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临床康复成果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1320.html

石建邦,艺术撰稿人,著作有《石建邦文物艺术和收藏论稿》《中国书法鉴赏与收藏》等。

复旦文博系的首届毕业生。年,加盟世界著名的佳士得拍卖行在沪的办事处。当佳士得在沪业务步入正轨之后,石建邦作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离开佳士得开始自己的艺术品投资生涯。其间,他不仅亲自策划了大连万达玥宝斋收购吴冠中精品的计划,使得大连万达成为目前收藏吴冠中精品最多的机构,而且自身在参与艺术品投资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神与物游赏奇石

石建邦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今年元月26日早上,上海雪后初晴,银装素裹。我兴致勃勃,有幸追随俞莹与村言两大家,飞到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去探访拨云轩主人姜雷的古典赏石收藏。

年前姜君特别和朋友来了一趟上海,和我们大约讲述了他家两代人精心蒐集的古典赏石珍藏,听得我充满好奇,唤起一种久违的求知欲,有心要去实地一探究竟。我虽然对石头的知识浅薄,但谁叫我姓石呢,看到好石头天生喜欢和亲近。何况,能跟着俞先生这样的赏石大家去一饱眼福,正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肯定不虚此行。

勾起我如此强烈好奇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姜君说他父亲是吴冠中的学生,还在上世纪70年代,和吴先生一起,到河北李庄下乡劳动生活过。因为我也算研究过吴先生,为此我特别请求姜君,希望届时能将其令尊从北京接到青岛,方便有机会能当面求教。姜兄爽快地答应了我的不情之请。

那天飞抵青岛时,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姜兄特地到机场迎接我们,大家兴致很高,急匆匆用完午餐,就来到姜家府上,去一探那些古代赏石的神奇魅力。这真应了收藏圈的一句行话,“货叫人点首就到”。古物的召唤,弄得我们都有点按捺不住呢。

来到姜家府上,姜兄的父亲姜玉君先生已经早早等候我们了。姜先生七十开外,文质彬彬,和蔼亲切,一看就是有着很高修养的长者。我见了心里放心大半,知道有这样家世渊源,收藏肯定不会“离谱”。说起来惭愧,在这个圈里我也算混了二三十年,这“离谱”甚至“闹心”的事儿,可真是见得太多了。

坐下来和老爷子喝茶唠嗑,欣赏画作珍石,真是获益良多。姜先生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是吴冠中为数不多的早年学生。年,他们和工艺美院老师们一起下放,来到到河北李庄师部队农场劳动。这种下乡劳动是半军事化管理,说穿了是文革后期知识分子下乡改造,条件非常艰苦。吴冠中就分在他们一个组,师生吃住都在一起,总共计有两年多时间,因此相当有感情。那时候吴先生身体很不好,痔疮引起肛脱,蛮严重的。吴老为此自制了一个布带,挎在腰间,坚持下地劳作。劳动之余,他还坚持写生画画不辍,精神可贵。也因为这个毛病,吴老有时心情很不好,烦躁郁闷,甚至感到绝望。学生们为此也很照顾他,姜先生他们经常帮老师分担一点劳动,只让老师干一些零碎轻活。吴先生为此非常感激,还送了几张他当时的作品给姜先生。一边聊天,姜先生一边把这些珍藏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打开给我们欣赏,上面凝聚了他们当年浓浓的师生感情。

还有一个册页,是当时一批中央工艺美院的老师绘赠的。姜先生说,当年在学校,张仃、庞薰琹、卫天霖、陈叔亮、雷圭元、常莎娜、张光宇、袁运甫、祝大年等老师和学生们关系可好了,真的是师生打成一片。老师们毫无架子,经常送画给学生。记得卫天霖家里住的是四合院,姜先生曾经去看望老师,有个房间里摆满了油画,总有上百张。老师说,你随便挑,随便挑,当时他不好意思,所以没有拿。现在想想真后悔,卫老师的画真好啊,也不知道这些作品后来去了哪里,真可惜。

说到古典赏石的收藏,姜先生说这其实和他当年在美院的学习生活,和老先生们的交往,耳濡目染,关系很大。是美院的生活引领他进入艺术的殿堂,让他学会分辨事物的美丑好坏。毕业以后,姜先生分配到外贸系统工作,业余坚持绘画创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有机会被公派去美国学习考察,住在纽约很长一段时间。在那里,姜先生如鱼得水,大开眼界。业余时间,他跑遍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如饥似渴地学习欣赏古今中外如烟似海的艺术品。在这个艺术的“第二课堂”,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美的认识,切实提高了自己的独立鉴赏水平。

这份海外阅历,弥足宝贵,促使姜先生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旧有的东西。回国以后不久,大概是年前后,有一次他去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闲逛,在一家古董店里,他突然对里面的一座灵璧石有神启般的感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立马为其特有的形质所打动。他激动不已,当场以不菲的价格买了下来。在回去的车上,看着这个黑乎乎的石头,像沥青一样乌黑铮亮的,他一下子又犹豫不安起来,生怕自己冲动买到了假货。会不会是水泥做的啊?他忐忑不安,打电话问店主。店主哈哈大笑,说真假你还看不出来啊,这新旧总知道不,不懂买啥古董啊,好一顿奚落。这是他第一次买赏石,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说来这店主还很有点来头,好象是李叔同家的后人。通过他,后来姜先生还买到不少宝贝。

其实姜先生的审美眼光奇高,而且买东西非常讲究挑剔。收藏古典赏石,他牢牢把握两个准则,首先东西必须要完美无缺,不能是残次品;其次石头之外,必须要有原配的老座子。这两条缺一不可。有时候东西即使再好,没有原配老底座,他照样忍痛放弃。这样的克制和理性非常难能可贵,收藏这东西很容易入迷,没有规矩往往会跑野马,如果一放松警惕,降格以求,到后来常常弄得良莠不齐,真假不分。尤其石头这东西,本身无所谓新旧,也很难看出新旧。姜先生只收藏老石头,这里所谓的老和旧,是指它很早就被前人把玩、欣赏和收藏过,而不是刚刚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原生石,新旧的分别就在这里。所以,座子的新旧倒成为判别石头老不老的主要手段。我很佩服姜先生这两条收藏标准。眼光好,懂得克制,大凡优秀成功的收藏家,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下午,室外艳阳高照,室内其乐融融。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观赏一座座造型别致,石质各异的古代赏石,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拨云轩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博物馆,实在不虚此行。

简单地说,拨云轩的藏品,尖货多、品种全、质量高,可以说海内罕有匹敌。这里仅就记忆所及,撮要讲几点自己的观感。

最老的一块当数”溪石”,石质似太湖一类,状若朵云,又如鲲鹏展翅,很有动感。石正面刻“乾元二年”和“溪石”两行字,从来文物以有文字铭刻尤其确切纪年为贵。乾元二年为公元年唐肃宗李亨年间,距今近年,神天护佑,更是弥足珍贵。谛视“乾元二年”与“溪石”两行铭刻,字体明显不同,前者为楷书,敦厚端庄;后者为行书,风神萧散。而且两者字口似也有先后,并非同时镌刻。俞先生认为应该“乾元二年”刻之在前,“溪石”二字补之在后,后者书法明显有宋人笔意。此说或可商榷讨论,但此石在中国古典赏石界的重要性却毋容置疑,堪称一重大发现。

拨云轩赏石的一个特点是石头的品种多,除常见的太湖、灵璧、英石等大宗外,还有崂山石、青州石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石种,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确定考证。山东石质品种繁多,估计很多是就地取材而成。由此也可见古人因地制宜,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能力。还有几块带铭刻的赏石,如刻有“孤峭壁立,石即我也”的崂山石,和王之翰的“物与神游”红丝石,还有那峰十二石山人梁九图的小篆文“琥珊”莱阳石等……静观相对,都如与古人接引对话,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姜氏父子藏石的另一大特点是赏石的座子花式很丰富,粗分就有苏作、粤作、京作和鲁作四大类。苏作精细整饬,粤作花俏玲珑。京作也即宫廷作,则显得高贵华美。即此一端,亦可概见鲁地频繁活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上此地就是文化礼仪之邦,名人荟萃,苏东坡到文登等地做官,写下好几首赏石玩石诗篇。明清以降官宦大家不断,流风遗韵,蔚为大观。或许可举王渔洋、赵执信以及郑板桥等人为典型,潍坊、淄博和益都等处为集中地。近代随着铁路开通,胶州湾殖民地割让等大背景下,一来部分京城遗老遗少流散迁徙,选择天津、青岛等处租界为避居地,二来孙中山领导革命,烟台等地则有聚集了一大批广东过来的民族资本家,同时带来了各自的文化风尚。这样的风云际会,使得这些异地风格浓郁的底座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留存下来。

而此次寓目的那些鲁作底座,琢朴大气,浑然高古,尤其让我大开眼界,江南地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风尚。这里不妨多说几句。鲁作的座子,古朴大方,加工雕刻很少。很多都模仿古代家具的形制和线条,略施雕刻起线,没有任何繁琐纹饰。而且,有许多只加工雕刻座子的正左右三面,背面没有任何线条纹饰。非但如此,有些鲁作座子常常刷漆,以朱红为多,但其背面也同样不施漆,露出粗犷的原木纹理。

初看这样的鲁作风格,我们开始误以为是当初那些山东工匠的手艺粗糙,甚至有“偷工减料”之嫌,和苏作、粤作之精工细巧没法比。但审视摩裟良久,我似若有所悟。看到这些鲁作座子大多模仿明式家具风格中的供桌样式,简洁明快。我不禁想到,山东泰山乃中国最尊崇之山,它又名岱宗。陈从周说,“岱者代也,东方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为群岳之长。”历代帝王登临泰山封禅祭祀,“表面上是祭天,实际上是告民”,它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繁荣的象征。再联想到山东特有的泰山石敢当,以及蓬莱仙境等等崇拜,我突然领悟到,这些鲁座山子,其实不是用来做艺术欣赏的,或者说审美是其次的,最主要的它承载着一种供奉的功用,是一种敬畏天地的崇拜之物。正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类似宗教意味的石头崇拜,所以这些石头首先不是艺术品,主要初衷不是被人用来把玩欣赏的,是放在供桌上让人尊敬礼拜的,因此它的座子也就用不着四面修饰。大朴不雕,也许这正是这些鲁作座子高妙的地方。回来以后,这件事情,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我还专门查阅《说文解字》等有关字书,原来“供”字与“共”、“恭”等字相互假借,在《尚书》、《周礼》等上古典籍中常见。“共”字的小篆字形也就像一个膜拜画面,“二十人皆竦手”的样子,一幅温良恭敬的顶礼场面。我私想,它又何尝不像一张供桌的样子呢。齐鲁大地,从来就是礼仪之邦,孔孟之道播芳百世,儒教深入人心。即便是这些古人留下的石头和座子,也让我们抚触到浓浓的上古遗风,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好课题。也许,这是我此次青岛赏石的最大收获。

拨云轩藏石中还有几块崂山石也让我心明眼亮,其中有块“海底玉”,墨绿黝黑,形似古代玉器中的圭,直插云霄,有直通天地之势。承姜氏父子雅意,翌日专门陪我们去崂山转了一圈,得以一睹崂山赏石的风采。可惜“除却巫山不是云”,饱餍了他们家的旧藏之后,那些新出的石头实在无法满足我的兴趣,唯有悻悻然空手而还。益信这收藏雅事,眼力、财力和魄力之外,机遇和缘分是多么重要。

收获满满,我们离开的前夜,青岛突降暴雪,第二天早上,轮到这里银装素裹。姜雷兄带我们到海边转转,雪后初晴,分外妖娆。海边沙滩上有两块礁石突兀兀地耸立着,在雪地的衬托下像个放大的赏石般美轮美奂,壮观极了。望着大海礁石,我油然间又想起曹孟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同样写于山东,也许同样可以看作人类赏石爱石崇拜石头的最好注释。

石建邦

年4月28日,于语石庐。

本内容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是山雅集公号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