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文坛界中,英国勃朗特三姐妹是一个奇迹。三人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却都创作出了著名的作品,其中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夏洛蒂的《简爱》更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作为19世纪两部重要的女性代表作,《呼啸山庄》与《简爱》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今天,我们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来聊聊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女性意识之觉醒。
勃朗特三姐妹画像一、何为女性意识?
说起女性意识,可能不少人会想到那些见什么都要发表大道理言论、怼天怼地的女性人物形象。不可否认,这也是女性意识的一种。但究竟什么是女性意识呢?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通常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性别特质及责任会进行思考、辨析,有选择地接受。
简言之,也就是女性对外界一切事与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思考。
女性意识,其典型的重要标志是争取女性独立的地位。
在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并不少,以女性视角来叙述行文的也不少,如我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就善于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书写纷繁生动的女性世界。而谈到女性意识,就不得不说说《呼啸山庄》与《简爱》这两部作品。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谈这两部作品。
二、《呼啸山庄》与《简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有哪些女性意识表现?
总结来说,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分析:
1.性格与家庭2.爱情与婚姻两部小说女性人物的共通之处:“叛逆”与独立意识强烈
何为“独立意识”?心理学上,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简而概之,可以视为是对自我人格尊严和目标理想的追求。
在小说作品中,无论是《呼啸山庄》里的女主人公凯瑟琳,还是《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她们都是独立的、“叛逆”的女性,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追求。具体而言:
1.1《呼啸山庄》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
与生俱来的刚烈性格、顽强不屈的意识以及狂热的自由追求
常言道:“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
对《呼啸山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来说,也亦如此。
凯瑟琳出生于呼啸山庄,这是一座处在旷野之中的山庄。在粗犷的环境中长大的她,与生俱来桀骜不驯的性格。
《呼啸山庄》剧照比如书中描写到她的出场时,这样写道:
“我可不吃这一套,哗啦一把拎起那部破书(指经书)的封皮,就扔进狗窝里,一边还诅咒说我讨厌圣经。”
这里需要格外一提的是,众所周知,《圣经》是一部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社会各方面的巨著,是基督教的经典,是西方人的“信仰”。不过,尽管《圣经》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但是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如《圣经》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视角的著作,根据相关统计,《圣经》中的女性人物描写寥寥无几,占总人数的不到5%。此外,《圣经》中所描绘的女性,不少为“罪恶”的女性形象。即便是“贤妻”,也是围绕着父权制社会秩序而服务的。
所以,从凯瑟琳这一烧书的举动就足于看出,这位女孩身上独有的任性和离经叛道,以及对所谓条条框框教条束缚的憎恶。
记得《红楼梦》第三回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是一段关于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描写。在那个旧社会时期,在中国,乃至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女性的要求或看法,基本上和上面曹雪芹先生用来赞美女性的词句一样,应是柔和、温顺、乖巧的。
但是,在凯瑟琳身上,看不到这样的女性特征,凯瑟琳是活泼、好动、任性的,内心充满了狂热,正如她对希斯克利夫的内心表白一样:
“我这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的英俊,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完全一样的。”
《呼啸山庄》剧照显然,这既是她的独白,也是她对自我叛逆性格以及男性气质的认识概括,而这种个性意识是那个年代的女性普遍缺乏的。
1.2《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
简爱和凯瑟琳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具体而言,在性格与家庭层面上,简爱身上的“叛逆”和独立表现在:
寄人篱下,也不畏强势,敢于反抗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从小生活贫困,父母双亡,寄宿在舅舅家。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注定是孤独和凄苦的。自从唯一疼她的舅舅死后,简爱成了家中的眼中钉、肉中刺,舅母和表兄对她更是拳脚相加。在这样非人的“管教”环境下,简爱身上的反抗意识愈加强烈。
年少的简·爱剧照在面对表兄残忍粗暴的殴打时,她最终不畏强势,勇敢反抗,与表兄扭打成一团,怒斥表兄是个魔头,是杀人犯……
在现代人看来,这种维权行为其实也正常不过,遇到危险,当然是奋力反抗。但是,在几百年前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相对比较低。纵观人类历史,人权这一概念的出现不过才多年的历史,且最初美国、法国等国家提出“人权”之时,其定义范围还仅只是局限于男性而已,并未包括女性。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时代,女性的话语权是缺失的,要站出来反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其二,简爱本是寄宿在他人家庭,与家庭的成员起争执矛盾,这无疑就意味着她随时有被赶出家门、露宿街头的可能。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在对她均不利的情况下,她依旧站起来反抗,这无不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
2.1《呼啸山庄》之爱情与婚姻
为获取恋爱与婚姻自由,以死抗争
凯瑟琳的女性意识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矛盾来表现。小说中的凯瑟琳是富家大小姐,她喜欢贫穷且出身低微的希斯克利夫,她对他的爱是如此狂热和深沉,完全超出了世俗爱情的定义。
《呼啸山庄》电影剧照而当她遇到画眉山庄的林顿后,她又被贵族的生活所深深吸引。对凯瑟琳而言,嫁给林顿,就意味着可以过上有身份、有地位的上流社会生活,从此尽享荣华富贵,衣食无忧。而若嫁给希斯克利夫,则只能过得贫困、凄惨的生活。在权衡之下,她选择了前者,嫁给了林顿,转而“舍弃”了自己深爱的希斯克利夫。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女性并不少见。客观上讲,凯瑟琳的选择做法有悖于道德标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选择了精神,还是选择了物质,都是女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
小说最后,当希斯克利夫带着愤怒离开庄园,而又带着财富和复仇之心回到庄园时,凯瑟琳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困境中。一个是她的现任丈夫,一个是她仍深爱着的情人希斯克利夫,她想同时拥有两人,希望两人能和睦相处。但是,很显然,人生没有两全,幻想婚姻与现实婚姻家庭本就无法共存。最后,凯瑟琳选择了自己内心的爱情。然而,这时一切都已回不去了,最后,她用死来结束了这一切,以此让身体与灵魂回归自由。
《呼啸山庄》剧照从实际来看,凯瑟琳和传统的女性没有什么不同,她们都是被困在圈子里的人。但是,从自我追求来看,她又比一般的女性要活得更加的果敢和热烈。
2.2《简爱》之爱情与婚姻
在爱情与婚姻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平等与尊严
小说中的简爱,是一位“贫穷,低微、瘦小”的女性,而罗切斯特是桑菲尔德庄的园主,拥有着无数的钱财和令人羡慕的体魄,是典型的男贵族代表。两人的出身和家庭、经济背景,显然差距悬殊。
《简·爱》剧照但是,在面对罗切斯特的爱时,简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感到抬不起头,也没有为了物质、金钱而特意放下尊严和人格,去投好罗切斯特。面对罗切斯特假装要娶英格姆拉小姐时,她说:
“你以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平,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的是一样的……我的精神同你的精神在对话;就像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彼此站在上帝的面前时一样平等。”
这可以完全看作是简爱版的个人“独立宣言”。从中可以看出,简爱对情感的追求是独立的,不为世俗化的。她的所言所语,是她内心里的那份自主、独立与平等理念的显露表达。
三、从主题思想来看,两部作品的共同指向——对男权主义的抗争
小说《呼啸山庄》与《简爱》打破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勃朗特两姐妹的小说,均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了女主人公的一生。
1.
具体来说,《呼啸山庄》以日记的方式,三重的叙述视角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极度叛逆、极力挑战男权社会的女性人物形象。凯瑟琳的女性意识,体现在对固有传统和价值观的抗拒上。
如,不屈服于父权社会给她的束缚和压迫:
对于父亲不喜欢或不认同的事情她都喜欢去做,她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自我性别的认同,对男权、父权社会的否定,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傲慢姿态。直至她的父亲将要离开人世时,问她为何不能做一个好女孩时,她仍以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来反问父亲,为何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亲。
很显然,这是对父亲权威的抨击,是对男权的挑战,而这样的精神意识显然是深刻在她骨子里的,否则不会在父亲临走时,还说出这样令人伤心难过的话。
再如,她曾在梦境中表示,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家庭,也不想要这样的家庭地位,这同样也是一种叛逆与独立意识的表现。直至她长大嫁人,这种潜在的强烈的个人意识依旧有增无减,最后,甚至到了人生死亡之时,这种独立与反抗意识依旧表达得如此强烈。
2.
和《呼啸山庄》有所差别的是,《简爱》中展现的是一个在男权社会压迫下,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的女性形象。对她而言,通过抗争来获取独立与自由是她能选择的,也是唯一的出路。而她的这种女性意识之崛起和反抗,我们更是能够从她对罗切斯特的情感态度上看到。
小说中,她与罗切斯特的情感是建立在不对等的基础上的。而在当时的英国,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之上的,其实质和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所强调的一样,注重门当户对。
其次,当时的英国婚姻,女性一般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女孩该和什么样的男性结婚,多半由父母决定,由长辈决定。很显然,在男权社会里,简爱毫无竞争力可言。最后,她之所以能够获得罗切斯特的爱慕,正是其身上那股为了追求自己的平等权利,为了维护自我独立的人格,敢于和男权社会及残酷的现实生活作斗争的精神和勇气。
总而言之,两部作品都讲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对传统道德伦理束缚的的反抗。虽然凯瑟琳的结局,没有简爱的结局一样美好,但是不可否认,她们同样都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话语权的追求,对自我人格尊严的维护。
四、作家创作心路历程——女性意识的觉醒
其实,不管是《简爱》还是《呼啸山庄》,两部小说都各自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里面。
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同为姐妹,共同生活在英国北部约克郡豪渥斯的一个小乡村里,那是一个寒冷、荒凉、偏僻的山区,也是一个自然优美的旷野之地。美丽的山区风光,为勃朗特姐妹们解了不少乡村的苦闷与乏味,也对她们自由、独立思想产生了影响。
在《呼啸山庄》小说中,山庄里的狂风、黑沉沉的夜幕、大块突兀的石头、阴森的光影……这些充满了旷野、乡土原始气息的画面,可以说就是作家勃朗特姐妹真实生活环境的刻画描写。
此外,两人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勃朗特姐妹,年幼丧母,父亲虽博学,但却是当地出了名的穷牧师。家中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写诗和绘画还不错的弟弟布兰威尔的身上。但是,很不幸,没能“望子成龙”,布兰威尔爱上了有夫之妇且惨遭抛弃,最后在酗酒与抑郁悲伤中死去。
为了维持生计,勃朗特姐妹只能先后离家外出当教师,然而打工的生活是凄苦的,更是受气的。除了工作,她们还需要忙活家务,洗衣、做饭……可以说,是悲苦的人生体验,唤醒了她们个体意识,激起了她们内心的反抗。
勃朗特三姐妹《隐于书后》剧照而这些人生经历,在《简爱》及《呼啸山庄》小说中均能找到影子折射,如《简爱》中的女主人公人生经历,其实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人生经历的缩影写照。
当然,除了人生经历,还有作者的性格也对创作产生影响。
记得荣格理论中曾说过那么一句话:“每一个女性化的女人,她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男性化的自我。”
可以说,素有“荒原之子”之称的艾米丽,就是这么一个人,夏洛蒂曾这样描述艾米丽:
“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她最喜欢的是自由。”
艾米丽·勃朗特的确,她的性格,充满了男性气概,这些气质特征在她一贯擅长的深沉、雄劲、粗犷的文章笔调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艾米丽身上的男性性格,其实也是其女性意识之觉醒的具体化表现。
评价
意识源于实践,艺术源于生活。从某种程度看,一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作家人生性格以及人生经历的再现和重塑。对《简·爱》与《呼啸山庄》小说的两位女作家来说,不亦如此。
19世纪的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芽与觉醒。《简·爱》与《呼啸山庄》的作者,勃朗特姐妹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著作,与其所生活的环境背景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小说《呼啸山庄》的男女,爱得炽热,恨得强烈,报复得疯狂,那种强烈的爱与恨,是人性最原始的悸动。那是一场没有谁对谁错,只有爱与恨、血与泪的活动,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犹如一场风暴。
小说《简爱》,一洗名场利的风花雪月之庸俗气,一反大家闺秀的娇柔情,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贫困、瘦小,却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敢于反抗资产阶级的腐败、虚伪、不平等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可以说,《呼啸山庄》与《简爱》是女权意识觉醒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和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之觉醒离不开关系。
写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呼啸山庄》与《简·爱》在作品完稿之时,都采用了男性名字署名,只为了避免性别上不该受到的歧视。
关于这两部小说,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呼啸山庄》与《简·爱》,隐于旷世,绽放于荒原。如今,这两部女性先锋代表作,在文学史上依旧绽放着灿烂的烟火。
参考资料:
文/尹玖红赵晓茹胡颖,从自我认同角度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权意识
徐小雁,Alisonm.jack,女性主义批评视域下《圣经》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赵蕊,从《筒·爱》与〈呼啸山庄》中看勃朗特姐妹的创作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