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12月21日星期二下午,“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分享活动第六期,在广州黄埔书院成功开展。活动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广州黄埔书院承办,并由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提供支持。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作为主讲嘉宾,通过视频直播分享“品读中国山水画”,吸引广大读者朋友在线观看学习。

在本期“大师艺术课”中,许钦松老师分享了他多年来的艺术理念、创作心得以及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理想,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品读路径和品读要领。他认为品读中国山水画,可以从“类”、“史”、“法”、“场”四个方面打下基础,了解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组成要素和相关的概念。在许钦松老师的带领下,观众们走进了山水画的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观照自然、阐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及其诗性与哲学性等品格,同时也体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

在分享中许钦松老师谈到,如果用一句话来阐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它可以这样概括:“萌芽于魏晋,独立成科于隋唐,兴盛于五代,写境于两宋,写意于元,综合于明清,承变在现代”。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山水画走向生活,以人民创作为中心,经历了从改造到发展、从传承到创新的过程,推动了传统山水画在新中国的发展,积淀了山水画的新传统。同时,中国画教学体系、画院系统的建立,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一大批山水画作品凝聚和展现着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发展气象。

在分享中国山水画画法时,许钦松以画法中“理法”和“笔法”展开讲解。谈到“理法”时,许老师以天宝年间吴道子奉唐玄宗之命去四川嘉陵江采风的故事告诉大家:画家游目驰怀、默记在心的采风方法,强调的是胸怀千岩万壑,为山水传神,注意把握整体布局的中国画创作境界,这是艺术家从体验自然,到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生动的写照。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笔法”,画树有“树法”,画云水有“云水法”,因为山水画主要以山为主,所以许老师重点讲解了表现山体的“皴法”。皴法是中国古代画家将对山石的纹理进行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毛笔状物巧妙的传达出来,使观者引起观赏的共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总结出来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牛毛皴、解索皴、卷云皴、雨点皴、米点皴、骷髅皴等,各种皴法都各具特色。

在讲到观看山水画的“场”时,许钦松认为,在不同的观看场域和观看语境下,观看的体验会有很大的区别,观看场域的变化在某种情况下很大的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解读路径与创作方式。过去古人看画都是在案头,“左舒右卷”逐段式地一边打开,一边近距离观赏,现代美术馆的建立,让观画变为在一个庞大的空间里去观看,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我们就必须思考当代中国画创作与其展示空间的关系。因此,这就自然推动了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启发我们应当如何以新视角、新笔墨、新技法来诠释现代中国山水画。

讲完中国山水画的“类”、“史”、“法”、“场”后,许钦松又谈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品评”与“品格”。

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品评”,许老师认为在中国山水画中,其哲学核心是“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品评中国山水画不能仅停留在像与不像,而需要观看气韵是否生动、笔墨是否精到、意境是否深渊、时代是否相符。那么何谓“品格”?所谓“画者,文之极也”,要达到不为表象和规矩所局限而超乎寻常,离不开艺术家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怀。在讨论“品格”与“道”之间的关系时,其实是讨论艺术家本身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是个人修为的内化与作品外化的过程。山水画家要立德、立品、治心以立身,要养浩然之气,才可晋升画格。

在当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精神的需求也逐步增多。而人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艺术创作需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表达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同时,根据新时代的新物象,创造新形式和笔墨语言,也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课题。

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许钦松认为,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中国山水画要描绘时代,要通过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视角,以艺术的魅力去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的分享中,许钦松老师以自己的作品《南粤春晓》、元代画家倪瓒的作品《六君子图》以及画家关山月的《绿色长城》为例,进行了作品解读。重点谈到了“意境”一词。对于一个画家来讲如果说气韵是其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意境则是其主观情感与外界的客观景物互相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美学范畴上,意境亦为境界。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常常表现为作者的“意”及其营造的“境”于一体,寓情景与心境于形象之中,传递观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境的营造也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性表达以及在山水画的表达中赋予观者“留白”的想象空间中。

分享的最后,许钦松老师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身处在伟大的时代,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用自己的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旗帜鲜明的唱响昂扬时代的主旋律。始终要坚守人民立场,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

当今的中国波澜壮阔,做为一名艺术家,我们要用真、善、美来表达和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要守正创新。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交叉融合,我们要以中华文化为本,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作品要反映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中华民族的形象、人民的形象,放在全世界的大格局中,展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中国,为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大师艺术课”系列公益分享活动将至少开展10期,邀请文化艺术名家作为分享嘉宾,包括作家、书法美术家、声乐歌唱家、戏曲艺术家、话剧艺术家、全国金话筒主持人、动漫艺术家、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期待通过系列公益分享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市民朋友,尤其广大青少年,一起发现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不同艺术的熏陶美育,追求更有品味的美好人生,共同助力祖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健康发展。

许钦松: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品《南粤春晓》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主会场外厅,《高原甘雨》、《长江揽胜》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永久收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通讯员:温碧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通讯员:温碧瑞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通讯员:温碧瑞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