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由怀简介:
号虚竹斋主人,巴蜀乡土风情画家,师从“大风堂”门人龙国屏、王永年先生,系世界艺术巨匠张大千之正宗传人,是蜀中目前张大千传人中年纪最长者,当今“大风堂”画派代表人物。
年出生于石鲁故乡四川仁寿,幼承家学、书香门第、工山水善书法,尤钟情巴蜀乡土风情,流连幽林竹舍、荒原碧水,以心灵之独特感悟,书写由衷之情怀。
欣欣然极富生意,韵致迥异,别具一格,传略入多种典籍,先后出版多本个人画集,正策划个人画展。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大风堂画院艺术总监、成都张大千画院副院长
眉州华夏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四川巴蜀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画师
参加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作品:
《金风故园》.02昆明《世纪·中国风情》
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取得一次中国美协的资格;
《西蜀竹居图》.12长沙《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展》;首届、第三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成都·贵阳);《乡情》.12南京《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展》;《远瞩·毁墟前头万户春》.05成都《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一次中国美协入会资格;《赤城浩气图》.07北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全国展》;《闲入小镇觅新诗》.12《四川依然美丽》成都深圳等地展......
参加省内外大展作品:
巴金学术研讨会专题画展
第五届中国艺术大展、中韩交流展
四川省首届、第二届山水画展
迎澳门回归大展(优秀奖)
四川地震灾区画家“5.12”周年巡展(优秀奖)
第四届·第五届当代山水画全国展(郑州)
“巴蜀画派”赴会理写生展
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章两届获得者
引言
戊戌五一节前夕,成都平原的阳光特别明媚,一早,记者从蓉城市里先坐地铁到天府新区华阳,然后转乘公交车,将近一个小时后,如约来到华阳府河畔的锦华苑,登门拜访了张大千先生的传人、全国知名画家邓由怀先生。
邓先生热情好客,没有一点架子。虽年近77岁,仍耳聪目明,行动稳健;只是有点谢顶,但头部两侧的白发自然顺耳飘逸,颇有风度;目光慈祥,轻言细语,举止优雅,一派仙风道骨。
握手落座,清茶一杯。
邓先生捧出一大批自己绘画作品的获奖证书、出版的个人画册等请记者观看,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春天窗外鸟语花香,邓老画室其乐融融,采访就在温馨的氛围中徐徐展开......
《蜀山云涌泉飞流》69xcm
巴蜀乡土情润育学画人
其实,每个小孩在幼儿时期都有绘画的天赋,都喜欢拿着蜡笔或铅笔,在白纸上或者在家里白色的墙壁上信手涂鸦。邓由怀幼年也不例外,三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板壁上随心所欲涂画。他的祖父是老学究,尽管屡试秀才不中,但耕读传家的精神留给了后人邓由怀的父亲,其父开了一私塾馆,教书育人。童年的邓由怀就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较早发蒙,直至七岁。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本地小学、中学接受新式教育。但是,生计的艰难,经济的拮据,常常是衣食忧愁,甚而交不起学费,好不容易从小学熬到初中毕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8月,邓由怀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尽管成绩名列前茅,终因家庭原因未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业。失望、痛苦、无奈年轻的学生生涯就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过山车”。
年9月4日,难忘的一天,是邓由怀人生中决定性的转折,最刻骨铭心的伤情日:一年一度的高中开学了,同年级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跨进了窗明几净的课堂,而自己却一顶斗篷、一件蓑衣、一把锄头跟随着领队去到区所在地禾加镇,当晚就在区镇粮仓屋檐下凑合一夜,而更为巧合的是,睡榻处就正对着他刚毕业的校门。是夜,秋雨淅沥,初出家门16岁的他面对此情此景,真是情何以堪,百感交集。
倔强的邓由怀不向命运低头,艰难行进,跟着领队向着煤矿山野茫然走去,最后在老栋沟煤矿落脚,当了一名煤矿工人。业余时间开始习字、绘画,积极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美术培训班,也许是书香门第的基因,他对美术特感兴趣,对线条、色彩、造型敏感非凡,很快在培训班脱颖而出,随即加入仁寿县钢铁文工团成为一名舞台美工。
光阴荏苒,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邓由怀对青春的往事已经淡漠了,但对在文工团学画的启蒙恩师刘嘉仪,邓由怀却没齿不忘。刘老师曾经是一所中学的美术教师,时年30多岁,颇有才华,见邓在美术上有灵气,就让其跟着他学绘画,铺纸端墨打下手,画宣传画,画舞台背景,经过了春夏秋冬朝夕相处,奠定了邓由怀一生从事美术创作的基础。邓说,自跟随刘老师习画后,他就将绘画作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发誓:生为绘画而生,决意当名画家,终身不渝!
因为有了一技之长,凭着手中画笔,邓由怀于年调到本县瓷厂当彩绘工,虽是画匠,但毕竟与美术有关,业余时间可以专研自己心仪的国画。
年10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邓由怀是这个厂的“文化人”,大字报雪片飞至“牛鬼蛇神狗崽子”,白天干活晚上挨斗,受尽折磨。然而“祸兮福所伏”,又一次机遇不期而至,上级领导突发善心,一纸调令,竟然幸运地到本县磷肥厂做专职美工,这一干就是20个春秋。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在绘画上颇有才华的邓由怀又一次被机遇光顾,作为人才引进,从地方单位被挖调到解放军工厂,担任厂工会宣传干事,从此走上了一条美术创作的阳光大道,也是他人生命运的又一大转折。
《清香》50x50cm
邓由怀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难忘50多年前,他从山野僻地调职到成都坝子一小镇,汽车驶出丘陵向盆地行进,是日阳光和煦,天朗气清,蓦地一条清澈明亮的湾流映入眼帘,两岸绿野平畴,竹影婆娑,青瓦白墙隐现,农夫牧童穿行,板桥、蹊径、草垛、荆篱、渔舟、鸭群,一步一景,目不暇接,好一幅“别洞观景”画图!
午抵小镇,饭余河边小息,望对岸竹林盘桓十数余亩,气象蔚然,此乃成都坝子随处可见之景象。年轻气盛的邓由怀等几个同事好奇,去码头边寻舟过了河,便一头穿行在蔽天盖地的空翠之中。好大一座林盘,犹似西双版纳丛林般神幽。同行中有好事者,轻轻摇动竹竿,簌簌“雨点”便落下甘霖,好不惬意。但听淙淙溪流自丛林深处绕来,欲穷其源,忽被几声犬吠惊阻;俄尔,银铃般笑声丛林间飘出,欲览倩影,却听得村姑们在远坡上嬉戏追逐。
回忆青春年少,幼稚阳光美好。邓由怀完全沉浸在青春的回忆里,他对记者说,痴迷、陶醉,诗一般的兴游虽然往事如烟,但此事仿佛就在眼前,那条湾流,就是自己日后厮守数十年的悠悠府河。
邓由怀说,是这条母亲河养育了自己。常年累月徜徉在母亲河旁,感悟着春去秋来的四时光景和风雨明晦的沧桑人世。他用性灵之笔感悟自然,自然敞开胸襟与他对话,他报自然以由衷情怀,自然馈赠他以盈篑画稿。就在这诗情画意般的府河畔,邓由怀衔草结庐,经风洗雨,竟然演绎出人生际遇中沉重的一幕:经历“文革”,紧接着是黑牌、锄头、糞担……陪伴荆妻府河陇亩躬耕十载有八。
那时,在繁重的农活中忙里偷闲习画被视为奢侈之事,一手扛锄,一手握笔,顾影自怜,啼笑皆非。故自谓伴耕堂薪室主人。直至改革开放,春风拂去恶梦,境遇柳暗花明,艺术获得新生,邓由怀才真正走上了自由的美术创作之路。
记者之所以要刨根问底其童年及青少年的经历,是因为邓由怀的成长有着难以名状的经历。一个画家尤其是一个有成就的画家,一般不会半路出家,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邓由怀就是一笔一划,日积月累,用汗水和心灵绘出巴蜀乡土风情画;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乡村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实力派巴蜀乡土风情画家。
《乐居图》x78cm
入室大风堂画艺上层楼
张大千先生嫡女张心庆女士曾在邓由怀年出版的画集《巴蜀乡风》封面题字:《邓由怀画集》。并在画集首页撰文《大风堂画派小述》,其中曰:“对画史及画论有所常识的人皆知,大风堂画派一直以来对巴蜀近代画风影响甚巨,也是近代绘画史上对技法之恢复整理和研究集大成的一个重要画派,其中对国画传统技法之保存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贡献。”
“大风堂画派的创始人为张善子、张大千先生,计有弟子:何海霞、萧建初、龙国屏、王永年、叶名佩、罗新之、张心瑞、田世光、慕凌飞、胡爽庵、刘力上、俞致贞、赵薀玉、梁树年、严盛媛、张正雍、胡立、陆元鼎、宋美龄、糜耕耘等一百三十余人。”
《不妖出污泥》46x69cm
“随着第一代(门人)的渐渐辞世,第二代弟子(传人)里的全国知名画家有谢临风、邓由怀、范汝愚、刘野石、赵夜白、倪磊、曹岚、谢泰伟、刘启伏、黄洪章、陈沫吾、罗远华、马巨良、汪晋权、秦学文、尹国文、万培正、沈舜安、高峰、韩文昊、聂振文、游三辉、刘林宝、田添、屠际春、曹公度等。”目前在传第二代弟子中,四川年龄最长者,是人称“大师兄”的邓由怀。一是入门早,再则艺术成绩一流,是在川的“大风堂”的门人传人中的佼佼者。这些“大风堂”传人在长期的承传开创中,硕果累累,蜚声巴蜀画坛,早已是当今“巴蜀画派”中的一支劲旅。
邓由怀告诉记者,难忘当年县文化馆的培训和深造,在刻苦自修和多方求教的漫漫苦旅中,开启了自己一个甲子的艺术生涯。年轻时,为西画魅力吸引,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真谛坚信不移,从而扎实地打下了基本功。同时对油画、水彩、水粉画的研习也兴趣盎然,并走向社会,大力创作宣传绘画,逐渐积累了技艺和社会经验。
年代初,国家文艺复兴,中国画传承之风盛行画界,可谓百花争艳,异彩纷呈,新人辈出。这时,邓由怀感到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浅薄和力不从心,于是将艺术定向从西画转而放眼国画山水,并先后以入室弟子身份拜艺术巨匠张大千的门人王永年、龙国屏为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风堂再传人,可谓虔诚恭敬之极。
年9月邓由怀(右)到新疆北疆采风时与恩师王永年(中)新疆著名画家于浩涛合影
年10月邓由怀(二排中)在恩师龙国屏98岁华诞时与恩师(前排左)师母(前排右)合影于成都
记者一边翻阅邓由怀画集,一边与邓先生交流。邓先生端起四川盖碗茶呡了一口道:书画治艺与其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治学一样,是一条几近圣贤的寂寞之道,需要虔诚治艺的执着精神乃至奉献终生,纵被滚滚红尘遗忘几至门可罗雀,亦我行我素,无怨无悔。
邓由怀的前半生正值“文革”岁月,虽遇斗争之忧、农耕之苦、家事之忧,仍挑灯夜读,展纸泼墨,钟情山水,几十年如一日,未敢懈怠半日。盘点大半辈艺术惨淡营生、苦旅漫漫、挫折累累,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可谓失败多多,成功甚少,虽偶有小获,也不敢沾沾自喜而忘乎其形。其中甘苦唯画人自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仰视传统,心存敬畏,面临出新,孜孜求索。邓由怀深知国粹艺术博大精深,就山水画而言,蜀中佼佼者甚多,而自己的山水画却平淡无奇,与他人作品似曾相识,毫无特色。找不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前景何在?邓由怀陷入深深的彷徨徘徊之中……
邓由怀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望着吐出的白色烟雾,对记者说到,在经历了长期的思维调整和观念更新后,思路渐渐明晰:要画别人鲜为涉猎的题材,抒发自己最为钟爱的灵性,找回那份田园牧歌式的记忆,唤起那份渔樵耕读的农耕乡愁。
《山》x50cm
钥匙一通,茅塞顿开,此后多年,在邓由怀激情笔下的系列画作中,那郁翠深秀的竹林气象,其笔法的更新创立是他苦苦寻求、蓦然回首,心灵感悟的米式云烟山水之横点符号,在竹林掩映下青瓦夹泥墙、板壁雕花窗、檐下金黄黍、荆篱草堆和人、畜、禽、鸟等,酿成了氤氲一气的蔚然景象,读者一看画作就知道是邓由怀的作品符号。邓认为,如果这些作品在当今利欲横流中能给生活节奏繁忙的人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送去一片宁静洗涤尘心,使人们发出会心一笑的欢愉,无疑是画家最大的欣慰。可以说,这就是邓由怀先生的艺术坐标和学术定位。
有美术评论家对邓由怀的巴蜀乡土风情画系列作品进行了研究,认为大致可以把他的作品分为“川西风情”和“藏羌岁月”两个系列,这批画作,其画风严谨,构图饱满,点划笃实,特别是对建筑物的处理,更具有工兼写、出神入化之韵致,较为接近于古代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一派,从中演变出来的写实风格类。
《花枝俏》50x50cm
《幽兰》50x50cm
《乡雪摇风》50x50cm
《菊华天气近新霜》50x50cm
细读作品,可以看出邓由怀扎实的基本功,可见画家的执拗精神。无论是穿斗房屋的四合院,或是石砌的碉楼,那些墙垣、片瓦之间,都能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两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土的岁月沧桑、历史轨迹,画家用风格各异的建筑,展现题材与技法的不同于他人的表现手法,十分新颖。
中国画家多采用不同皴法、树法和水法,以区别某山某水或南北地理,而用川西民宅作为绘画特征、风格的定位,可以说是少有的。明清以后,写意山水画中的建筑,日趋简化,到黄宾虹已经达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故园秋》69xcm
邓由怀在古稀之年,却以建筑物的细致刻画,走出了自己山水画中的新路子。古老的建筑物有他特有的情趣,可以说有一种怀旧意识;怀旧情绪,是每个人到中老年以后的个人总结经验的端始。文人笔下怀念故居的类似文章,不知藴含了多少人生情愫,总结了多少悲壮豪情。过去是什么,当你走完其全程,你就会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真谛。用过去的去衡量将来的,其中寻找规划的预知法则,在中国绘画几千年中悄然漫步着,又在不知不觉中带走这种情怀。无论说中国画是东方巨龙也好,中国画是穷途末路也好,其实都要在不经心的过去后,始见端倪,明辨真伪。
寻访过去,并非意谓后退,正如书画用笔,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道理。“温故而知新”是一种比拟,是用来衡量未来的尺度。参天的巨树少不了在地下的盘根错节,中国画的怀旧情绪,以退为进的手段,就是这样顽固地推行几千年。后来的人们虽然不断高呼着振兴、改造,欲行叛逆之事,而最终蟠桃属谁,当用历史岁月对画家全方位评判,所以,怀旧与除旧,当在一个道行之内,应归为一张一驰的道理之中。
按哲学观点,存在决定意识。一个人的出生,生活经历,受教育的程度,基本上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邓由怀之所以77岁高龄仍然手执画笔,创作不止,乐此不疲,是与他早年立下的志向有关:生为绘画而生,直至终生。绘画是一种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其画作应该说是画家生活经历和人生积累的反映,而只有来自于画家亲身经历的题材,创作出的画作才能真正打动读者。
邓由怀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他的《二峨山麓寻常家》《风烟故垒》《古寨岁悠悠》《竹居·破帽遮曾住》《金风故园》等佳作,无不折射出画家曲折而阳光的人生。岁月悠悠,过去的酸甜苦辣,令他养成了认真而乐观对待生活的习惯。在坎坷的经历中,唯有寄情书画,方能忘法,才能真正理解天、地、人是永恒。邓由怀从身边的物象开始,脚踏实地学习,一丝不苟写生,老老实实做人,经历驱动未来,未来激励现在,深有传统基础的他,勤奋出俊杰,作为“大风堂”的得力台柱,以蜀中山水为题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路和风格。
川西坝子上,最典型的是“林盘”,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座座林盘星落棋布,竹林茅舍,鸡鸭猫狗,炊烟袅袅,田园牧歌,真不愧是“天府之国”。在上下求索和竭力感悟中,邓由怀终于找到了“竹”的最佳表现,即以“横点”“排写”“积染”等笔法,使客体的“竹”与主体创作的“我”,形成了“竹我”,即“竹之为我,我之为竹”的美学观。
邓由怀以大格局、大胸怀、大创意来画竹,把竹(林)的气象表现到极致,让竹在其川西乡土田园画中唱主角,成为画中的灵魂。他笔下的竹之最大特点是:见竹必见竹林。这些竹的表现,高风亮节,气象万千,既婉约悦目,又刚柔相济,读后真能让人回肠荡气。
《竹报平安》50x50cm
邓由怀的竹,大都写意,几乎省略了具象的竹枝、竹节、竹叶,更没有士大夫写《竹石图》的闲情逸致和孤独自赏。他的竹是以“片”为形体表现的。虽不乏抽象,甚至大度中显野性,但却工写并举,以意为主,既大开大合,又游刃有余。其笔下的竹大都茂密,甚至有的还密不透风,但在表现上却强调横点、排写、积染之法,注重层次变化、疏密关系、墨色浓淡,灵动飞扬,席卷之势犹如千军横扫,颠覆了那些步文同、赵孟、郑板桥的后尘者的画竹之法,即“折枝”“三两竿”,以及见竹不见林,重情趣、偏自恋,玩所谓“浓淡枯润”的笔法技巧和技法理念。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出生于天府之国的眉州,一生喜欢竹,曾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应该说,邓由怀以川西竹林茅舍的竹(林)入画,有着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藴,是非常聪明的。
邓由怀笔下的乡土风情大胆地吸收西画的透视,结合国画的阴阳向背、黑白衬的处理手法。扩大于水墨画的色彩,强化形象的艺术效果,让画面尽可能有一种较强的现代感。在中国画中尽可能借助环境色(如《羌山夕观图》)中的建筑,使物象更具体;统一色调(《欲雨》中的绿灰调、《金凤故园》中的橘红调),以泻染时令气氛,都是较为成功地走进当代绘画行列的实例。怀念故居式的创作思维,笔墨技术的创新,无疑会导致新东西的出现,问题是新东西出现后,能够察觉到多少,把握到多少,应该说,一个敏感的画家,必须是一个出色的画家。邓由怀对“新”“旧”关系的把握恰到好处,正是画家对过去的不忘而面对现实,对现实的渗透而后展望未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见地。
尾声
中国画是年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如今研习国画者可谓不计其数。但真正在国画创作中有建树者,可能不多。中国画如何创新,如何出优秀作品,是每一个国画家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过,只要在绘画中既坚持传统,又推陈出新,坚持走自我的道路,做到不与他人雷同,在各个时期又不与自己雷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便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画创新者。
邓由怀的巴蜀乡村风情画,已经自成风格,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只要坚持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坚持执着的写生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各家之长,不断拓展自己的画路,其新的更加优秀的能够打动读者的巴蜀乡村风情画作品就会精彩纷呈,就会冲出盆地、走向神州、扬名海外,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