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王静远):金秋时节,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阿尔山市,林海茫茫、郁郁苍苍。位于阿尔山市政府所在地东南30公里处的白狼镇林俗文化村内,一幅幅由白桦树皮、苔藓、干花、树叶等为原料绘就的十二生肖、花鸟图、风景图……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这便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狼林俗树皮画。

(抗疫主题的树皮画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今年44岁的李艳红,是该项目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艳红生于林业工人家庭,林区林木茂密、树种繁多,当地妇女常常会将脱落的树皮捡来,做成生活用品。白桦树皮层次分明、颜色渐变,是制作树皮画的绝佳原料,李艳红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劳作闲时,将白桦树皮揭出层次,再剪刻粘贴为画。

据李艳红介绍,桦树皮画是以白桦树皮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制成,它以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通过精雕细刻后形成的艺术品,树皮画最大特点是集剪、刻、雕、烫等多种手法于一身,利用多年白桦树脱落的树皮经杀菌、剥皮等多种手法加工制成,色彩多以烫烙后形成的颜色为主,不褪色。

(手艺师傅正在制作树皮画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李艳红自小便与树皮画结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艳红在乌兰浩特市的职业高中学习服装裁剪,毕业后就进入了当地的一家服装厂工作。尽管离开了家乡,李艳红也一直坚持做树皮画,“我是真的喜欢,可是做这个没有销路,卖不出好价钱,想要靠它生活太难了”。

年左右,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艳红把自己闲暇时做的树皮画托人拿去售卖,价格从最初的一两千元到后来的七八千元,但她心里只是把树皮画当作爱好,和做树皮画相比,服装厂的工作更加稳定。

年底,阿尔山市一家经营林俗文化产业公司的总经理找到了李艳红,劝说她回到家乡,带领大家一起将树皮画发扬光大。李艳红很纠结,虽然她发自内心地喜欢树皮画,希望能够为家乡树皮画产业贡献一份力量,但女儿在乌兰浩特上高中,学业正紧张,更何况那时的树皮画产业仍然是前途未卜,“树皮画我们当地人从小玩到大,也没见几个人靠它挣上钱”。

再三考虑之后,李艳红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我割舍不下自己的树皮画情结”。年5月,李艳红回到家乡白狼镇,被聘请为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树皮画讲师,她很快就发现眼前正面临着多重困难。

“培训参与人员少,做的树皮画质量差、样式旧、标价高,根本就没有人买。”树皮画卖不出去,就更没有人愿意来听培训,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此,李艳红开始寻找优秀的树皮画制作人,努力劝说将她们请回来,开办培训班。

50岁的赵桂华是白狼镇的一位村民,她从小就会做树皮画,但是当李艳红找到她时,她却犹豫了:“不知道做树皮画到底能不能挣钱,而且太多年没做了,技艺也都快忘光了。”最终,李艳红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打动了赵桂华。

(赵桂华在接受记者采访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赵桂华还记得刚开始上培训课的时候,技艺有限,做出来的树皮画总是不符合标准,“当时画了很多都废了,卖不了”。后来在李艳红的指导下,近两年赵桂华的技艺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公司的一级大师。

年,树皮画(白狼林俗树皮画)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被列为“自治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据李艳红介绍,不管是从技法创新到颜色配比,还是从画风融合到材料运用,现在大家都变得更大胆敢去尝试了,“过去太保守了”。

李艳红平时常常和女儿交流,了解如今年轻人的偏好。她拿起一幅《星空鹿》介绍道,这幅画只在局部用了一点树皮画元素,但要是放在过去的老思路就会觉得树皮画就应该全部都用树皮来做,“这个《星空鹿》刚做出来的时候,我女儿的眼睛都发光了”。

(李艳红和《星空鹿》树皮画央视网记者王静远摄)

在李艳红的工作室里,一张钟南山院士的树皮画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在李艳红看来,要想让非遗永葆生命力,必须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