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约前—前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
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骞作为中西交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伟大开拓者和先行者,功垂史册,其精神在我国一直为优秀的人们所继承和发扬。
张骞奉诏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开展外交活动的外交活动家。他不仅第一次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开辟了国与国进行平等互利、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其外交实践构建了国与国之间平等往来、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为后世国家之间开展外交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今世界外交活动的基本准则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也为后世的外交使节开展外交活动建立了一座丰碑,成为后世外交工作者的行为楷模。
河阴石榴起源的传说
汉武帝时,张骞奉旨出使西域。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尽寒热饥渴之苦。越向西走,路越艰险,又加上水土不服,闹得张骞心满肚胀,不思饮食;虚火上升,口舌生疮。
这天,张骞和随从人员来到昆仑山下。他们又饿又累,张骞只好传令找个背风地方休息。
张骞每到一个地方,从不歇脚,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找老人问问,和年青人谈谈,长了不少见识。这天,张骞忍着饥饿、病痛,独自顺一条山路向前走去。拐了几个弯,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讲话。他循着声音一边望,一边鼓起劲走去。走了一阵,声音没有了,抬头看时,只见路边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张骞绕着石头看了看,朝西的一面写着“通天路”三个大字。张骞犹豫了,是向前走,还是拐回去?不一会儿,前边又传来“咯咯”的笑声,他要弄明白这路通向何处,就又迈步向西走。那知他刚走三步,一股狂风刮起,吹得地动山摇。张骞忙闭上眼睛。风过后,张骞睁眼一看,四周全成了直陡陡的石壁,把他圈在里边,向上看有十来丈高,好象掉在井里。
张骞想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时,上边传来一男一女的争吵声。脆滴滴的女声说:“王母命我引他上天,你为何把他阻拦?”接着是瓮声瓮气的男声说:“怕是你这仙姑思凡想嫁人吧!我去玉皇大帝面前告发你。”随着一阵狂笑,上边又静了。嗬,原来是天上神仙。一会儿,一根白绫带落下来。张骞上去拽住白绫带,只觉身体一轻,随带向上飘起。眨眼功夫,张骞从那“石井”中出来,悬在半空。这白绫带是一位仙姑的腰带,张骞死死拽着白绫带,随着仙姑向西“嗖嗖”飞去。
一会儿,扯得紧绷绷的白绫带突然一松,仙姑不见了,张骞摔落下来。停了片刻,张骞稳住神,看看前面,是座石牌坊,牌坊上雕着“西天瑶池”四个大字。
张骞咋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凡人,竟来到仙境。他壮了壮胆,走过牌坊,向里张望,一片树绿花红,处处水碧草青。张骞觉得心旷神怡,周身轻松,双手一背,慢慢悠悠走起来。
在一个朱栏玉砌的亭子旁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树,上边红花朵朵,挂着一个个拳头大的果实。张骞停下来,细细端详这棵果树。他走了许多地方,还没见过这种果子。为了弄个明白,看看四周没有动静,张骞伸手摘一个。他用指甲抠开硬皮,剥开一看,里面一排排一层层满是珍珠玛瑙般的籽儿。
张骞掰了一个籽儿,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轻轻一咬,甜汁四溢。他又掰了几颗,一起扔进嘴里。那籽儿甜中带酸,郁香可口。籽儿好吃,他索兴掰了一手心,捂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嚼起来。吃了几口籽儿后,顿时感到口舌滋润,肚里的胀满也无影无踪,心里十分爽快。
张骞想:不知这是什么珍奇异果,看来能清热生津,消食化积。我干脆偷偷摘几个,一来路上吃,二来留下种子,带回去让老百姓栽种。他踮起脚,伸手刚摸着一个大点的果子,忽然传来喝斥声:“何人如此大胆,敢偷摘王母的石榴!”随着喝斥声,那个带张骞上天的仙姑款款而来。
没等仙姑开口,张骞连忙作揖施礼,把他奉旨出使西域,路上诸多艰辛,眼下水土不服,腹内胀满,口舌生疮,吃了这果的籽儿,竟好了许多的事儿讲说一遍,肯求仙姑赏赐几个石榴。
仙姑一听作了难,摇摇头,连说不中。接着把情由告诉张骞。
王母在天上见张骞旅途遥远,行走艰难,发了怜悯心,命仙姑引张骞上天,想送给他一些桃呀、梨呀、枣呀以备路上吃。只是这石榴天上只有一棵,结的果子还不够玉皇大帝吃哩,没有旨意,那个也不敢私摘一个。
张骞听完仙姑一席话,感激地说:“多谢王母仁兹待人。只是桃梨杏天下到处都是,谁也不稀罕。石榴人间没有,若能给我一个带回去,让百姓栽种,也是王母为黎民办了件好事。”仙姑被说动了心,就摘了一个递给张骞,叫他快到“西天瑶池”的牌坊下,等一会儿送他下天。
张骞把石榴揣进怀里,顺原路回去。仙姑正要拾起石榴树下的石榴皮,一阵笙瑟奏鸣,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来了。
玉皇大帝问王母:“听说有个仙姑要下凡去找张骞?”王母解释道:“是我派去的。张骞去西域,路上辛苦,是我让送他些桃李,路上解渴。”玉皇大帝没再追问,只是叫王母少管人间闲事。玉皇大帝和王母说着来到石榴树前。玉皇大帝看见地上有几片石榴皮,问仙姑谁动过石榴?仙姑情知隐瞒不住,就把张骞摘石榴、她送石榴的事讲了。玉皇大帝听了大怒。叫仙姑追回石榴。
仙姑失急慌忙来到“西天瑶池”牌坊下。告诉张骞玉皇要追回石榴。张骞问仙姑怎么办?仙姑叫他不要怕,快点走就是了。张骞照仙姑的吩咐,拽住她的白绫带。仙姑一纵身,到了飘渺的云雾中。张骞忙捂住眼,身体飘起来,耳边响起“呼呼”的风声。
那个在石井上和仙姑争吵的天神,看到仙姑送张骞下天,报告给了玉皇。玉皇不听王母的劝阻,命天神用箭射断了白绫带。
张骞手中的白绫带突然松了,身体在空中打起转来。他睁眼一看,白绫带断了,这要摔下去,准会粉身碎骨。
张骞压住惊慌,向下看看,只见地上一条长带,西头白东头黄,太阳一照,若隐若现,时而闪闪发光。这是什么地方?又向下落了一会儿,看清下边是条河。他想,肯定是黄河。眼下自己是九死一生,摔死也要摔在黄河边,死在自己的故土上。张骞在空中手扒脚蹬,借着风吹,向黄河的上空飘落下来。
张骞越落越快,哗哗流水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了。他一闭眼,“通”一声,摔在黄河里。
张骞被救上岸,两天两夜才醒过来。他一醒来,问这是什么地方?人们告诉他,是河阴。他来过河阴,这里被邙山围着,一片黄土,是种树的好地方。他不顾身上伤疼,从怀里掏出石榴,分给老百姓,让他们立刻种下去。
从此石榴就在河阴生长、开花结果了。河阴石榴是张骞从天上带下来的,到现在还有人把河阴石榴叫做“仙石榴”。
黄河源头的传说
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
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黄河源头的探寻多年来颇费周折。
张骞墓前石虎的传说
《汉博望侯墓碑记》记载:“考,候之墓在县西八里石虎头,墓前十数步外稻田中,有两石相对,如虎伏,遇水不没,因号石虎。每岁灯节前后,村妇多于此祷病乞祠,时有应者,至今习俗依然,石亦如故。故相传,侯乘槎探河源,入斗牛宫,归携织女支机石云。”
这对石兽,造型独特,风格抽象,雄奇粗犷,力求神似,是典型的汉代石雕。对这对石兽,城固乡民传说,张骞出使大夏等国,探索黄河源头时,从黄河乘槎(船)逆水上行一个多月,到了一个繁华的城郭,犹如内地州府。他见有一女子在室内织布,又见其丈夫牵了斗牛在河边饮水,顺手在河边拾了两块石头,带回长安。博学多才的东方朔看了,大吃一惊,说:“此乃天上织女支机石也!”张骞愰然醒悟:“哎呀呀,我到过的城郭在天上、大河是天河,见过的人儿,是牛郎和织女哩!”后来,越传越神奇,张骞墓前的两个石兽,是织女的支机石。
城固村民,对这对石虎诚信万分,奉若神灵,每年灯节前后,多有前往祭拜者,祷病,祈福。古今习俗依然。一对石虎安卧,汉代风韵犹存,矫健柔美的体态,美妙动听的传说。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
元狩二年(前),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年率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班固《汉书》:“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
张骞墓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张骞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战间西北联合大学曾对此墓做简单发掘,出土汉代器具,确定为张骞真墓。周围有古柏环绕,墓前有石碑四通(以清乾隆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博望侯张骞之墓”最为有名)、汉代石虎一对(曾毁,现水泥粘接)。大门前竖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华表一对。1988年修起了雄伟壮丽的汉代阙式大门门楼,铺设了墓园甬道,栽种了名贵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气势雄伟的三间献殿,东西墙壁上悬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和“凿空图”。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长3公里、宽10米的全县第一条旅游专线公路,可由县城直达纪念馆。如今,修葺一新的纪念馆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颇受游客青睐。
张骞纪念馆
张骞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支机石。解放前,这一对石虎一直是当地百姓祷病乞嗣求雨的神灵。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年与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城固每年举办一次张骞文化艺术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