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字琦璋、璋草、瑞石。年4月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中国国家画院龙瑞课题班,中国画学会研究生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杜平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艺术创作院院委,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辽宁省雷锋研究会雷锋画院专职画家、指导教师,北京中韩书画联谊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获奖经历

.07.08年获北京市第五、六、七届新人新作作品展优秀奖。

年获中国美协举办全国第二届山水画双年展入选奖。

年,国画《当下正闲时清心在此山》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年获中国美协举办全国第三届山水画双年展入选奖。

年,国画《极目林开梧并看叶寻居》入选第二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年,国画《太行烟翠》入选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年,国画《涧水芳源》获全国第三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

年,国画《绿满宾山》获“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年,国画《霄林嫣翠》获“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年,国画《峰高泉清》获中国画学会“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年,国画《茂林芳源》获中国画学会“明德·和融”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年,国画《家山晨话》获“高洁品性·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年,国画《荷塘记忆》获“重温经典”第二届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年获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梦·黄山魂》全国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入选奖。

年,作品《腾冲印象》入选中国精神、百家金陵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由江苏美术馆收藏。

归来倘佩黄金印,敢笑苏秦不丈夫

作者:程奎

中国文人讲修齐治平,入世是中国文人的主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文人的理想。陶渊明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李白有“归来倘佩黄金印,敢笑苏秦不丈夫?”的壮志。然而,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官场的险恶与碾压,很快将他们的抱负碾得粉碎,于是他们看破红尘,或遁迹山林,避世隐居,或了断尘缘,遁入空门,于是就有“天下名山僧占半,古来高士多入禅”的现象。这些山林中人醉心丹青,用水墨寄托他们失意中的旷达,表达其愤世疾俗和对丑恶的抗争。细细品来,达官贵人和宫廷画师们的闲情逸志之作也有归隐山林的味道。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源头,也是中国画的主流。就是当下,也有一些艺术家面对社会上的消积现象,表现出过度的悲观情绪。

杜平则不然,他热爱这个时代,他的创作态度始终是达观向上的,他讴歌大山的英雄主义气慨,反映山里人家恬静安逸的生活,他用浓笔重墨表达对祖国大好河的眷恋。他同样具有批判精神,那就是也画寺庙,但他笔下的寺庙是心灵的圣洁之地,寄托着他净化社会风气的期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笔下的山水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飘逸着通透清沏的智慧……

与瑞石·杜平在他的画室小酌,聊得非常尽兴。喝至半熏,杜先生拿起了笔,只见他横刷竖抹,大开大阖,时尔疾如脱兔,时尔静若处子;泼墨则酣畅淋灕,勾描则线条精细。我暗自惊呼,这哪是在画画?分明是在直抒胸意。突然,我对“写意”二字一下子悟透了,杜平不正是在写意吗?

杜平对线条的处理不但精到,且极其娴熟,无须做作;对墨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点染之处,墨韵飘逸,几乎不假思索。其作品中散溢着超凡脱俗,远避尘嚣的禅意,令人观之顿生亲近山林修禅悟道之心。

创作中的杜平完全是一种忘我状态,真有“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气势。当他最后一笔完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作品便神奇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真真有“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的震撼。看着眼前这位不大修边幅的杜先生,心中暗看惊叹,不禁想起了苏轼的一段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杜平现在的状态不正是如此吗?

杜平是幸运的,他生在皇城根,得益于众多名师的教诲。名师即严师,杜平回忆说,我的先生们十分严厉,斥责起来几乎让人崩溃。杜平说:有个词叫鞭策,我最理解这两个字的含意了。先生的批评就是鞭子,抽打着我的灵魂,我不得不刻苦前行。

严师高徒,杜平因此而打下了纯正的中国画传统。

在老师的指点下,杜平酷爱读书,“读名著,画名山”是他一生的追求。月下,他沉醉于唐诗宋词的芬芳;深夜,他与老庄等先秦哲人对话;车上,他与四大名著为伴。三清观,与道士品茶;五台山,与高僧参禅;峨嵋胜境,普陀梵音,边塞风光,黄土高原……

他披一蓑风雨,载一路霜寒,吸日月之精华,得山川之灵气,名山大川滋润着他的笔墨,佛道圣境升华了他的灵魂。杜平就像个苦行僧,在艺术之路上艰难攀行,很少停歇。偶尔停歇,一定是对前一段走过的路进行反思,而每次停歇后的反思,都是一次否定,更是一次超跃,他在一次次地否定自己中实现着一次次的超越。

在杜平眼中,山是有神韵的,它需要画家去捕捉。一旦捕捉到了这座山的神韵,山就会在画家的笔下鲜活起来。捕捉不到山的神韵,画出来的作品,一定是是呆板的,僵硬的,味同嚼蜡。记不得画了多少座山了,这一画就画了大半辈子。他的大脑成了一座山的数据库,每座山的神韵都深深印刻在了他心中。

佛家讲修成正果,修成正果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修是磨难,是面壁,甚至是煎熬,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这个过程,少则十年,多则三五十年,甚至一生。杜平经过二十多年对国画传承的坚守,渐渐地,他眼前的一座座山变成了一幅幅有着传统神韵的中国山水画。他如同庖丁解牛,对眼前山水画结构和光线也渐渐清晰起来,他可以随心所欲甚至是无意识地不加思索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调动眼前的山山水水。这时的杜平,胸有万座峰,笔下千座山。只要拿起笔,一座座曾经捕捉过的山的神韵就会涌上笔端,此刻,不是他在画,而是山的神韵在诉说。山在借杜平之笔,书写自己的恢宏。

许多画家画了一辈子,一直停留在感性阶段,杜平却已经总结出了自己独道的艺术方法,并将其上升为理性思维。他的“四抓、一标四至”是对山水画实践的概括与总结。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绘画大师都有自己的绘画理论,有无理论是区别画家和大师的关键。我们还不能说杜平是大师,但他正在刻苦地向大师们学习,假以时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腾冲印象》是杜平坚守传统的典型作品之一,彰显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同时,也是他绘画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他的四抓之论:第一是抓动感。杜平抓住了腾冲的动感,山,高指苍穹;树,昂然向上,奇石嶙峋,曲径通幽,整幅作品生机扑面,气势夺人。二是抓结构,作品在结构上处理得巧妙:一座石阶向上攀去,他没有将石阶画得一览无余,而是将中间隐去,引导着人们去寻觅,人们不由得将眼光移向顶端,于是便看到了白云生处的人家;而那段隐去的石阶,有“此时无声用胜有声”之妙。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渲染着腾冲大山的俊美,结构上层次分明,其目的是在烘托高耸入云的山顶人家,山顶人家是这幅画的画眼,它让人自然联想到腾冲人民的英雄主义气概。第三是抓特征,腾冲境内多高山,作者独具慧眼,抓住了腾冲诸山中最险峻最具代表性的山,为腾冲的山赋予了蓬勃向上,顶天立地的神韵。第四是抓关系,作品在关系的处理上更为精致,山石相依,阶亭相映,流水潺潺,点叶、山皴、留白、浓淡,笔笔精道,相互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曼妙的画卷。

杜平在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总结出一个“至高、至深、至尚、至远的坐标系”。有了这个坐标,一幅画就有了灵魂。表现腾冲的英雄主义就是这幅画坐标,作者的构思由这个座标点向上下左右延展开来。顺阶上行至高,抵达白云深处,我们似乎在高山白云间,听到了响彻寰宇的对抗日英雄的礼赞,它更表现出中华民族壮志云天的理想;根要向下扎,花要向上开,整幅画传统根基雄厚。各种既中规中距又潇洒飘逸的点叶法铺满整座大山,给人以林涛浩瀚的壮美。细观每一笔,都呈现出向上的张力,无意识间的“春光乍泄”,已让人看到了画家永远进取不断向上攀登的决心和勇气;作者在白云深处,并没有表现古时的亭台楼阁,而是具有现代时尚民居,无意识间已勾勒出人民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中国梦。画作主题鲜明、意境高远、笔墨酣畅,催人奋进!

如果说“四抓”是杜平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的话,那么“一标四至”就已经完全进入了理性思维。

我们可以把《天门山观音殿》视为杜平先生对净化人们心灵的理想主义诉求,它右下角的一棵树如一个女子正在向观音低首,身旁的一高一低的山石像个头戴毗卢帽的僧人和其它草木在朝拜观音。在他们前下方是一座虹桥,几位行者正在向寺庙走来。而环绕在寺旁的树如同千只佛手,构成了一幅千手观音图。画的核心却是作者用几笔随意的勾描,就将一座香火极盛的观音殿展现在人们面前。

至于观音殿周围的树,也许有的欣赏者会问,这是什么树?世上有这样的树吗?佛法无边,化及万物。杜平捕捉到了观音殿的神韵,从而无意识中将自己的意念化作了这片修禅之树。

关门山观音殿是这幅画要表现的主题,山石树木看似无序实则有序而严谨,逻辑层次分明。我敢断定,杜平在画这幅画的时候,许多处绝对是超意识的行为,然而,这种超意识的笔触恰是画家历多年来对世界万物观察后的自由流淌。

这种自由的流淌源自对必然的敬重,是对中国画传统的坚守。我们生活在一个古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各种艺术流派的大碰撞时期。创新是极其艰难的过程,真理向前再迈一步,就成了谬论。一些艺术家在试图创新中丢掉了传统,表现出的是无根基的浮躁,且自以为得计,虽可取宠于一时,但绝不会长久。创新是必须的,中国画不是孙悟空,不是从石头缝迸出来的,而是植根于汉魏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百年的国画大师们所积淀的丰厚历史土壤中。不植根其中,长出来的就一定是怪胎。

天命已过,时将耳顺。自古英雄出少年,思想家、艺术家却不然。思想和艺术需要岁月的积淀,没有积淀就没有厚重。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期盼向晚年过度中的杜平能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认真疏理自己绘画的心得,进一步捋清自己的艺术思路,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艺术方法,就像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样,在修心中突然顿悟,于是天地万物就在心中、在笔下清朗起来灵动起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