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为我国历代美术作品中较普遍的题材,也是壁画中常用的绘画内容。大雁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内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雁形象本身的文化内涵   “雁”意象属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型意象,其使用频率也非常高,文人化的中国社会,常赋予工笔花卉以特殊的审美意义和精神寄托。《宣和画谱》记载:“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

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安阳的墓室花卉作品中频频出现花枝繁密的牡丹花,搭配精雕细琢的银盆以及蓝天中飞舞的蜻蜓和彩蝶,演变成对美丽、富足生活的向往与眷恋;在太湖石大雁之畔,山鸡、蚱蜢现身,也别有一番牧歌野逸的情调。安阳墓室花卉画表达了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感。花卉画分化蓬勃发展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分支,五代时期,代表皇室的“黄筌富贵”和代表中国文人艺术的“徐熙野逸”,都是对花卉画蓬勃发展中各种风貌的诠释。

 (二)壁画语境中雁图像的文化内涵

  禅宗是基于老庄道教思想发展而来的本土佛教思想,它受到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启发,以“鳥道”来比喻“空灵”。本文认为,中国佛教的这个流派倾向以“亲证”为主,注重个人的人生经验。这种思维方式逐步地渗入到中国的文化和美术之中,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绘画。禅学讲究直观的观察方法,经常以诗歌的形式阐述佛法,例如:“雁行于天,影沉于冰,雁不存迹,水不存影。”

《五灯会元》《天衣义怀禅师》一书十六,以大雁为载体,不留踪迹,这就是“空”的意思,“真我”是无所不在的,这就是“鸟道说”的精髓所在。另外,鸟在佛教典籍中还有许多含义,相传释迎牟尼是从一只鸟转变而来。在佛经典中,大雁多是以善鸟形象示人,雁王经常是菩萨转世,在经典中有许多关于大雁的故事。

《法华譬喻经·忿怒品》二十五有个传说,说雁王带五百只鹅去寻找食物,结果雁王掉进了一个陷阱里。一头大雁没有躲开箭雨,而是跟在猎手的身后,哀号着,咳着鲜血,夜以继日。这位猎户被雁的忠义打动,就把雁王释放了。雁在禅画中也是常见的主题,与禅宗的森林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佛教的“丛林”,指的是禅门的和尚团体,也就是所谓的“大众”,深山老林的隐居者,也就是所谓的“修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雁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因其本身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被人类的道德规范所依存,从而在古人的诠释、吟诵中,形成了具有广泛、多元的意蕴,其形象也就是艺术家情感的投射对象。

  雁是传统的花鸟绘画主题,中华文化中的大雁寄托了厚重的传统内涵。在孔子看来,它具有道德、伦理和劝诫的思想意蕴;对道教来说,大雁表达了放飞自我的雄心壮志;于佛家而言,其为寒潭雁迹佛。这种儒、释、道三家文化差异与统一的结合,说明了“雁”意象内涵的丰富与深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