制造清冷空灵之境,令人遥想无限。整幅画面,松声如涛,回荡不绝,林岫溪谷,山深岭邃,溪岸松林之中,一位高士宽巾博带抚琴安坐,一种出尘意境感人至深,其笔墨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画面上峰峦起伏,云雾迷茫,其中间的山石溪谷,松林人物以工整谨密,秀润苍浑,深得关仝“笔简景少,气壮意长”之旨。此幅作品为清代黄易旧藏。

Lot吴镇(-)墨竹水墨纸本立轴

30.5×45.2cm约1.2平尺

题识:洒洒琅只一支,凤池春暖墨淋漓。神蛟已逐荒龙去,怪得云林月上迟。梅道人戏墨。

钤印:梅花庵(朱文)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

备注:带原木盒

Lot翟汝文(-)商挺(-)梅妻鹤子设色绢本立轴

95×49.1cm约4.2平尺

题识:绍兴四年岁次甲寅孟冬月廿有六日,翰林学士丹阳翟汝文绘。

收藏印:珊平生珍赏(朱文)梁敬叔所藏名书画(朱文)

题跋:食少只缘添鹤口,诗多偏喜伴梅吟。前身应是林和靖,清客仙契素心。至元廿有二年岁次乙酉孟秋月望后一日,文海承旨程公于友人处借观宋时翟汝文绘林和靖山居图,用笔沉着极饶古趣,予于程公处观玩惊为艺苑瑰宝,因题数言以俟鉴者。后学孟卿商挺。钤印:商挺私印(白文)孟卿(朱文)

该作品为宋代翟汝文所绘,描绘了隐逸诗人林逋(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场景,图中山石高耸嶙峋,山洗梅树下石上坐一老者,四周有梅花绽放,梅枝盘虬卧龙,点点花朵似有暗香浮动,两童子正在为仙鹤喂食,山石松树间摆有书案,其上陈设香具茶器等清雅之具,“梅妻鹤子”,意思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从此件绘画也可见宋代文士把绘画看成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寄兴作画,偏重花鸟竹木题材。反对拘泥形似,力求洗去沿华,平淡归真。

画作的右上有商挺所题写的跋文,书法的特点鲜明,雅致,给人一种不落俗的感觉。变化多端,让人看了之后韵味十足。

Lot张瑞图(-)仕女图设色绢本立轴

.5×37.5cm约3.4平尺

题识:蜂须蝉翅薄松松,浮动搔头似有风。一度出时抛一遍,金条零落满函中。丛丛洗手绕金盆,抚拭红巾入殿门。众里遥看题红叶,在前收得便承恩。瑞图。

钤印:张瑞图印(朱文)

盒内题:癸丑之岁七夕,菘翁观。陶所池内时同观。

备注:带原双重木盒;渡边家藏

Lot佚名杨柳观音清设色纸本立轴

.5×47cm约5.6平尺

Lot佚名判官图元

53×16.5cm约0.8平尺

钤印:灵宝县印囗囗囗囗(朱文)

题跋:不整乌纱帽,斜披宫锦袍。噉余新鬼大,跨马任游遨。

辛酉冬日,玉斋题。钤印:玉斋长寿(朱文)

Lot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纸本

53×16.5厘米约0.8平尺

备注:二箱;共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