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蹊《层岩叠壑图》

中国山水画到了清代,虽然我们今天颇能够历数出一些耳熟能详的来,例如“四僧”、"四王”等等,但仍有论者认为,是到了个山穷水尽、穷途末路的地步。用这一类词语来描述清代山水画所处的境况,像是言重了一些,然意思却并无大左,是说中国的山水画,到宋元已经发展到了高峰。甚至有要求严格的论者认为,即使产生了沈周、文征明等四大家的明代,也没有大的建树,因为皆以师法宋元为主。因此,山水画到了清代怎么再往前走,的确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而又既然宋元,也包括明吧,已经到了高峰,那么前方的路途就必然地非常渺茫,故而就有人使用了有“言重”之嫌的那一类词语。

清·石蹊《层岩叠壑图》局部

但是尽管如此,人们的路还是要走下去,画家们的画还是要画下去。怎么办?路自然还是有的,虽说只有一条,无非变法出新。然而话虽如此说,真要由变法而出新,谈何容易。因为前人的东西已经成为"法”了,已经成为"成法"了,你却要改变它,岂不是要改变已经由实踐证明了的正确的东西。如果它不正确,它怎么能够成为"成法”?怎么能够使中国山水画达到了宋元明那样的高峰?难道错误的东西能够造就如此之成就吗?可见变法出新并不像口头上说一说那样简单。

但是,人,路不能不走;画家,画不能不画,怎么办?仍然是路是有的走得,虽说只有一条,无非师古而出新。这可真是中国古代画家大智的体现。你既然已经成为“成法”"了,那么我就去学习你,把学来的东西加以变化:从而出新,此亦谓変法出新也,而自是变法出新的本义。因为如果不学习古人的法度,不知法为何物,那么变法的问题就根本谈不上了。

清·石蹊《层岩叠壑图》局部

清初“四僧”之一的石蹊即是深谙此理的一位,他广师前人,食古而化,用古人法度表达生活于“本时代”之“我”的胸臆情趣。与石同时代和他并称为“二蹊"的青蹊说他的画,“深得元人大家之旨,生辣幽雅,直逼古风。”《过朝画征录〉更称赞其画作“墨色高古,设色清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可见他师古人的功夫是非常深厚的,而又成为了清代一大家,则又可见他虽然师古,成就的却非是古人而是石蹊。

对清代的山水画怎样评价,是见仁见智的,但清代画家的师古变法出新之法,价值却不应在一幅好画之下,因为那是一种做事的方法,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启示。

大吴少儿国画-常用石头皴法之一-吴门无派

《静心斋清趣》原创国画园林教学-第十四节-吴门无派

大吴国画名作讲-第五讲-温良敦厚2-《明皇幸蜀图》

大吴少儿国画-常用石头皴法三-吴门无派

大吴国画名作讲·第23讲蹈虚揖影以形媚道《东庄图册之二十一》

各位看官记得随手点赞或转发收藏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