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愈 http://m.39.net/pf/a_4302821.html
                            

《外国美术史》

曹意强主编

欧阳英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走进艺术史”是为爱好艺术的一般读者专门编著的一套了解艺术史的丛书,丛书文图并茂,给读者提供一本手上博物馆的读书理念。

外国美术史

导言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中,我们今天纳入美术这个范畴,主要从满足审美需求角度看待的人造物,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场合,并不是被当作审美对象创造出来的。

原始人制作“形象”的意图,跟他们制作工具的意图,本质上并无区别,不是为了“赏心悦目”,而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相信,由他们自身创造出来的动物或人物的形象,会发挥神奇的魔力,帮助他们维持自身生存,促进种族繁衍。或许,他们也会惊喜于自己的创造力,感受到形象的美妙,但这只是附带产生的效果。

古埃及法老耗费人力物力,建造坚固的金字塔,雕刻自身的形象,是为护卫灵提供必要的条件,以确保自身死后享有来世,获得永生。古希腊人的信仰和人生理想,在众多优美动人的神像和运动员像上,获得了形象化展示。罗马皇帝利用雕像及凯旋门、纪功柱等,极力颂扬自身和帝国的丰功伟业,强化他们的统治。其他各类罗马建筑,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上层人士生活享受,也发挥着实际作用。

在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世界,美术主要是弘扬宗教的宣传工具,其余的功能都处在从属的位置。遍布各地的无数教堂、佛寺、清真寺,以及附着在它们内外的雕塑、绘画和其他装饰,全实实在在地服从着宗教的要求。中世纪时期,针对反对者排斥形象的态度,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曾说,“经文对识文断字者发挥何种作用,形象就会对文盲发挥何种作用;借助形象,文盲认识到自身应接受的东西,从中懂得了他们无法从书本中读懂的道理”,明确透露出教会对美术作用的认识,不愿放弃用它传播宗教精神的机会。只要看一下教堂里的绘画和雕塑,不难明白动用那么多力量、耗费那么多心血创作它们的意图所在。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教皇、君主、贵族,以及欧洲新兴的银行家、商人,从不同层面决定着美术创作的面目。他们大力赞助美术事业,除了出于个人爱好,也都贯穿着实际目的,或是用美术宣扬宗教和教会,或是用美术歌颂国家和城市的荣光,或是用美术彰显自身的伟大、提高自身的声望,或是用美术装点自身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的私欲......仅以意大利为例,《加塔梅拉塔骑马像》《最后的晚餐》《大卫》《雅典学派》《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托莱多的埃莉诺拉及其子乔瓦尼德美第奇》,以及那些著名的教堂和府邸,无不与上述目的密切相连。时代的思潮,社会的习俗,也会渗入美术家的心灵,影响美术创作的面目。通过比较中世纪宗教画与文艺复兴宗教画的异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具有普遍性的情况。

此后各个世纪,西方不同的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对美术进行赞助和扶持的当权者或富有者,全都希望美术能满足他们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和精神的种种需求。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体相似。凡尔赛宫、泰姬陵、圣保罗主教堂以及《玛丽美第奇的生平》《心醉神迷的圣特雷萨》《哈勒姆圣阿德里安民团的军官》《英诺森十世》等,均是为某种特定的或官方的目的创作的,具有命题作文的性质。就连那些点缀在府邸或私宅中的无数神话裸女图、圣母像、风俗画、静物画、风景画和家庭成员的画像,也都是用来满足主人的不同现实欲求,很难说仅为赏心悦目。狄德罗在法国大革命前发表的艺评中,排斥布歇,推崇格勒兹,着眼点就在美术的教化功能。这种态度,从古至今,受到众多人士支持和宣扬,同样影响着美术。

从整个人类历史着眼,上述情况是普遍的现象。纯粹的个人表现,“为艺术而艺术”的境界,“无用的”“唯美的”美术,或许不能说没有,但无疑相当罕见。当然,在接受委托从事创作之际,美术家仍有一定的空间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米开朗琪罗宏伟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就是这么完成的。话说回来,这种自由度往往有限,卡拉瓦乔大胆的创新,就屡屡遭到否定或指责。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美术家除了接受定件,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可以摆脱他人的左右,无视社会或时代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的艺术梦想,“自由自在地”创作身为美术家的他或她真正想创作的美术品,表达自身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干草车》《自由引导人民》《打石工》《日出印象》《星夜》《有一筐苹果的静物》《阿维尼翁的小姐》《两位弗丽达》之类作品,就是美术家听凭自身心灵指引而创作的。总体而言,这种由美术家自觉自愿完成的美术品,更鲜明地传达出美术家的个性,似乎也更符合文艺创作的本质。

美术的传统,美术家的个性、趣味和才能,也会渗透进美术创作,影响美术的面目和价值,使美术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魅力纷呈。虽然服务于相同的目的,塑造着相同的形象,但古代印度同一时期的《立佛像》与《坐佛像》是多么不同,分别显示出犍陀罗派雕塑和马图拉派雕塑的特点。同样,在表现圣母时,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哀悼基督》,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有鉴赏力的观者会领略到文艺复兴三杰个人风格的独特美感。从中不难发现美术家追求开拓新境界的热情,这正是促进美术发展变化,令人总会有惊喜的基本保证。由此,美术才能如一股活水,永远流淌,常葆清新,满足美术爱好者的期望,激发我们对人类创造力的赞叹。美术家的探索,也能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加深人们对周边事物的认识。莫奈笔下的伦敦景色,就让伦敦人豁然醒悟,感觉到伦敦雾的真相,接受了这位色彩大师的新颖画法。

深究的话,美术这一人类的创造,之所以能存在下来,受到欢迎,少不了它“非实用的”功能。“赏心悦目”这种审美要求,很早就伴随着美术。历史上许多记载,都表明美术品的形式美、美术家的精湛技艺,是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