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换肤计 http://m.39.net/pf/a_10148425.html

如果用一种色彩来形容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红”一定是主色调。春节张贴的红色春联、代代流传的红色故事、正在盛开的红色梅花……给这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增添了一抹亮色。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发展序曲中,楼上古寨正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文化氛围和红色精神财富,迎接不止于“红”色的多彩未来。

“同学们,春节到了,写春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今天呢,同学们就跟着我来学写春联,好吗?

好!”

春节前夕,掩映在参天古木下的楼上古寨依旧静谧、祥和,依稀可听见位于村子东北角的养正书院里传来喧闹声。走进书院,只见一字排开的大书桌上,摆满了书写春联的笔墨纸砚,村里的大学生王超正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春联。

一阵挥毫泼墨后,17岁的周梅拿着自己写的春联,贴在了自家大门上。“上联是‘春入门庭多秀色’,下联是‘瑞呈宇宙有光辉’,横批就是‘牛年大吉’。意思就是希望新的一年什么都是新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吧。”周梅满脸自豪地介绍着她的作品。

周梅在写春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漫步在整个村寨,家家户户门上的大红色春联让一栋栋老木屋显得“精神”了许多,一字一句也寄托着村民们新一年的期盼……

王超和孩子们展示自己写的春联

楼上古寨始建于明弘治六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耕读并重、以诗书继世、以礼乐传家的耕读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让楼上村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等称号。去年,这里又多了一块招牌——贵州省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

楼上古寨的红色情结,源于80多年前那个瑟瑟的秋天。

据史料记载,年,红六军团在甘溪发生遭遇战后,辗转迂回,主力部队10月16日从朱家坝南撤,经过核桃湾、关口、十二山、柏杨乡、分水岭、三塘,击溃了湘、黔敌军的阻截,重新攻占石阡县国荣乡。在楼上古寨,由村民周永之带路,经上葛宋、穿洞、少女峰、牛皮沟的一条小道,于10月17日上午重抵甘溪。“红军到楼上村的时候,找不到路。当时楼上村有一位村民比较有文化,也了解到红军是为老百姓翻身的一支部队,所以他就给红军指路,往什么地方走,最终一小部分的红军就从楼上突围了出去。”石阡县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馆长张成君介绍。

记者采访张成君(左)

这条红军经过的小道全长不到十公里,曾经是甘溪乡、国荣乡两地百姓互为往来的交通要道,一路爬坡上坎、跋山涉水,路窄得仅容得下一人经过。曾有重走长征路的六军团战士写下这样的小令:“秋风寒、秋水泛。远征苦战甘溪马蹄乱。岭外岭、山外山,危崖到处步步是险关。人悄悄、马萧萧,荒峪野岗只见蛇行道。”

经过八十多年的时光洗礼,无数山间小路废弃在荒野间,被疯长的野草覆盖,难寻踪迹;抑或被水泥路取代,了无痕迹。而这条山路,却还完好无损地留存于此,成为当地人的一笔“红色精神财富”。张成君告诉记者,年,石阡县对这条红军步道进行了恢复,并打造成旅游公路,很多省内外游客都去走过,体验红军当年跋山涉水的艰难。

石阡县干部群众体验当年的红军步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红”是楼上古寨的主色调,除了红色春联、红色故事,还有附近正在盛开的红梅。

核心种植面积亩的长荣生态扶贫产业园,离楼上村只有两三公里远。冬日寒风中,一朵朵红梅花开正艳,傲立枝头。

年,国荣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与湖南长浏园林集团以债权方式共同组建了长荣生态产业园,金丝楠木、红叶石楠、紫薇、红梅、山茶、海棠、月季等65个品种相继种下,每到花期,漫山遍野姹紫嫣红。

项目落地三年多来,园区带动了周边葛荣、楼上等村寨的村民到基地务工,仅人工工资就发放了1万。如今,随着楼上村和国荣乡全乡陆续脱贫摘帽,长荣生态扶贫产业园的功能逐渐从带动就业到带动三产融合转移。长荣生态扶贫产业园副总经理秦立军说,每到花开的季节,尤其是遇到周末,园区里停满了车子,游人如织。而这些游客的餐饮主要都在楼上村的农家乐解决。“这样跟楼上村就形成一个自然风光跟文化氛围的功能互补,形成一个‘组合拳’,整个带动石阡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资料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花卉苗木基地的缤纷色彩中,楼上村乃至整个国荣乡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年底,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国荣乡迅速成立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全面启动示范点建设工作。以建设楼上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契机,国荣乡规划建设了以楼上古寨为核心,覆盖葛容、新阳、葛宋、代山等8个行政村的“1+8”小康田园综合体,有效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以‘跳出楼上发展楼上,跳出楼上保护楼上’的思路,我们现在按照‘1+8’的模式,以楼上传统村落为核心,把周围的8个相近的村落连起来,打破区域限制,按照农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规划一个集‘山水田林湖村’的一个小康田园综合体。”国荣乡乡长郭峰告诉记者。

爬到楼上古寨最上方的观景台,古寨全貌尽收眼底,远眺廖贤河,绿水悠悠,对岸青山连绵,任人追忆或遥想。当年红军跋山涉水的那条小路已经被打造成红色旅游公路,周围的通村通组路、产业路四通八达,串起了这个古老村寨的崭新未来,也串起了村民们的美好期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去年1月,47岁的村民王财有结束在外务工8年的生活,回到楼上开了“有遇农家乐”,尽管受疫情影响,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元的纯收入。对于发展前景,他信心满满:“这个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就在我们楼上,我想今年可能还要兴旺点,呵呵。我对我们楼上还是有信心的。”

养正书院里,学了四年书法的周梅今年开始学习国画。她说,等自己有了一定的“功力”,她要把画笔对准家乡的风景:“如果我有那个能力了,一定会把我的家乡绘画出来,让全世界都看看我的家乡多么的漂亮和美丽。”

(贵州综合广播黄瑾张勤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