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长江岂君事,一挥水墨光淋漓。水墨,是深植于国人心底的一种情怀,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简洁淡雅,只有黑白,却又蕴含无穷韵味。
我们看这幅“清韵”,水墨与宣纸的碰撞,用笔的疾速与沉稳,枯湿浓淡的节奏……中国水墨写意的种种特制质都溢于画面,多美的墨韵,多美的水墨画。
但是。。。字画没有装裱?不不,仔细看,这不是画,这是。。。玉雕,玛瑙材质。
那么这是玛瑙上的绘画?看这淡墨的轻柔妩媚缥缈、浓墨的刚硬深沉,看这浓淡自然的效果,用笔的勾、点、泼,以及用笔的力量感所形成的粗细、顿挫、方圆等。这都是典型的水墨画形式,无论如何也不是雕刻语言。
这就是第一次与江苏省玉雕大师侯天正见面时候看到他的作品所顿时的惊讶与产生的疑问,而就这个问题问及他,他笑了笑说:这是石头的黑色摘出来的效果,都是雕出来的。
当看到实物并看到侧面时候,确实是雕出来的,起伏层次都在
这真是让人惊讶惊叹,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各自的语言在内,雕刻有雕刻的语言,水墨有水墨的语言,版画有版画的语言,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语言。谈到玉雕,任何玉雕分类知识里都找不到这种水墨技巧,不管是浮雕圆雕镂空线刻等等等,这是标准的水墨画的味道,却不是雕刻的味道,然而却偏偏就是雕刻,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所以我不免好奇,为什么要跨越这么大的两个领域,想到了这么来创作?
侯天正老师又笑了笑,说道:其实就是一种水墨的情结,割舍不下,但是从学画开始起,后来做了雕刻,这么些年过去了,再从雕刻回转画画不可能了,所以一直想把两者结合,也算实现自己一个夙愿。
两者结合,说起来容易,但是要跨越技法的彼此冲突,这个难度相当于把火与冰融为一体,怎么可能!
我们对坐品茶赏石,拿出来几件样品,针对这个问题,侯天正老师对技巧方面做了一番简略的解释。
就元素而言,雕刻的元素是体块,层次,造型,而就玉雕中的巧雕而言,是在这些的基础上加上了色彩的利用,色与型的结合等。
而就水墨而言,元素大致分两种,一、各种深浅不同的墨色变化,或者姑且戏称“色之变”,二、用笔的痕迹所产生的运动感与方向感,以及用笔的力量感所形成的粗细、顿挫、方圆等,或者姑且戏称“痕之变”。
这是两种不兼容的技法,想要融合,取舍是必须的,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试错推敲之后,侯天正在雕刻元素里保留了“型的对”,至此,终于与“痕之变”融合,再接下来,就是色之变。
雕刻的元素是通过深浅的不同或者体块的转折组成,在光照之下而产生的明暗变化,从来而塑造体积感,而现在是要在一个平面上,通过雕刻而产生“材料自身”的深浅变化,从而形成“色之变”。
为此,他实验了众多的材质,皮色玉料,翡翠,南红飘花,黄龙玉,国外的马料,国内的各地玛瑙,蛋白石,金丝玉,泥石,三色彩石等等等,种种材料实验过几十上百件作品之后,最终,觉得玛瑙可以实现所要的效果。
而在终于艰难的选出可用材料之后,又是对材料的精挑细选,材料本身的黑色是主体,而黑色,太玉化不可用,不玉化不可用,太薄不可用,太厚不可用,不平不可用,不净不可用,有夹层色不可用,有“跑色”不可用,质地不匀不能用,质地有结构不能用。。。。。。
我听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半路上打断了侯天正的话,问:那大概多少材料能出一件成品?
“单块挑的大概一百块材料,打灯挑选后,一小半会发现黑色不净,大概剩六十,修型过程里会发现黑色弯曲变形,大概再去三十,开始雕刻后会发现黑色内部有问题,或者黑色太僵太死等,再去二十件,再有些脏裂崩之类问题的损耗,估计成品能有五六件。”
一百块料出五六件成品!在这过程里所付出的努力和浪费的精力,确实非外人所能想象。
侯天正老师说,要这种水墨韵味,除了技法,元素,还要求制作者既能挥毫泼墨,又能操刀向石,既能巧手摘色犹如天成,又能经营位置胸有丘壑,所以这不是只会画画就能做到的,必须画画与雕刻两个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再加上对材料的苛刻要求,所以市场上根本见不到这种雕刻成品,也就不足为奇。
我顿时恍然,要求如此之多,怪不得这效果颠覆了我对玛瑙的认知。这是开创了一种新技法,一条全新的道路,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多么艺术的艺术!传承需要认真执着,而传承的同时能跳脱框架束缚并且能融会贯通独创一派,这是开宗立派,何其难也。
但侯天正老师却连连摇头,说,不敢称开宗立派,只不过是自己开辟了一种新工艺技巧,这是从雕刻转入雕刻与字画相结合并糅合两者的元素,但雕刻也罢水墨画也罢,两者本身都是无尽的旅途,两者结合,这条路则永远没有终点。自己只是一个最开始的摸索者而已,独木不会成林,这块水墨雕刻的领域,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加入并不断前行,才能发扬光大。
我向他的谦逊表示钦佩,地低成海,有这种谦逊与执着,和从不枯竭的探索精神,相信侯天正老师一定会让水墨雕刻这种艺术形式烁烁生辉,开枝散叶屹立于各种玉雕分类之林。
撰稿:匠人百科-闻艺
运营人员:墨小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