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元代绘画艺术与“元四家”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其创作思想、艺术追求、风格面貌均反映了画坛的主要倾向,影响后世也最深远。

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消极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

黄公望:因《富春山居图》而声名鹊起

黄公望(—),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曾官任中台察院掾吏,一度入狱。50岁时经好友介绍,成为画坛泰斗赵孟頫的入室弟子,磨练绘画技巧,深受赵孟頫影响的黄公望,在作画时喜欢将书法融入绘画,是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又一次创造性发展。

61岁时又加入了全真派,道号“大痴”,深受“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中”思想的影响,远离政治,纵情山水之间,形成了与朝廷御用的画院派画匠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

《九峰雪霁图》是黄公望为数不多的传世雪景绘画之一。

▼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局部),纵.0厘米横5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勾线作峰,借地为雪,略施几笔浓墨作玉树琼枝,全图气象浩然,意境清幽,宛然一个冰雪乾坤、琉璃世界。

《九峰雪霁图》成图之时,正是黄公望绘制其旷世巨迹《富春山居图》期间,然两图笔墨风貌迥异,展现出黄公望再现四时山水之不同风韵的能力,也验证了其引领山水画风格变迁的不朽创新力。

他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他常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从此出名,被明清画人推崇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图》前半部分略小,只剩一山一水一丘壑,便得名《剩山图》。画卷纵33厘米,横51.14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后半段较长,由于写有黄公望的题跋,赠予师弟无用,便得名《无用师卷》,横.9厘米,纵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在章法布局上将五代、北宋的全景式构图法与南宋的小景构图法相结合,既有旷远不羁的情调,又有主次分明的优点。

《富春山居图》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写意技巧,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体现了黄公望晚年出尘脱世的恬静心迹,对后世影响颇大。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成了两部分?

据记载,《富春山居图》曾辗转留传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在临死之际,命家人烧毁《富春山居图》,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画卷虽被抢救出来,但长卷中段已烧出一连串大洞,已无法修补,只好将《富春山居图》重新装裱为两幅画。

吴镇:爱画渔夫与墨竹

吴镇(—),祖名吴泽,字仲圭,南宋时从汴梁(河南开封)移家至嘉兴,定居浙江嘉兴魏塘(今浙江嘉善魏塘),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的创作灵感,其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

▼《墨竹谱册》

《墨竹谱册》绘于至正十年(年),共二十二页,前两页以草书书写苏轼《题文同画偃竹记》,后二十页分别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等,画竹或粗竿挺拔,或细枝临风,古秀苍劲,风神潇洒。每幅皆以草书题写画墨竹的要诀与心得,诚为一件书画合璧的佳作。

“渔父”是中国文化史上智慧和隐逸的象征,文人墨客常以之为题,抒发高蹈情怀。

▼元,吴镇《渔父图》,纵84.7厘米,横29.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所画《渔父图》绘烟波杳渺间,渔父孤舟独钓、怡然自得之景,既突显出江南水岸苍润浑厚的特色,亦营造出渔人“云散天空烟水阔”的自在心境。

▼元,吴镇《溪山高隐图》,纵.0厘米横7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高隐图》绘高士山间结庐、幽听鸟鸣之景。画中林木水墨交叠、明润清透,坡石湿笔皴染、润含春雨,极尽江南雨后云山之妙。

吴镇以此作为代表的疏落澹远之湿笔墨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四家”之首沈周自称“梅花庵主(吴镇)是吾师”,王世贞、董其昌将其纳入“元四家”之列。

吴镇与黄公望、王蒙、倪瓒等许多山水画大家均提倡墨戏、士气、逸气,从而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画,使元代绘画大放异彩。

王蒙:《青卞隐居图》董其昌誉其为“天下第一”

王蒙(年—年),元代末年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因胡惟庸案牵累,于大明洪武十八年死于狱中。

王蒙出身书画世家,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其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其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

《青卞隐居图》被认为是王蒙传世的一幅代表其艺术风格和追求的精品力作,描绘的是王蒙家乡吴兴卞山的景色,董其昌推崇其作为“天下第一”。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纸本水墨,纵.6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青卞隐居图》以高远法布局,干、湿笔共用,水、墨法并施,描摹出千岩万壑峥嵘崔嵬之景,极尽卞山雄伟奇崛、蔚然葱茂之势。

《青卞隐居图》其精湛绝伦的绘画技法,缔造了中国画笔墨形式美的典范,玄幻多变的空间分割更是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开一代山水画之新风。

而王蒙的《夏日山居图》也被专家定为“国宝级”作品。

▼元,王蒙《夏日山居图》(局部),纵.4厘米横36.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郁然深秀的笔墨与朗润清幽的意境,曾为后世画家广为临摹、师法。

倪瓒:画法疏简,格调天真

倪瓒(年—年),元代画家、诗人,无锡(江苏)人。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他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其作品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秋亭嘉树图》等传世。

▼元,倪瓒《虞山林壑图》,纵94.6厘米横35.9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虞山林壑图》是倪瓒晚年访好友伯琬高士后,忆写二人看云弄翰、把酒题诗之情而成。画面采用“一河两岸”三段式布局,前景五株古木,枝叶萧疏;中景一江碧水,波澜不兴;远景磊磊奇石,映照清涧。

画中层层叠加的繁复皴法、纵情挥洒的巧妙点苔,将观者的审美重心由可居可游的山水之美,引向精妙绝伦的笔墨之美与冲淡萧散的意境之美,可谓“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

▼元,倪瓒《渔庄秋霁图》,纵96.1厘米横4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渔庄秋霁图》绘太湖一带秋日雨过天晴之景,是体现倪瓒“高逸”绘画理念与风貌的典型作品。图中近景嘉木形癯神傲,中景湖水一尘不染,远景峦渚连绵逶迤。

全图笔墨疏简,呈现平淡萧瑟、荒寂枯远的疏离意境。

清人布颜图称倪瓒之画“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综观此作,可谓实至名归。

“元四家”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他们以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