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冠以“五百年”之名的画家有两位,一位是徐悲鸿心目中“五百年来第一人”、毕加索的好友、被人赞为“石涛复生”的张大千先生,一位是自诩“五百年出一位”的巨匠、当今美术界“首席大财阀”范曾先生。上溯中国美术史,尚没有一位画家被冠以或自诩为“千年第一”的,究其原因,是没有人能冲破那道坎——“宋画”。
宋代宣和年间,宣和画院(翰林图画院)考试被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优秀之画家。唐代即使出了很多楷书、草书大师,但我依然觉得艺术氛围比不上宋代美术界浓厚,中国画在那个时期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我看《宋画全集》,发现宋画的种类繁多得无法想象,几乎每一个“课题”都被宋人开发研究完了,而竹子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云:“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知,在白居易以前就有竹画了,只是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水墨。上海博物馆藏五代徐熙的《雪竹图》给观者的第一感觉是无比的写实,好像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
然而,当把目光转移到具体的物象上时,我们会发现,所有物象造型都是经过画家高度提炼出来的洋溢外形之美、极尽形态之变的创作。这幅作品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即便放到现在,也都是画家们所追捧临摹的对象。《雪竹图》对北宋画家赵昌的工笔《竹虫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文同《墨竹图》宋代文同的《墨竹图》是竹画中的经典。画家以畅快的笔画,简要准确地表现了竹子竿、节、叶的结构,十分细腻。《墨竹图》的运笔不疾不徐,叶片锋利流畅,突出的小竹枝笔笔充满速度感和力道。苏轼的“兔起鹘落,少纵则逝”便是在说画中这种具有张力的速度感。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中国画家画竹子一定要学文同,如此方能画出优秀的竹画作品。
中国画到了元代好像“松散”了许多,正如唐诗、宋词、元曲一样,艺术风格是跟着大方向走的。不过元人画墨竹者甚多,高手如云,如高克恭、李衎、赵孟等,而以风流论,则当数顾安。顾安喜欢画风篁新竹,或丛生群聚,或一枝独秀,竹叶多取仰势,姿态各不相同。他不仅师法自然,还学习前辈名家的画竹技法,融入书法意趣,形成了萧疏清逸的画风。在其代表作《幽篁秀石图》中,竹竿劲挺,叶片繁茂,不卑不亢,意态飞扬,充满了文人画之情调。
明代夏昶擅画墨竹,师法王绂,能得其妙。徐沁在《明画录》中称赞夏昶“写竹时称第一,名驰绝域,争以兼金购求,故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其所绘之竹用笔劲利遒健,竿瘦叶肥,笔势变化多端,挺劲潇洒,布局新颖,气息清新,技法的自由度好似更胜前人一筹。
赏其代表作《墨竹图》,竹叶纷披,临风摇曳。翠竹起笔、收笔以楷法运之,既显笔墨厚重,又得潇洒清润之姿。竹叶的安排错落有致,落墨即成,并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层次分明。片片竹叶于风中摇曳,风情万种,充分体现出“迎风”之意韵。
王炯智《竹林飞喜图》明代沈贞的《竹炉山房图》,在继承宋人手法的同时,将“小竹林”画发扬光大。画面之中,山岩脚下,丛竹苍翠,清溪湍流,杂树、山房、水榭、庭院,错落有致,房内之人对坐闲谈,颇得清幽之趣,笔意境界直逼宋人。
到了清代,画竹当数郑板桥的名气最大。他和石涛、诸昇、改琦的竹画基本上属于一个风格体系,笔墨重写意,竹叶由之前的仰叶变成俯叶,这也是当代文人画竹子的基本风格。
初学国画时,老人对我说要先学画“梅兰竹菊”。经过几十年的学习,我发现如果说书法里面技法最难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那么绘画对应的一定是宋代风格的竹子了。我画竹子最初学习《芥子园画谱》,后来学画陈少梅的竹林。陈少梅画的是竹林小叶,我当时没法从中了解竹枝竹叶的结构关系,没过多久就放弃了。#绘画#再后来我学习文同的笔法结构和启功的章法。我虽不画工笔竹子,但是在笔法上却最大限度地坚持写实——画竹子从下往上画(现在很多画家横着画),竹枝由粗变细,竹竿中间长、两头短,小竹枝的长度相当于竹子中间竹节长度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直竹、弯竹相呼应,浓墨为主,淡墨为辅,如条件允许,整体烘染一下就更好了。竹子可以配太湖石,可以配禽鸟,也可以用竹子代替树林来配大型山水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