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的画家用线条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归纳出十八种描绘形式,简称“十八描”。十八描极大地表明了中国语言所蕴含的空间,使线描有了个性化、技术化、情感化的内涵。经过历代画家反复实践并经时代检验,十八描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鲜花。
一、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虚入虚出
二、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用笔流而不滑,停而不滞。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三、竹叶描:类似柳叶描,中间粗两头细,但比柳叶描更粗短一些。以中锋写之。
四、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使用篆书笔法,圆转而有力。
五、高古游丝描:中锋行笔,用笔圆匀细致,属于实起实收一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到,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紧劲连绵,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用以表现娇嫩柔弱的物象,如牡丹、虞美人的花瓣等,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六、减笔描: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时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一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七、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的线条粗一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八、枯柴描:常用来表现枝茎、山石等。线条有刚有柔,整而不乱。实起虚收或虚起实收,侧锋行笔,虚起或虚收时须意到笔不到,线条富有变化。
九、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无丝毫柔软之迹,属于实起实收之类,用笔均须意到笔到。铁线描比琴弦描粗一些,线条均匀,多为直线,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须刚中带柔。用以表现挺劲的物象,如金属制品、剑麻叶、松针等。
十、撅头丁描:用秃笔,侧锋行笔,坚强挺拔中要含有婀娜之意,最忌粗恶。属于实起虚收类,收笔时须意到笔不到。
十一、混描:以淡墨皴衣褶纹,加以浓墨混成,故承混描,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淡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究“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十二、枣核描:属于虚起虚收类,用笔起收均须意到笔到,线条有变化,像枣核一样中间粗、两头尖。多用于表现花蕊。
十三、行云流水描:用羊毫笔,以中锋行笔,线条的粗细以提按的笔力进行控制。注重线条的柔顺,一笔下来,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淋漓感。
十四、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呈圆弧状,讲究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十五、蚂蝗描: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伸曲自然,肉而不弱,属于虚起虚收类。
十六、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故称“橄榄描”,元代辉颜等人多用。行笔稍细,粗细变化大,用笔最忌两头有力、中间虚弱,应当起收极轻,中间沉着,属于虚起虚收类。
十七、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多用。
十八、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叶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收笔尖而细。皴法如同写兰叶,属于实起虚收类或虚起实收类。这种线条像钉子的头、老鼠的尾,很生动,常用来表现叶筋等。
中国画的线条变化丰富,但在进行基础线条练习时,和书法中笔画线条的要求基本一致,重点要求掌握“中锋运笔”,这样才能画出挺健流畅、遒劲有力的线条。
学国画练习线条时,通过对线条起、行、收的练习,掌握线条运行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笔的硬度特性和用笔的不同角度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指、腕、肘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顿挫、转折和提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