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近眺隆》这是一个神奇的展览,墙上的水墨作品看起来抽象而现代;展厅中间的装置,一笔焦墨在棉麻布上一拉就是30米,鱼缸中大鱼小鱼自在畅游;门口的小花园也变成了作品《兕折裔》的放养地——抬头就可以看到鱼儿上树,熊猫卧壁……这就是正在羊晚艺术研究院热展的“郭…青——郭青作品展”。你看,连展览名称都是这么有个性。因为,郭青出生于艺术世家,既是青年艺术家,又是策展人、编剧。这么多身份融合到一起,他的展览想不特别都难。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最开始被郭青的这个展览所吸引是看到了部分作品的名称:《兕折裔》《隐注陂》《鸟昆异》……什么意思?到了现场,越发觉得奇妙,传统的笔墨与当代的形式感在作品上相融相生,作品名称与作品之间似有所关联,又像徐冰的《天书》一样不可懂。郭青表示,这跟他对展览的定位有关。作为著名国画家郭莽园先生的儿子,郭青所受到的传统熏陶不可谓不浓烈,他对传统的喜爱也发自内心。但既然是办展览,就必须思考和探索。“包括题目都应该更接近我们的古体,但又要有疏离感。”毕业于广美工艺系的郭青,可谓什么都能拿得出手,他的毕业创作做的是雕塑,展出时连潘鹤老师、梁明诚老师都去看了。这次展览也是他的装置作品首秀。在他看来,会做雕塑的人,做装置难度真的不大。“装置其实就是一个简化了的雕塑。”这件名为《汉上焉》的装置作品,郭青用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概念来做的。“印象里,我三岁拿起毛笔画的就是一条线。我想,几乎每一个中国小朋友拿起毛笔来,最开始画的都是这么一条线,因为还不识字,画线是最好的练笔方式。可以说,这条线是连接传统的基础和源泉,是中国艺术的源头。当然,我今天的这条线是30米长的,而且是用写碑的方式逆锋起笔。”而鱼缸也有源头活水的意思,所以,整件作品既深又浅,连小朋友都会感到好奇。在雕塑上的实践和思考,也给郭青的水墨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展出的六张大作品,无论是线条的厚重感,还是空间处理等都具有一种雕塑的力度和美感。《陵乎游》的灵感来源于英国索尔兹伯里古城附近的“巨石阵”,郭青力图表现一群从远古走向今天的人。作为观众,这抽象的人形看起来又有脚印的感觉,题目则让人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所以,整件作品看起来既传统又现代,充满了象征意味。但用水墨来架构,难度真不小。“从具象中慢慢抽离,每一个形态就是每一块石头,几乎都要单独画一张画。”郭青表示,这张作品让他充满了挫败感,总处于一种强烈的自我怀疑中,所以是开始得最早、结束得最晚的一张画,贯穿了整个创作的始终。正是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郭青的这几张大作品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听他说全部都是用生宣和国画颜料来创作,更会明白守住这个“底线”多不容易。譬如他的《近眺隆》,远看就是一块镂空的太湖石,近看会发现那上面密布的线条,竟是中锋行笔打出来的墨线,有素描的感觉。生宣上打线,既要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又要保证一定的齐整性,也是考验人的活计。郭青笑称自己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打线就打得快要吐血了”。这其实又是出于郭青的策展人身份本能了。“我一直反对一个展览就是一个系列、一种感觉、一张作品的多个变体。我很清楚,如果选择这样的方式会很轻松,但是我不喜欢这样做。”因此,展厅虽然不大,但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