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国画是不讲笔墨用色,只讲究线条意境的,所以国画中的人物形象大多看着“不像活人”,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翻看历史典籍,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早期的绘画艺术其实是以追求写实为主的,现存最早的绢画是由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做的《女史箴图》,以教化当时的女性为题材,是典型的人物画。

女史箴图

到了唐朝时期,绘画的题材依旧是以叙事或写人为主,例如张萱所做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或者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等。人物形象都很丰满写实。

虢国夫人游春图步辇图簪花仕女图

然而盛唐时,诗人王维的画作却打破了这一传统,以“破墨”法开创了新画风,山水成了他主要的绘画题材,不过他的画,此时大多是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态,也并没有正式命名为“文人画”。

传王维辋川图(原作已遗失)

“文人画”的真正兴起离不开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彼时的苏轼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不停地被贬,离自己的政治抱负越来越远,苏轼索性拿起了画笔,这一画就彻底的把“文人画”推向了高潮。

北宋年间,主流画派“院体画”要求作画一定要像,要和真的一样。然而看看苏轼,他笔下的画就没一张像的,画竹子,但是他笔下的竹子从来都没好好长过,不是在石头下面长出来,就是形状很奇怪,要么就直接是红色的,他的这一举措,直接定了个新标准——士人画,也就是我们说的文人画。

苏轼潇湘竹石图

文人画实际上没有特定的要求,没有规定什么东西必须画成什么样,更多的则是表达作画之人的心境,但实际上文人画要求画家的文学素养要很高,要有自己的想法,要精通书法篆刻,在没有过多色彩的画面上,要求画家对墨色的浓淡把握以及笔法走势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一位优秀的文人画家,大多先是一位文学素养极高的文人,而后才是一位画家。

苏轼笔下的奇怪而又不失美感的。就像他的人一样,一直顽强生长,而一直高洁坚韧。他这样的画法,直接引领了后代一大批画家学习效仿,堪称是文人画的里程碑。

苏轼木石图

而真正将文人画变为一门画派,并且演变为画坛主流的,则是元朝书画家赵孟。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赵孟红衣西域僧(网络图片)

他提出了“作画有古意”的口号,将北宋时期艳丽细致的画风转向质朴自然,提出的“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赵孟通过倡导“古意”确立了元代绘画的审美标准,真正的将文人画确立成一门画派,影响了后世山水画风的发展。

赵孟神骏图(图片源于网络)

还有一位典型的文人画家,就是八大山人。

明朝的皇室遗民,眼见自己家的江山遗嘱,既是心死又为了活命,八大山人选择了出家。眼见大势所趋,八大山人心中的愤懑也只能画在纸上,所以他的画作中所有的动物都长着一双“人眼睛”,并且坚定不移的翻着白眼,就像这样。

不过不论是苏轼笔下的竹、还是赵孟,还是八大山人画中所有“翻白眼”的动物。这些画都不过分追求形似与画工,更多的是想表达画外蕴含的“文人士气”,例如高洁、坚贞、顽强等等的君子品质。而“文人画”的流传,想必也是作画之人与观画者之间最好的情感共鸣了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