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对于马天云来说意味着丰收,他的新书《贵州中国画》丛书在贵州省文史馆发布并举行了作品研讨会。
对马天云来说,《贵州中国画》丛书是一套跨专业书写,耗时5年之久完成,讲述贵州中国画历史的书籍。写作中,既要“寻根问祖”追溯贵州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又要有创见有开拓,撰写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马天云是贵州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贵州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马天云的成长一直有书画艺术的陪伴。他父亲的挚友胡问遂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受此影响,他和兄姐幼时就被严格要求临帖习书,“以为日课,十余年未曾间断。”后来随父亲到上海,他还得到过胡问遂的当面指导,对书法艺术颇有心得。
因此,撰写《贵州中国画》丛书成为一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
因为喜爱,退休后的马天云把研究贵州中国画史当成了一份值得坚守的事业。在他看来,这是一件发挥余热,“为贵州增强文化自信和打造精神高地添砖加瓦、尽心出力”的大事。
谈及自己与绘画艺术的渊源,马天云表示,儿时至今,他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一直未曾断过。
年春,马天云被调到上海工作,同胡问遂的长子著名书画家胡考接触逐渐增多,儿时临帖的记忆被再次唤醒。
工作之余,他结识了上海书协副主席张晓明、张伟生,书法名家钟正修、画家唐天源等人,在他们的影响和指导下,马天云从幼时的被动临帖开始向主动习书学画转变。
两年后,马天云又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与常到北京的贵州著名画家王振中、著名学者姜澄清等交流接触增多,并结识岳黔山、王乘等在京贵州籍国画名家。后又与来京进修的黔籍画家吴宇滔、赵玉祥等相识。
与书家画友结交,书画不仅唤醒了他儿时的回忆,也成为他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年春天,来京讲学时王振中与马天云聊到画技、画意等问题,一时兴起,便取出扇面为马天云画了一幅《墨蝶牡丹图》。
“先为牡丹铺瓣点蕊,中锋画叶再添枝填叶,然后是大笔侧锋画蝴蝶翅膀,接着用小笔补充蝶体和须足。整幅扇面构图简洁,浓淡有序,色彩艳雅,画技老到……”马天云回忆,王振中在这幅绘画中题款时说,“你家在贵州,工作在京,飞来飞去,希望你每次都像蝶一样平稳平安。”
作为山水画大家,王振中的画很难见。这幅画面和谐自然、寓意深刻的扇面,让马天云“心暖情动”。
扇分两面,几经思索后,马天云又托请贵州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理论研究会委员姜澄清为另一面作书,姜老欣然答应,并在扇面上书苏东坡题跋:一则为“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二则为“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然醉中亦能作小楷,此乃为奇耳”。其中各种意味,令马天云心领神会,回味悠长。
年北京奥运前夕,时任贵州省美协主席的杨长槐赴京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高山流水》图,令其领略到贵州中国画名家的创作风采。
一次次的接触中,让马天元对贵州中国画的历史和传承脉络有了更多的了解,研究兴趣也随之而来。
回黔工作后,马天元便主动提出加入到贵州中国画学会,以求与贵州许多优秀画家有更为深入交流的机会。
事实上,在京、沪工作期间的马天云,就开始了撰写介绍贵州书画家的文稿,并在《人民日报》《香港商报》《贵州日报》《文史天地》等报刊刊载十余篇。
“在北京、上海工作期间,凡遇书画展览均前往参观。”在马天云的比较研究下,他认为贵州的书画水平不低,特别国画艺术从贵州建省以来的杰出画家代不乏人。因而萌生将历史画家集中起来梳理成书的想法。
于是,他将这一想法与贵州画家交流,得到姜澄清、鲁风、钱文观等众多贵州书画大家的认可,并主动为他提供参阅的书籍资料,为其审阅书稿。
利用业余时间,他按照既定的方向,查阅《简论》《记略》《贵州通史》《贵州通志》的人物志、艺术志和市州县志等有记载画家的志书,以及《贵州书画家简论》等专业书籍,收集、整理、研究画家及其画作。查找有山水画作品或题画诗词等印证其山水画艺术成就的画家。马天云立志要“把黔人画家的相关资料和画作图片尽量收集”。
“贵州的山水画自成特色,独树一帜。”
“贵州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奇石危岩,枯藤古树,皆出于自然而幻化成图。”
一次次地翻阅研究,让马天云坚信,贵州中国画的艺术价值。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天云捧出墨香四溢的专著《贵州省山水画概览》,又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序,把贵州历史上的画家集中梳理成册,先后创作完成《贵州中国画》丛书《花鸟卷》《人物卷》《山水卷》三卷本,系统介绍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展示贵州中国画的魅力。
潜心研究,马天云似乎找到了研究贵州中国画的钥匙,掘开了贵州一座艺术宝藏。
马天云介绍说,贵州善画人物者远不止70人,如清《八十二种图并说》之后的抄临本多达余种,画作者无从考查,有一批画家虽有善画记录,但查不到相关资料,无法分科收录;许多画家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如明代的邢慈静,清代的邹一桂、陈钰,民国时期的姚茫父等,因此,丛书共涉贵州画家有人。
在马天云看来,正是这位黔籍画家,他们的艺术事迹留下了大量绚丽多彩、丰富多彩的国画艺术品。
“《贵州中国画》丛书形成了贵州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三部曲,完整而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贵州历史上的国画艺术,尤为可贵,是一套具有学术价值和普及意义的好书。”文化学者顾久评价说,马天云倾情于国画艺术研究,将目光聚焦于贵州,历时廿余载,集中研究和收集黔人画才资料,书中画才多为进士、举人、贡生等,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贵州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集中梳理呈现贵州画家和他们的作品,“马天云之作,可助扫贵州无人之偏而助力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相康 实习生黄露
视觉/实习生黄露
编辑/彭芳蓉
二审/舒畅
三审/黄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