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由李伟洲、张秀云担任策展人的“四季·瞬间——旅法艺术家梁彤秀作品展”在高剑父纪念馆举行,将持续至9月2日。

年出生于广州的梁彤秀,年轻时在苏州完成美术教育,又在广州大学任教五年,年移居法国。27年法国的艺术历练,使她在法国声名鹊起,个展不断,多次获奖。

从广州到巴黎,从东方到西方,正是这份兼具中西方艺术的绘画经历,让梁秀彤在创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绘画的特色,又融汇了东方艺术中对美的把握,以真情实感、自由之笔来表达作品的“意趣、意味、意境”,用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油画花卉和水墨作品开拓出了属于她的的“印象花园”。

00:56

谈创作:国画的意念、气韵也能与油画相得益彰

广州日报:这次展出的彩墨作品非常吸引人,您是怎么确定要画彩墨?

梁彤秀:这批彩墨作品的创作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也可以说是个“决定性的瞬间”。年10月,一位雕塑家邀请我在凡尔赛市政府画廊做双人展《共谋》。为了与雕塑家用金属,矿物质做的人物雕塑相得益彰,我决定画一批用宣纸这样的植物材质,表现自然山川的彩墨作品。这个机遇诱发了新的自我挑战,让我兴奋无比,跃跃欲试,于是开启了宣纸彩墨的一次次创作。

《中国古代壁画印象之四》

广州日报:彩墨作品《中国古代壁画印象系列》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呢?

梁彤秀:这个系列的作品是看到广州沙面73艺术空间斑驳剥落的老墙,联想到年轻时曾经参观西安乾陵的永泰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壁画,经历了千年,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已经残缺不全,历代工匠们的率性描绘涂画痕迹重重迭迭,所以想用古代题材展现一种当代印象。

广州日报: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国画训练,您一直在探索写意的具有东方精神的油画风景,这背后有着怎么样的创作经历?

梁彤秀:我的绘画启蒙老师是已故著名的油画水粉画家,广州美院教授钟安之,她也是我的五姨。受她的影响油画是我的首选。阴差阳错却学了丝绸美术设计。四年的学业中,中国画技法的课程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课程占比较重的比例。接触到国画技法与理论感觉新鲜,相对于侧重描绘现实的西洋绘画技法而言,国画重视意念中的形象,加上水,墨,宣纸及国画颜料的特质,给画面带来出其不意的偶然性。在经过一段的学习和实践之后,渐渐感觉传统国画也有它的局限,比如不及油画的色层丰富,难以堆砌出厚重的肌理效果,有时会觉得意犹未尽。

后来经过近三十年在国外的绘画经历,油画技法和材料的掌握日益自如,很自然地就想到尝试把国画的意念、气韵用油画的厚重粗旷笔触和沉着浓厚的色彩结合起来,有时又在流动浑然的色彩层次中,加上若隐若现的国画线,导出画面既具象又缥缈的效果。

《恒古的山川之五》

谈改变:从强调个人感受到“无我之境”

广州日报:从中国来到法国,法国的艺术环境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

梁彤秀:到了法国我真正实现了做一个职业画家的梦想。在这里,我逐渐了解了各个艺术流派的历史,观念和技法,打破了单一审美的标准,开始了像一个好奇的孩子游玩在艺术的百花园里。法国人是一个重视自由,爱好艺术的民族,人们普遍尊重理解和包容艺术家的创作。

《秋海棠》

广州日报:这些年来,您的艺术创作有没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梁彤秀:在我的创作历程中,总体的渐变是从过去强调个人感受的瞬间场景或物体的“描绘”,到今天寻求“呈现”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它就像“海市蜃楼”,是大自然瞬间的秩序,也是一种缺席的互动,或者可以看作是一种无我的虚构。平白地说,就是以绘画的视觉形态把自然界启示于我的一种不确定性和意趣“呈现”出来。

《深秋石榴红》

广州日报:未来有什么样的创作想法呢?

梁彤秀:法国插图画家汤米·温格尔曾说过,“不管你的思考或者行为的极限在哪里,它们永远都有前进的空间,因为挑战始终存在。那些值得你为之奋斗的挑战总会推动你走得更远。”至于我,不知会走到何处,却很清楚自己还没到极限。希望能以“忘我”状态在大自然的花园里,多多采拮,把它们一一呈现于画布上。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巧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巧蓉

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卜松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