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鼠年将尽,在牛年马上就要到来之际,我们将从历史、民俗、文学和艺术几个角度,细数牛文化。本文为开篇之作,聚焦中国绘画中以牛为题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以性情温顺、勤勉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美。在新时期,我们更加讴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时代精神,像“老黄牛”一般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十二生肖中,牛也是颇受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

我国古代关于牛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远古的岩画中即可见其踪影,线条稚拙却透出刚劲之气。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龙山文化陶质牛头,刻画简练,却神气活现。唐代韩滉所作的《五牛图》,可谓牛画精品,五头牛姿态各异,用笔厚朴舒缓,设色恬淡怡然,活力跃然纸上。过去民间的牛画,也有《春牛图》。画出了春牛耕耘的情景,引人入胜。现代画家徐悲鸿虽以画马见长,但他所素描的牛也颇精彩。他的《双牛》《路旁牛》《白牛》《儿童和牛》之作虽然都是寥寥几笔,却画得十分传神。现代画家李可染对牛更有感情。他说:“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不厌写之。”他不仅画牛,把自己的画室还取名为“师牛堂”,并在他的牛画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的牛画、牛雕独具一格。

辛丑牛年即将到来,一起来欣赏名家以牛为题的作品吧!

▲《五牛图》麻纸本,纵20.8厘米,横.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韩滉的《五牛图》渗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劳、温顺的牛的品性,表达爱同忠君的真情实感。

《五牛图》笔法粗豪老辣,用极简朴的线条概括牛的形体结构,线条组织疏密有致,行笔稳健毫无弱笔求工之意,然又于形体筋骨的扭曲转折处,颇见顿挫变化而又圆转自如的风致。韩滉着意刻划的五头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动真实,可谓“曲尽其态”,天机绝妙,神彩焕发,在静的形态之中因个性的着意表现,使整个画面又有动的启示,动静有致,形象地表现出牛群散牧于山间泽畔的意境,全图不画背景,留下大片空白,为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唐戴嵩《斗牛图》

《斗牛图》传为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戴嵩的画曾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斗牛图》绘的是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鬃毛,传神生动地画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透过《斗牛图》精湛的表现力,我们还可以体验到作者在哲学上的良好修养。那主体、背景的浓、淡对比,那寓静于动的玄妙构图,那失去平衡的稳态造型,无不渗透着本民族古典哲学的精髓。这一点在唐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

宋李迪《风雨牧归图》

《风雨牧归图》为宋代画家李迪所绘的一幅绢本浅设色人物中国画,尺寸为纵.7厘米,横.8厘米。作品原属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用墨、设色均轻淡细腻,除极好地表现两牛形体、骨肉的细微变化外,画中笔墨精细,有工有写,尤其两头牛身上的细毛能一丝丝勾出,密而不乱,又足见画家描绘事物的深厚功力。对整个画面气氛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李迪是南宋画家中最能工画走兽的,他最善于捕捉小动物刹那间的生动表情和特定行为动作。此图描绘风雨将作时二牧童赶牛回家的情景。画中笔墨精细,有工有写,足见画家描绘事物的功力。

宋晁补之《老子骑牛图》纸本50.6×20.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老子骑牛图》以粗笔水墨出之。老子骑于牛背上,徐徐前行。他垂眉眯目,蓄着浓密的胡须,身穿粗布衣,侧头回顾,面带微笑,神态安详。青牛趴蹄回首,睁眼顾盼,形神生动。背景左上绘枯杈一枝,藤蔓缠绕;右侧有野草两小丛,简繁有致,层次分明。树干由左侧向右上斜伸。枝枒用中锋,笔触快速。树叶用侧笔半扫半拖,具泼墨兼飞白趣味。树下土坪上作老人骑牛,笔触与树枝画法一致,起笔甚重,简洁雄健,能把握形象架构及量感。用笔与造形之精,在牛眼、牛背与小草表现最为突出─与主题相应,可谓得一老字。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纸本设色.5×5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路《老子骑牛图》不写背景,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在表现手法上,张路受吴伟的影响很大,笔势狂放而草率,但笔墨变得愈加雄奇,人物结构准确而又稳妥,基本合乎人体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画得非常传神,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整个人物给人一气画成之感,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致。顾恺之曰:“传神写照,在阿睹中。”阿睹指的就是眼睛,人物画眼神最不好画,眼神不对,反映不出人物的心灵、情态,这幅画就失败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路《老子骑牛图》相比,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张路《老子骑牛图》中的老子眼神安详,而故宫藏老子图人物眼神则略显呆滞无神。因此有人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张路《老子骑牛图》才是真正的张路真迹。

清石涛《对牛弹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对牛弹琴图》是石涛晚年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极有趣,图中一古高士模样的人,手抚古琴、正襟危坐。琴前一硕壮玄牛,匍伏于前,其肥大屁股直直地着对我们这些看客。最有趣的还是,图中有题诗共四通,近九百字。

《对牛弹琴图》具备典型的文人精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来令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忽然冷水浇背当头棒喝,战战于蕴含其中的大智慧与大批判。对牛弹琴,众人皆知其意,晚年的石涛却数次反其意而用之,多次画此画,其中一定大有深意。中国哲学的高妙之处在于“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反映在中国画上,主张画外意境的传达。

“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潘天寿《耕罢》

此件《耕罢》作于整张八尺宣纸之上,绘高石花丛掩映下,一水牛于水中静卧。石的描绘占据了画面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乃潘天寿典型的“潘公石”样式,笔力雄健,搭建出画面的整体结构。石头以强劲方折的线条勾勒而出,大面积留白,只在石之右上与左下以松枝及杂花点缀,以淡色罩染,点到即至。画面主体水牛之牛身则以湿笔淡墨写出,牛角与牛头细部以有力的线条写出,塑造出水牛坚忍的性情。石之虚与牛之实形成解明对比;石之浓墨强劲的线条与牛身之较淡墨色的晕染又是另一鲜明对比;笔墨上石之疏与牛身之密则是另一重对比;然而这三重对比又统一于整体画面之中,使得画面层次既丰富又和谐。

李可染《犟牛图》

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画的牛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其以“牛画”而蜚声画坛,更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动同行。

这幅《犟牛图》无任何背景,犟牛碰上犟童,一个死命牵牛,草帽落在地上也不管,一个硬是一步不肯移动,情景生动有趣。

(图片源于网络)

责编:李一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